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体会

2020-05-29 18:40刘云成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临床指标早期胃癌并发症发生率

刘云成

【摘 要】目的:探究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19年6月收治的40例早期胃癌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奇偶数法分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麻醉药物追加次数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早期胃癌中应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麻醉药物追加次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

【关键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早期胃癌;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该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与胃炎、胃溃疡等慢性疾病相似,但病情发展较快,需要尽快进行干预治疗[1]。目前,临床研究指出,在早期胃癌患者中采用手术方式治疗,可有效延长其生存期限,临床常用于胃癌治疗的术式包括腹腔镜及传统开腹手术两种[2]。这两种手术方式均可以有效控制病变局限于黏膜内的早期胃癌,但因手术操作方法的不同,在临床效果呈现中,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腹腔镜手术作为微创技术引导下的手术,具有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3],本次研究,即结合实际病例,探究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早期胃癌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19年6月收治的40例早期胃癌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奇偶数法分组:对照组共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8~79(63.46±5.05)岁;观察组共2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48~75(61.25±4.42)岁。纳入标准:①符合国际肿瘤分期系统(TNM)分期系统中Ⅰ、Ⅱ、Ⅲ级诊断标准[4];②心、肝、肺等器官功能正常;③认知功能正常,无精神类功能障碍;④血液、淋巴等循环系统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胃部肿瘤直径>10cm;②腹部既往手术史;③重度肥胖;④手术禁忌证。本次研究均属于自愿参与,参与者及家属获知情权。组间基线资料保持同质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全麻后,以上腹正中20~25cm右绕脐切口,观察腹腔;结扎胃部相关动静脉、清扫胃部周围淋巴结、切断迷走神经;实施胃部切除术,清理完成后,缝合创口。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全麻后,取平卧位,于脐孔处置入腹腔镜镜头;在患者左侧腋前线肋缘下置入超声刀,将其作为腹腔镜手术的主操作孔;患者脐部左侧5cm偏上位置、右侧腋前线肋缘下方、右侧锁骨中线、脐平行偏上位置,置入腹腔镜操作钳;探查腹腔情况,使用超声刀,游离胃结肠、横结肠及大网膜韧带,清除胃周围淋巴结;暴露胃十二指肠韧带动脉,结扎血管,清扫周边淋巴结;游离十二指肠上部,结扎其余血管,清除食管周围淋巴结;行胃部切除术,取出切除胃组织,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术后给予两组抗生素防感染治療。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麻醉药物追加次数、手术时间等临床指标,统计术后出现吻合口痿、切口感染、小肠梗阻、切口不愈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20×100%。

1.4 统计学处理

根据SSPS20.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n)以X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麻醉药物追加次数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胃癌早期发病前期预兆不明显,易被患者认为是胃炎、胃溃疡等慢性疾病,随着肿瘤生长,逐渐出现疼痛、体重减轻等症状。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是临床治疗胃癌的主要方式。临床研究显示[5],腹腔镜手术临床应用中,具有手术切口小、机体创伤低、术中出血量少、恢复速度快等优势。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临床指标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是由于,腹腔镜手术在早期胃癌的临床操作中,可通过缩小腹腔暴露面积、使用超声刀等,减少术中出血量及麻醉药物追加次数等。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与患者手术期间腹腔暴露面积、术后卧床时间等存在相关性。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因手术切口小,术中腹腔组织与空气的接触较少,且术后切口愈合快,因此,可规避多种并发症,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但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的操作难度较高,解剖层次多,淋巴面积清除范围大,因此需要良好的团队配合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主刀医师进行操作。

综上所述,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应用于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减少术中出血量、麻醉药物追加次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优势,临床应用显著。

参考文献

董智平,赵江蓉,张旋,等.胃黏膜“血清学活检”在不同胃部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9,25(4):469-473.

陈原涛.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4):173-174.

金鹏飞,王卫军,邵春法,等.腹腔镜联合胃镜在胃间质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7,40(1):27-30.

陕飞,李子禹,张连海,等.国际抗癌联盟及美国肿瘤联合会胃癌TNM分期系统(第8版)简介及解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7,37(1):15-17.

张宇飞.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对比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7,33(4):353-356.

猜你喜欢
临床指标早期胃癌并发症发生率
2型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及临床指标变化的研究
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分析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观察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开腹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术后恢复情况及患者生存率对比
护理干预在肠造口术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POSSUM和P—POSSUM评分系统预测髋关节置换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率的价值
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诊断早期胃癌临床分析
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与腹式子宫全切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有创呼吸机的临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