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角下的课程体系构建

2020-05-29 01:36鲁娥吴梦倩户克玲
知识文库 2020年8期
关键词:轨道交通乘客课程体系

鲁娥 吴梦倩 户克玲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分离的实际,从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协同育人需求出发构建包括基本能力、设备使用维护技能、乘客服务技能要求的职业标准,据此开发课程体系,并通过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建設保障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通过企业案例丰富和完善乘客服务技能培育。

目前,我国城市对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了快速增长期,带来了巨大的人才缺口,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轨道交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动力不足,为了提高育人质量,有必要基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角度出发重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开发更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实施更有利于人才长期发展的课程教育。

1 校企协同育人分析

程欣认为劳动政治博弈塑造了职业教育技能供需关系,在精益生产方式下,劳动技术层次提高,职业教育技能从大批量生产方式的企需校供变为校企联供。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技能面向有两大内容,一是设备维护管理与运营组织,设备维护管理包括线路、车辆、信号、机电、环控、安检、屏蔽门等各类设备的日常养护与维修,运营期间维修行动涉及到设备联动和乘客运输的系统影响,劳动技能层次要求提高;二是乘客组织与服务,技能人才必须具备组织客流、维护秩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乘客服务需要具备心理学、语言学知识与沟通技能,属于较高层次技能。可以看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属于精益生产方式,职业教育技能积累需要院校和企业联合提供。

2 现状调查分析

2.1 企业人才需求

考虑到人才评价的主观性和评价者价值取向的隐秘性,针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主要采用深度访谈法,访谈对象主要为运营车站站长和车站管理部门人力资源主管,内容包括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人才招聘标准、员工技能水平详细要求、员工满意度评价、员工流失情况、流失原因、企业对流失员工评价等,挖掘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当前,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人才需求来自于两大部分:一是新增运营线路带来的需求;二是人才流失带来需求。在新线不断开通的情况下,新员工的流失率高于企业预估,尤其是经济发达生活成本较高的城市,能否融入企业文化、获得认可、工作劳动强度与职业前景匹配性、更好的职业规划等是影响员工流失率的主要因素。企业期望获得更认同企业文化、更熟悉企业工作环境的人才,这就要求人才不仅具备扎实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行为规范,以及勤于学习、主动沟通、情绪稳定等个人素质。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无法直接提供这类技能,必须通过深入渗透到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实施过程中来,从而将需求转化为知识模块和能力标准,培养出期望的人才。

2.2 从业人员需求

输出人才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人才满足企业需求后,企业也必须满足人才需求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充分就业。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决定了双方立场不同,在员工提供技能服务、企业提供劳动报酬的底层逻辑中,双方可根据等价交换原则提供服务或报酬,但在个体需求日渐凸显的实际生活中,这种交换发展成了复杂的博弈过程,企业获取员工的技能服务之外还需要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奉献,除了劳动报酬,员工还需要从职业中获取一定的精神满足感,企业与员工必须最大程度的取得认同以避免博弈失败。从职业教育育人的角度出发,高职院校需要提供能够帮助人才满足自我较高层次需求的知识教育。显然,高职院校不仅要提供足够的知识技能教育,还需要提供以个体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帮助受教育者了解职业的意义与企业实际,客观认识博弈中个体需求与企业需求间的利益一致性,从而在入职早期顺利获取足够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2.3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

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培育人才,“量身定制”才能合体,职业标准是“量身”,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此外,不同地区受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职业标准也会存在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依据上述企业需求完善职业标准。对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背离,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并未实现完全匹配,课程体系建设缺乏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和共识。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来说,除设备操作技能外,还需具备较高的乘客服务能力,这类技能的培养无法通过设备操作完成,但其专业化特征明显,依赖大量现场经验积累,企业参与度越高职业技能培养越精准。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和轨道交通企业的共同要求,高职院校根据职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契合企业需求;企业提供乘客服务职业技能标准与教育素材,高职院校落实到职业教育过程中。

3 基于协同育人目标的职业标准构建

3.1 校企协同的职业标准构建方法

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开发的依据,在国家政策和相关制度标准还不到位的情况下,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很难提高,高职院校需要发挥社会服务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科学的方法深入调研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编制职业标准初稿,邀请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反复论证,直到双方意见达成一致,保证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的同源性。

3.2 校企协同育人的职业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岗位技能可分为针对设备和服务乘客两部分,加上高等教育基本技能标准可将校企协同育人的职业标准分为三部分,详见表1。需要指出的是,影响从业者长期工作表现更多的是乘客服务能力,该部分技能基本反映了从业者的职业素养。

4 基于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开发

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完全匹配,在课程组成上覆盖职业标准的所有需求,在课程结构上符合职业教育内在规律、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和人的学习规律。

4.1 基本能力培育课程

基本能力是所有专业和行业通常要求具备的能力,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规定,思想政治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军事理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通识教育课程培育基本思想能力;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基础、经济应用数学、英语、office高级应用等课程培育基本技能。

4.2 设备使用维护能力课程

设备使用维护能力通过“理论课+实践课”形式培育,涵蓋行车组织、客运组织、票务管理、施工组织、安全管理、应急处理、企业管理等内容。

4.3 乘客服务能力开发课程

乘客服务能力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职业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专业区分于城市轨道交通类其它专业的根本。目前还没有针对这类职业技能的标准教育体系,需要根据企业需求与生源情况开发课程体系与教育计划。乘客服务能力教育划分为两大模块:首先是与从业者个人心理素质提升,然后推广拓展到专业实践素养,即培养从业者面对工作实际问题时的灵活应对能力,具体课程有哲学与人生、服务心理学、社交礼仪、沟通与交流技巧;专业实践素养培育课程有轨道交通员工职业素养、客运服务、站务与应急管理。需要注意的是,个人心理素质提升与乘客服务能力培育二者不可分割,个人心理发展是乘客服务能力培育的根基,乘客服务能力的提升既是个人心理素质的体现也是其提升拓展的渠道,二者可互相验证提高学习效果。

5 基于协同育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

5.1 基于协同育人目标开发课程标准

基于协同育人目的,采用两个方法可以将企业的需求转化落实为职业技能教育,一是将企业的技能要求转化为课程标准,二是将一些不易通过课程标准表达的经验积累以教学素材的形式呈现。实践经验表明,课程标准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掌控教学过程,企业的实践技能可以转化为课程标准下的项目教学要求,技能水平则以考核标准体现,确保人才培养水平。

另外,个人职业素质的培养仅依靠职业素养课程是难以保障的,必须融入专业技能课程中,使员工职业素质教育贯穿课程体系始终,最终形成个人习惯,具体做法是加强课程标准建设,将职业道德建设、职业素养培育贯穿到专业技能课程的思政标准当中,保障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有效实施。

5.2 基于协同育人目标广泛开发案例教学素材

经验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见多识广消除了对未知事件的不确定性,新手与熟手的区别就在于熟手了解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结果与解决办法,新手却可能因未知或对未经历过事件的不确定感错失解决办法与解决问题的时机。乘客服务技能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即富有各种类型事件的处理经历,常见的如各类乘客投诉、乘客口角或肢体冲突等公共事件,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水平高、视频监控系统全面,可以广泛收集相关案例作为教学素材,通过素材分析、讨论、辩论等形式提高技能培育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系校级教改基金“基于职业标准的城轨专业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7QYJG13)”

(作者单位: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轨道交通乘客课程体系
轨道交通TOD模式创新引领宁波城市发展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及电力技术探析
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期间大客流行车组织思考与实践
“风的乘客”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停车原因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