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鸿门宴》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0-05-30 10:48蔡亚玲
学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鸿门宴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

摘要:文言文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鸿门宴》作为文言文的经典篇目,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教学中,可从文字、文学、文化等角度入手,发挥文言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鸿门宴》

语文课程作为语文知识传授的主要渠道,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明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1]文言文是语文课程内容必不可少的部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文言文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阅读、记诵文言文就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表现。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拓展传统文化的内容,“力图从传统文化素材中寻找到新的育人价值,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素养。”[2]

课文《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几个版本教材的通选篇目。多年来,专家、学者们都非常重视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已有成果主要集中于对“鸿门宴”历史事件的探讨、《鸿门宴》的艺术特色以及教学处理等方面。这些论述各有所长,开阔了我们的教学视野,促进了对《鸿门宴》的教学、研讨,但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仍有很大空间有待开掘。以下将具体分析《鸿门宴》蕴含的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传承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鸿门宴》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

《鸿门宴》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主要有称谓方式、饮食文化、玉文化、星宿文化、以及古代官职文化等。

(一)称谓方式。在古代,一般士大夫除了姓名以外,还有字、号等,由于彼此关系和场合的不同,称谓方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不同的称谓中,我们可以探析说话人的心理状态。例如,刘邦对张良的称谓就发生过变化,宴会前称张良为“君”,“君”是对对方尊敬的称呼,常常用于平辈之间。而刘邦与张良本来是主仆关系,很明显,刘邦自降身价。宴会后,刘邦称张良为“公”,“公”也是对对方尊敬的称呼,但往往用于对尊长者。这说明刘邦再次自降身价。另外,刘邦与项羽地位本无大的差异,但文本中刘邦称项羽为“将军”,而自身“臣下”等[3]。从刘邦自降身价的称谓中可以看出刘邦圆滑的性格特点。

(二)饮食文化。我国古代饮食文化内涵丰富,不同的饮食对象和儀式体现不同的文化内涵。从饮食对象来看,宴会上有酒有肉,酒是人际交往的调节剂,在这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缓冲作用:刘邦用“奉卮酒为寿”的方式向项伯示好;项羽用“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的方式来回答项伯和刘邦的辩护之言;项庄以“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幌子来刺杀刘邦;项羽以“赐之卮酒”的作法来传达对樊哙的钦佩;樊哙以“立而饮之”的方式表现壮士的无畏;宴席中刘邦想溜走避祸,张良亦是以“沛公不胜杯杓”为托辞,为刘邦找到了逃跑的借口[4]。

从饮食礼仪看,古代的宴席中,座次的排列往往显示人的地位尊卑、辈份的高低及年龄的长少。四个方向的座位以东向为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座。《鸿门宴》中座次及方位在过去的教学中经常被提到,老师们一般是画图来重现当时的场景,借此讲解由于官职地位的高低导致的座次的差异[5]。此外,我们把项庄舞剑前后的座次做对比,就会发现在项庄舞剑前后,项伯从项羽旁跑到了刘邦的身边,樊哙从门外来到张良身边,座次的变化体现了矛盾冲突中力量的对比。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一细节的领悟,让同学们了解座次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体会、学习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法。

(三)玉文化。中国人自古崇玉、尚玉,玉因其自然温润,色泽柔美等物理特性而被人们奉为山川精英,给人以纯洁高贵的神圣感。王国维认为“古者行礼以玉,故《说文》曰:‘豊,行礼之器。其说古矣”[6],表明玉作为礼器的历史悠久。与此同时,玉器的使用也有较为严格的讲究,张光直认为“在古代艺术的研究上,至少是在中国古代商周艺术的研究上,我们一般多同意‘政治、宗教和艺术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看法”[7]。玉作为礼器被所处的社会赋予政治等内涵而成为身份、权力的象征。在这里白璧可以理解为高高在上的权力,刘邦送项羽白璧表明自己已经臣服,不会再对他构成威胁,玉发挥了它的政治功能。送玉斗给范增,可理解为一般的馈赠礼仪,玉发挥了它的礼仪作用。

(四)星宿文化。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摸索经验,总结规律。依据天时物候转换的规律,制定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安排农时。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来预测国家的吉凶、人的未来、年岁丰欠等。古代把东南西北四方称为四向,东为苍龙,南为朱雀,西为白虎,北为玄武。每向又对应七宿,是为四向二十八宿。文中“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范增通过命人对刘邦军帐上方星宿的观测,发现那里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是天子之运,断定“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建议项羽抓紧时机攻打刘备,不要错失良机。星宿文化尽管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但对这一文化的补充,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文意。

(五)古代官职。官职是重要的身份标识,不同的官职身份地位不同,接触到的人群、获取的信息自然也不同。《鸿门宴》中沛公左司马的告密加剧了刘项的矛盾,对整个事件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左司马是军官名,他所具备的官职使他有机会打探到刘邦的军事机密。文中还有左尹项伯,左尹“为最高长官令尹之副职”[8],他的官职使得他也可以打探到绝密的情报,从而可以夜会张良告诉他相关信息。

二、《鸿门宴》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从已有研究成果尤其是教学处理来看,一般教学内容为分析“刘胜项败”的原因和人物形象,较少涉及传统文化。基于此,我们建议在已有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分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从文字、文学、文化的角度来传承《鸿门宴》的传统文化。

(一)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传承汉字文化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9]因为文言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现在的学生接触文言,看文言的机会较少,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这部分可采用传统的教学法,让同学们认认真真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把不懂的字词标出来;结合注释看课文,再把不懂的标记出来或提出来;然后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分析、讨论。梳理完字词,可以采取教师引导、点拨,同学们口译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要把课文中经典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等的基本特点讲清楚。还要讲清楚与文章相关的一些成语、俗语诸如“劳苦功高”“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秋毫无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了解和掌握这些成语和俗语的典故,为日后的写作及其他运用积累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为以后文言文的学习和阅读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达到传承汉字文化、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通过把握激烈的矛盾冲突和鲜活的人物形象,传习优秀的写作文化

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将众多的人物置身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以精炼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为我们提供了一篇优秀的文言写作范本。教师可在同学们读懂文意的前提下,启发、点拨学生讲述文章内容涉及的几个故事,并结合文中相关语句层层分析矛盾冲突和人物形象。例如,文中的矛盾冲突,我们可以从两大方面来把握,一是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也即刘邦和项羽集团间的矛盾,这是故事发展的主线,二是集团内部的矛盾,如刘邦与曹无伤之间,亚父和项伯之间的矛盾等,作为是故事发展的副线,是故事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重点揣摩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描写、人物心理的把握、以及人物语言的设置等技巧。例如刘邦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个能屈能伸,善于应变的人;从项羽的言行可看出他是个勇大于谋的人;从范增的“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等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眼光深远又老谋深算的人,但他没有料到刘邦能中途离开,说明他也有考虑不足之处;从樊哙在危急时刻进入营中与项羽的对话,以及劝刘邦离开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的忠诚与胆识,表明他既勇猛粗犷又粗中有细;从张良的言行可以看出他是个沉稳机智又多谋善断的人;从项伯在危机时刻私见张良,见其胆识与知恩图报,但他没能看清自己所在的阵营,为刘邦说情并参与营救刘邦,也表明了他的愚钝;从项庄连项伯都打不过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勇而无谋,略显笨拙;至于曹无伤,他没有什么过错,只是选错了阵营,他以为项羽更有前途,于是私自投奔项羽以至于身死人灭,从这一点看他是个追名逐利的小人物。总而言之,这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共同构成了文本的重要内容,也为同学们的写作提供了一个范本。同学们可以在认真揣摩作者对以上文学形象刻画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等训练,为积累写作经验。

(三)在拓展延伸和作业布置中传承传统文化

《鸿门宴》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如果全部讲授这些内容,所耗课时会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教学设计灵活处理,有的在课堂讲授,有的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查阅文献。例如玉文化就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在课堂讲授,玉在我国古代有着非凡的象征内涵:玉是美德的化身,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玉是辟邪的灵物,古代的王侯将相喜爱佩戴美玉,认为美玉可以让佩戴之人逢凶化吉;玉还寓意淡泊名利,有一片冰心在玉壶之说;玉蕴含美好,有亭亭玉立之说;玉是坚强的象征,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说;玉还寓意和平,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说等等,玉的这些内涵正契合儒家文化对人的品格的要求。教师可以在课堂适当讲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诸如参观博物馆时注意玉文化的展览,以获取更多知识。

此外,还可以在作业布置中传承传统文化。从已有成果看,大多研究者甚至一些教学参考书都极度地贬低项羽: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0年版)》和苏教版《教学参考书(2005年版)》,认为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苏教版《〈史记选读〉教学参考书(2008版)》认为,“鸿门宴上的项羽头脑愚钝,優柔寡断,完全缺乏政治斗争手腕。”这些对项羽形象的分析是建立在项羽失败的前提上的,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是不符合人物形象分析的要求的。这样一来同学们接触到的文本往往对项羽的评价过低,这对认知项羽形象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我们认为,对一个历史人物分析评价,要将其置身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中,结合前因后果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等具体探讨,才可能得出合理的评析,尤其是对这类节选课文。因此拓展延伸是必要而且是必须的,语文课文的拓展延伸必须要立足文本内容,注重语文性。但《项羽本纪》内容过多,不适合课堂讲授,这就要求老师精挑细选,挑选与项羽性格有关的经典片段,例如表现项羽勇猛的“破釜沉舟”,暴露其性格弱点的“沐猴而冠”“气死范增”,体现其气节的“乌江自刎”等等,让同学们对其性格有多角度的认知。另外,在布置作业时,可以从文学的角度,让同学们仔细阅读《乌江亭》《题乌江亭》《夏日绝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诗词,分析他人眼中的项羽形象,并结合之前的拓展内容讲述自己眼中的项羽,以提高同学们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还可以从民间文化的角度,让同学们搜集整理与课文相关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在锻炼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的同时传承传统文化。就《鸿门宴》的教学而言,传统文化的拓展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先秦时期的审美趣味、社会风尚等文化知识,以更好地把握全文。

总之,一篇文言文,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从文字、文学、文化三方面来学习与探讨,我们认为就可以掌握其知识点、体味其文化内涵。当然,不同篇目的文言文涉及的传统文化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注重自身的文化积累,这样才能在备课中挖掘文言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在讲授中恰到好处地扩展、传授传统文化,达到让学生了解、认知,并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从而发挥文言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

[2]谢守成:《传统文化的盛宴》,《中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12期。

[3]李顺富、马琚生:《浅谈〈鸿门宴〉中的古文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第5期。

[4]邢怒海:《从〈鸿门宴〉看古代饮食文化与礼仪》,《作家》2011第6期。

[5]熊菊香:《浅析〈鸿门宴〉的对比艺术》,《鄂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6]王国维:《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7]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

[8]颜品忠:《中华文化制度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

[9]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

(作者:蔡亚玲,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

[责编芮瑞]

猜你喜欢
鸿门宴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