网络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变与危机应对

2020-05-29 01:36步天松
知识文库 2020年8期
关键词:叙述者舆情舆论

步天松

在互联网发展人手可及的当下,网络所带来的各种现象应运而生,给高校教学管理带来便利和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三观不正、消极负面的现象。本文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以隐含作者拟人格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探讨网络环境发展变化、问题发生与危机应对。

1 新变分析:隐含作者拟人格下的网络新环境

互联网作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正以空前未有的影响力改变着舆论格局,并逐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观念态度和价值判断力。在舆论传播中,主客体定位、传播方式方法和传播渠道以及产生的效果,都已发生根本变革。互联网时代铺开全民化局面,开放式、互动式传播方式成为信息传播主流,动摇传统媒体形式的同时,也在挑战舆论风向发展。复杂的网络环境,作为网络操纵者和使用者的网民,在社交网站上扮演怎样的角色?体现出怎样的人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复杂的现象?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三微一端”作为互联网的大众表达载体,让人人成为了作者、导演。布思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了“隐含作者”的概念,“我们对隐含作者的感觉,不仅包含所有人物的每一点行动和受难中可以推断出的意义,而且还包括它们的道德和情感内容。简言之,它包括对一部完成的艺术整体的直觉理解;这个隐含作者信奉的主要价值,不论他的创造者在真实生活中属于何种党派,都是由全部形式表达的一切。”隐含作者提供了作品的创作状态及其观念的集合,并为隐含读者提供了推导作品的途径。“隐含作者”和“真实作者”的主要区分在于是否存在创作过程,社交平台即创作平台。一个学生由于考试不及格心情不好,约同学去咖啡店边喝咖啡边抱怨生活,期间拍了一张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配上文字却是:咖啡很好喝,天空很蓝,未来一切安好。这里的“真实作者”在生活中一脸沮丧,但是在微信朋友圈却表现出另一种形象。“真实作者”、“叙述者”和“隐含作者”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拟人格是隐含作者的普遍表达,作为符号表意的文本身份,其综合体现在于发出者的主观价值体现。“隐含作者这个体现隐含意义-价值的拟人格,依靠接收者从符号全文本归纳出来,因此是普遍的,是可以从文本表意中归纳出来的一个意见。”在一次文本表达中,发出者的所发出的符号所指,通常情况下单一,同一个发出者在一段时期内所呈现出的符号集合,便可以体现出发出者的拟人格特征。比如一个大学生在他的微博上,经常发布或转发“自杀”“自残”等文章文字,我们可以从这些文字符号中判断该学生的心理可能出现偏差,需要接受谈心谈话甚至医治。

在文本的创作过程中,“真实作者”虽然游离于创作之外,但是其个人经历、成长环境会影响其创作。“叙述者”和“隐含作者”之間存在着不可靠叙述的问题,即:在叙述者和隐含作者所表达的意识形态是否一致。依然用上述大学生考试挂科喝咖啡发朋友圈为例。该学生心情很差,但是在作为叙述者讲述的时候,表述出的却是云淡风轻的样子;而隐含作者却暗示出叙述者今天是有心事,否则不会忽然之间发表感慨。那么此刻该学生作为叙述者,他是不可靠的。为什么会出现“真实作者”、“叙述者”和“隐含作者”之间的不同形象?作为新媒体介质的互联网载体,其主要特点是传播广、速度快,即时性和互动性强,叙述者在利用互联网表达自身的时候,与现实自我既存在联系,又存在区别,原因主要有:

首先,互联网的安全距离保证了叙述的私密性。大家隐藏着真实姓名、身份,用着自己的昵称,和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交流聊天,可以向陌生人畅所欲言。平时压抑的情绪,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得到有效的宣泄。同时,社交平台也是释放自我,展示自身另一面的介质。我们常常看到在现实中内向的人,反而在网络上侃侃而谈。

其次,社交平台的普及利用,使得其价值体现不仅在生活、娱乐中,也存在于办公、社交需要中。社交平台上的熟人关系网便很容易联结,因此对叙述者的创作文本,其接受者很有可能是自己现实中的朋友、同学、同事。这种熟人关系,在叙述者表达自身价值观的时候,就产了更多的顾虑。有时候会以隐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2 危机应对:人本下的意识形态规范与微校园推动和谐

高校舆情工作应立足学生本体和学校全局高度。面对当前多元复杂的舆论环境,高校若对危机事件舆论引导不力,极有可能因“蝴蝶效应”把高校推向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对高校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遵循舆情舆论的演变规律,把握应对危机尺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加强突发事件等热点案例进课堂、进教材。突发事件等热点案例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经常可能遇见到的,又关系到学生的自身生存发展,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调人文关怀,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对待事件看法要深刻,考虑问题要周全,具备“慎独”精神,规范学生的意识形态。

分析基于网络媒体平台下大学生言行习惯和人际交往特点,对于潜在的危机,做到早发现、早行动、早解决,不给舆情危机发酵的时间和空间。完善危机事件应对预案,未雨绸缪,防范未然。预案应作为纲领性的文字材料,包含对危机事件的概念、分类、原则、措施、经费预算等内容。对应对危机之间具有指导性作用。

危机心理干预是高校危机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危机心理干预教育主要介绍危机心理干预的内容、方法和实施危机心理干预的意义。通过心理干预强化意识形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高校师生做好防范危机和承受危机的心理准备,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加强各方面的联动机制。统筹各方资源,加强校内各部口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建立校内校外联动,切实加强网上网下的互动沟通机制和共同推进机制建设,努力形成系统推进高校舆论引导的强大合力。要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加强高校与外界媒体的协作互助关系,重大舆情要互通有无。同时,密切联系学生家长,发现异常,及时反映,做到家校合作。

高校管理者要确立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舆论引导意识,构建分工明确的高校舆论引导组织体系。舆论引导工作不仅仅是高校宣传部门和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事情,而是涉及到学校所有职能部门和每位师生员工的事情。培养选定“新闻发言人”,在必要的时候对外做宣传解释工作,严谨措辞用语,维护学校形象。

网络环境下高等教育需要接地气,线上线下双管齐下。课堂不仅限于教室,也可以放在学生熟悉的网络上,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在官方的微博、微信、贴吧等平台上,多使用学生的语言习惯,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清华大学的官博名字叫:清小华。名字亲切新鲜又平易近人。同时也能更早的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做到知己知彼,保证高校舆情危机应对的精准性。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研判,找到引发舆情危机的节点,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处置策略,已达到最大化高校舆情危机处置效果,化解舆情、转化舆情。网络引导宜疏忌堵,利用微方式推动校园的和谐发展。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项目编号:2017SJBFDY271。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猜你喜欢
叙述者舆情舆论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文学作品中叙述视角的“上帝”与“凡人”
消费舆情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