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会意字在汉字教学中的运用

2020-05-30 18:49雒萌萌
学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汉字教学会意字

摘要:会意字的理据性清晰、易懂,在汉字教学中灵活运用具有一定可行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利用会意思维重新分析汉字的说法,这些说法需要正确看待,不能盲目使用。

关键词:会意字;字源分析;汉字教学

汉字的构造理论有很多,过去的学者在谈汉字构造时,一般遵循“六书说”。后来许多学者突破传统而创立新说,如唐兰的“三书”说,裘锡圭的新“三书”说,有人还提出了“四书”说等等。这些理论中关于会意的解释有很多,许慎《说文解字?序》中“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1]唐兰“三书”说,在“象意文字”中包括了会意字,“本来用图画表达的象意字,现在变作用两个或更多的文字来拼合,这种变体象意字,便是前人所谓‘比类合谊的会意字”。[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认为“凡是会合两个以上意符来表示一个跟这些意符本身的意义都不相同的意义的字,我们都看作会意字。”[3]许嘉璐《古代汉语》中,“比形象事”和“合字象意”可归入会意这一类。纵观各家对会意字的定义,可以看出会意字的特点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字符组成。

会意字有这样的特点,可以通过形象整合和抽象推理来理解字的含义。这样便会产生一些问题,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可能理解出的字义会有偏差。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同一个字的理解也会不同。这就造成对会意字的训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例如对“好”的解释:有人认为是从女从子,“女”和“子”是一种并列关系,无主从之分;有人理解为“女子为美”;有的则理解为“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孩子,新的生命诞生了,当然认为是一件好事。”要解决这个问题,便要从字源学角度,追溯字的本义源头。“好”由“女”和“子”构成,“女”是象形字,代表女人,“子”以男子通称进入“好”字结构。即从女从男,一男一女相合才是“好”字的本来词义,也就是男女相匹配。“根据甲骨文、金文‘好字最初字形结构,并结合对相关铜器铭文和文献的考证,‘好与‘妃字原本为一词二形,本来词义为男女匹配为偶,作为动词时为匹配义,作为名词时为配偶义。随着词义的发展和字形的演变,‘好与‘妃由二形一词演进为二形二词,匹配为偶之义由‘妃字独自承袭,致使‘好字本义湮没。”[4]字源分析在汉字教学中是很有用的,因为很多会意字都是根据不同字符之间的位置的细微差别来构成不同的字,所以可以通过对会意字本义的分析来区别形近字,解释一些字容易写错的原因。例如:既与即,从字源上分析,很容易理解两个字的不同,

既: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

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是坐着的人形面对食器。本义:走近吃东西。

从字形及字源上看,“既”的意思是已经,“即”的意思是接近也就很容易理解了。这样,“既然”和“即使”也可以分清楚了。“既然”的前提是已成事实,“即使”的前提是假设。例:既然你吃过饭了,那你就走吧;即使你没吃饭,你也先走吧。

初,学习者易将“衣”字旁写成“示”字旁,如果知道“初”的本义是“裁衣之始也”那就不会写成“示”字旁了。

汉字经过隶变、楷化到简化字,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不少汉字的理据性已经只存在于初文本义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汉字的解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有人从现代汉字字形的静态描写中直接分析其构形,称为“新会意析字法”,即“撇开文字学原则,不管造字本义,机械地把合体字分解成几个部分,设想出一些事理加以重新比合会意,从而把这些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或以加深理解,或以增强记忆。”[5]例如:这种观点认为“灭”字,可以分析为“火上加盖,火就灭了。“伞”字,就像撑开伞的样子,下面两点和一横就是伞骨子,一竖就是伞柄。我们认为这种“析字法”不能推广,特别是不能视为科学方法。“灭”是简化而来,原来的“滅”、“烕”可不能这么解释;“伞”字是个后起字,或许可以这么解释,但不能过度推广。此外,有人通过把汉字编成故事、字谜或字歌的形式解释汉字。例如:“拿”,编成一个人(人)用手(手)拿着一根油条(一)放到嘴(口)里了。“照”,一天(日)一人用刀(刀)杀了一个人,口(口)里流了四滴血(灬)。“会”,人在云上走。“胖”,半个月亮。这种记忆汉字的方式有趣但不科学。如果从字源学角度分析也许会更具有理据性,如:拿,手合起来,表示握持,字本作“挐”。从手,奴声。本义:握持。“照”,从火,昭声,本义:明亮;光明。因此,运用这些“新说”时要提前说明这只是就字论字,没有根据字源本义。但最好还是依据一定的字源学知识进行分析。

语言和思维是辩证统一的。教学中让学习者体会汉字的思维方式也很重要。对会意字内部分析中,可以发现各个部分存在汉语语法结构。例如:众,众人也,从三人。这是一种重复的形式,我们称为同体会意字。还有珏(两玉相合)、森(木多貌)等等。会意字内部各部分不一样,我们称为异体会意字,各部分之间存在并列、陈述、支配、偏正、施受等关系。

并列关系

(1)戎:会意。从戈,从十。“戈”是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本义:古代兵器的总称。

(2)吹:会意。从口,从欠。“欠”是出气的意思。本义:合拢嘴唇用力呼气。

(3)里:会意,从田从土,居也。

支配关系

(1)戍:会意。从人持戈。甲骨文字形,象人负戈守卫边疆。本义:防守边疆。

(2)支: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竹”的一半,下面是手(又)。《说文》:“从手持半竹。”本义:去枝的竹子。

(3)武: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偏正关系

(1)季:会意。从子,从稚省。幼禾。本义:即排行最后的。

(2)信: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陈述关系

(1)囚:会意。从人在囗中。本义:拘禁、囚禁。

(2)美:会意。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本义:味美。

(3)意: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施受关系

(1)采:会意。从爪从木。甲骨文,上象手,下象树木及其果实。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本义: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

(2)初:会意。从刀,从衣。合起来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本义:起始,开端。

会意字的这种构造方式及其意合性充分反应汉字的表意特质,也影响着汉语的思维方式。这“强烈反映出汉民族思维的系统性,强烈地反映出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规律。”[6]

总的来说,汉字教学中,分析汉字时应当以字源学为依据,以保证汉字教学的科学性。文字、语言和思维都是一脉相承的。让学习者体会汉字的思维方式,对于整个汉语的学习都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2年。

[2]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3年。

[4]张玉春:《释“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5]林志强:《简论汉字学中的会意思维》,《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6]石定果:《会意汉字内部结构的复合程序》,《世界汉语教学》1993年第4期。

(作者:雒萌萌,合肥市第四中學语文教师)

[责编崔达送]

猜你喜欢
汉字教学会意字
近四十年来会意字研究综述
浅谈零基础留学生的汉字教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浅析短期汉语培训背景下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论汉字偏旁部首在改善留学生汉字畏难心理中的作用
试论怎样利用汉字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对外汉语汉字教学
汉语会意字的概念整合
有趣和会意字
现代常用会意字来源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