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教育的新趋势

2020-05-29 01:36赵娟
知识文库 2020年8期
关键词:参观者文物博物馆

赵娟

社会迅猛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现阶段,博物馆是展示与传播国家或者民族文明成就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阵地之一,是爱国主义与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确保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是教育界需要探讨的重点问题。该研究主要就博物馆教育发展新趋势展开分析与探讨。

博物馆起源于欧美地区,最初是将所收集历史物品提供给参观者欣赏,之后博物馆逐渐成为专供藏品与文物收藏的机构。人们日常通过视频影像、读书等方式所学知识具有碎片化,只有整理分析碎片化知识方可形成系统、有顺序的知识架构。博物馆根据时间顺序整理历史遗迹,将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呈现在参观者面前,共受众参观学习,有助于加深参观者的印象,此为博物馆教育职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具体体现。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确保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是教育界需要探讨的重点问题。该研究主要就博物馆教育发展新趋势展开分析与探讨。

1 博物馆教育现状

1.1 博物馆教育的表现形式

1.1.1 体验式教育模式

博物馆可通过增加参观者体验达到教育的目的,比方说,陕西博物馆在古代发明环节创建模拟古代造纸模块,通过教师授课,使参观者能够亲自体验造纸术的发明,参观者在动手操作中一方面学到新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加深其对造纸术的印象。目前国内很多博物馆都为观众设有体验区,参观者亲自体验后能够学习到博物馆的某些展品,加深参观者的印象。

1.1.2 “鉴赏+任务单”教育模式

通常“鉴赏+任务单”教育模式是在博物馆中为参观者提供知识点,该模式具有较强教学趣味性,而且可以将参观者学习兴趣与竞争性全面激发出来。比方说,陕西博物馆在古代发明环节推出“寻宝”活动,设置藏宝图,参观者在游戏中能够实现有重点、有目标的学习,寻到宝物后的观众可以参与答题活动,这样就能够获得博物馆所奖励的礼品。该教育模式有助于加深参观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文物的认知和理解。

1.1.3 和学术研究相结合教育模式

文物职能价值相对博物馆而言要通过其外在职能实现,结合学术研究的教育模式其实就是将博物馆对展品的保护与幕后修复等转移到幕前,以供参观者参观学习。比方说,威尔士博物馆就是让观众能够直观感受文物的保护工作,通过室内表演等方式让观众欣赏文物展览过程,这样有助于观众学习相关文物保护知识。该跨越研究领域的交流能够使观众求知欲实现深层化与高度化。

1.2 公众教育是博物馆经营的核心价值

收藏、展览、保护研究以及教育等是博物馆的工作职能。博物馆在近些年得到迅猛发展,但只是围绕内部职能建设明显不够,博物馆的价值取向应向外部职能扩展。现阶段的博物馆发展理念已不仅仅是封闭式文物标本研究与保护,而是服务于社会与公众的教育机构、信息咨询中心或者是休闲游览场所。博物馆一方面要为公众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还要对公众正确观与人生观的树立形成正确引导,并为其提供相应社会教育与知识疏导,此为博物馆工作的最终目的。我国著名学者苏东海认为,当代博物馆处于外向化发展进程中,传统博物馆具有内向性,但教育、收藏与研究在博物馆中始终处于运转状态,博物馆在当代逐渐突破内部循环模式,逐渐向外部循环迈进。由此可见,博物馆观众工作极为重要,对公众具有教育与服务功能。

2 博物馆教育的新趋势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是根本,下一代的培养与教育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中之重。博物馆由于具有行业特殊性,所以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随着近些年博物馆管理方向的转变,逐渐呈现出其多元化教育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教育理念持续更新

目前我国很多博物馆在教育方面得到不断发展与创新,并且引入大量品牌化教育理念,比方说,河南博物馆创建了历史教室,为观众提供集休闲、教学以及观摩于一体的参观空间,这样参观者能够直观欣赏工作人员如何修复或者保护文物的,也可认真倾听专家讲解文物的发展历史,或者亲自制作文物模型,该互动对观众认识与了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历史教室已经突破博物馆围墙,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扎根落户,形成创新发展的连锁化格局。

2.2 多学科融合教育模式

由于近些年全球科技得到迅猛发展,使得博物馆物品的陈列与展览也慢慢融入现代科技,从感觉、视觉以及听觉等环节强化参观者体验感,比方说,VR体验、3D光影集合以及3D打印等均先后应用于博物馆展览中。比方说,悉尼动力博物馆的遗迹展览,能够让参观者同时拍摄到各时期历史风光,而且通过计算机能够实现所拍画面的堆叠,将历史畫面和现实风貌融为一体,这样参观者就像身处历史,亲身体会时代的发展。在博物馆教育中应用高科技参观模型一方面激发了参观者学习趣味性,另一方面参观者亲自参与思考,对参观者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现阶段博物馆教育课程并不仅仅在单一学科教育中局限,该教育更注重多学科相结合模式。在“馆校结合教育”讨论会议中,中国学者徐延豪就表示,技术、科学、数学以及工程的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多学科知识融合教育模式,对受众创新能力的激发具有重要意义。

2.3 注重青少年教育

当前的博物馆在教育青少年方面耗费了很多物力人力以及财力,具体体现在:(1)思想认识得到提高。从根本上说,青少年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而且该阶段是新知识学习与掌握的黄金时期,而且是价值观与世界观得以形成的重要阶段。但是,青少年也是自我保护与自我约束比较匮乏的时期,作为传播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博物馆逐渐意识到民族自豪感培养与爱国主义教育对青少年的意义,也意识到这是博物馆的使命。可见青少年教育是博物馆自我价值是否实现的关键指标之一;(2)为青少年开辟专属空间。博物馆为有效开展青少年教育,先后创建专属教育体验区或者教育中心,针对青少年展开历史知识与理念认知教育。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博物馆创建了快乐学堂教育体验区,比方说,中国文字博物馆就为青少年设有“甲骨文学堂”体验区。由此可见,博物馆创建专属空间以对青少年展开相关教育工作;(3)与国民教育科学对接。博物馆新教育模式在近些年先后出现,当前的博物馆已不仅在馆内教育中局限,而是先后走向社会,在学校与社会中创办学术讲座、陈列展览以及知识问答等相关活动,对博物馆自身优势加以充分利用,实现和学校的全面对接,同时与国民教育相结合。例如,很多学校将历史教堂转移到博物馆,确保学生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能够学习与掌握相对应的历史知识,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

3 总结

总而言之,博物馆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从内向外,而且在文物修复与保护水平持续提升、馆藏资源越来越丰富的基础上,如何通过陈列展览的科学设计,以吸引更多观众,如何将公众教育与服务工作做好,是当前对博物馆资质条件进行衡量的一个核心内容。博物馆应通过加强教育服务与优化展览等方式,选择更为主动、科学的方式对观众形成吸引力,确保观众主动参与博物馆工作中,从而实现全身心展览,有利于实现博物馆教育的目的,而且对博物馆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周口市川汇区水灌台文物保管所)

猜你喜欢
参观者文物博物馆
最美的蝌蚪
博物馆
交互式展示空间设计
脑洞大开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关上手机再看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