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针灸联合中医药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05-29 18:40胡婷珊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失眠针灸中医药

胡婷珊

【摘 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针灸联合中医药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1日~2019年5月1日收治的120例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为60例。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应用龙胆泻肝丸,干预组在对照组龙胆泻肝丸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联合使用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PSQI评分情况。结果:干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1.7%。结论:使用针灸联合中医药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可取得确切的临床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及PSQI评分情况,值得在今后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中医药;肝郁化火型;失眠

失眠症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进而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睡眠时长不足,难以维系正常人体生理需求的一种睡眠障碍类疾病。在中医理论中,失眠症属“不寐”范畴,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深度过浅、时睡时醒甚至彻夜不眠等。失眠症通常病程较长,长期的睡眠障碍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易引发一系列心理疾病,例如出现暴躁、焦虑或抑郁等不良负性情绪。同时,长期不科学的治疗和药物的滥用也易造成对患者机体的损害。因此,如何有效的治疗失眠症已成为近年来临床中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选取我院2018年5月1日~2019年5月1日收治的120例肝郁化火型失眠症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5月1日~2019年5月1日收治的120例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肝郁化火型失眠症。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所有入选患者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60例患者。干预组60例患者中,男性有33例,女性有27例,年龄为31~65岁,平均年龄为(43.4±7.1)岁,病程0.3~4年,平均病程为(1.4±0.3)年;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性有29例,女性有31例,年龄为34~61岁,平均年龄为(45.3±6.8)岁,病程0.5~3年,平均病程为(1.2±0.4)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性临床资料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龙胆泻肝丸进行治疗,用法用量:3-6g/次,2次/d。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中医药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给予针灸治疗。选取中脘穴、脾俞穴、太溪穴、足三里穴等穴位入针,针下得气后小角度捻转,注意用力轻柔,频率缓慢;选取行间穴、太冲穴、足临泣穴等穴位入针,针下得气后大角度捻转,用力需重,频率快;选取天枢穴、神门穴、内关穴等穴位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隔日行针1次。

1.3 疗效评价

①评价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愈:睡眠时长>6h或恢复正常,睡眠程度深不易被惊醒;显效:睡眠时长可达3~6h,睡眠质量较高;有效:睡眠时长<3h,睡眠质量略有增加;无效:睡眠质量和时长均未改善,失眠症状甚至加重;②评价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得分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统计,计量资料使用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使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经过治疗后,干預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1.7%,干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对照组8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对比

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得以降低,干预组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之下,随着而来的是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导致近年来失眠症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入睡困难、睡眠程度浅、睡眠时间短、易醒、睡眠质量差等是失眠症的主要临床表现,长此以往,极易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十分严重的不良影响。以往临床中使用西医的方式治疗失眠症,主要通过应用抗抑郁和镇静类药物来帮助患者改善失眠的症状,但取得的疗效甚微。失眠症早在古代的《内经》、《难经》中就有记载,中医称之为“不寐”,患者情志不畅是造成失眠的主要原因,肝失疏泄后由郁至热,久至生火,而火可致患者心神不宁、夜寐困难。从中医理论来说,失眠症的治疗需调节患者情志,以疏肝降火安神为主。针灸治疗近年来发展迅速,将针灸应用于失眠的治疗中,对患者的行间、太冲、足临泣等诸多穴位行针灸治疗,有助于疏肝淤、降内火;足三里、内关穴、神门穴有助于镇静安神,天枢、脾俞、内关有助于调脾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属木,脾属土,肝火旺者可先调理脾胃,实脾则肝自愈。龙胆泻肝丸利湿热和清肝胆的效果显著,十分适用于失眠患者肝疏不泻、肝火旺盛等情况,联合针灸治疗,更有利于降肝火、安心神,进而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本次研究中,干预组患者取得了确切的治疗效果,PSQI评分得到了明显的下降。表明在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治疗中联合应用针灸和龙胆泻肝丸,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失眠症状,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入睡,延长患者的睡眠时长,并提高其睡眠质量,值得在今后失眠症的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刘瑜.柴胡疏肝散加减辅助治疗女童中枢性性早熟肝郁化火型26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9,15(02):52-55.

张纯,周振华,孙学华,etal.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改善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7,27(5):263-265.

李智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5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11).

猜你喜欢
失眠针灸中医药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针灸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帅焘运用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失眠150例临床观察
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
《中国针灸》杂志2000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