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说的长文短教

2020-05-30 10:48王芳黎勋配
学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故乡

王芳 黎勋配

摘要:小说的教学要抓住一个核心点,进行别开生面的辐射,并移情于境,才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深入文本、身临其境,学会关注和思考作者的创作动机、写作方式,再举一反三。那么,小说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故乡》;长文;短教;变

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里学生最喜爱的一种。但是,受中国小说偏重讲故事和中国人喜欢听故事的影响,中学生在读小说时普遍存在追求情节的曲折而忽视对人物形象理解的倾向,从而导致小说阅读停留在浅层阅读的水平。中学生没有仔细体会小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小说的主题,没有深入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就不能开掘阅读深度,不能真正获得阅读水平的提高。又由于小说的篇幅往往较长,大多语文教师也就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围绕小说三要素读读议议而已,学生也容易满足于情节的曲折性和生动性,没能抓住作品的关键点,从而浪费了阅读教学资源,也压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对小说教学作了如下的规划:在教学前,教师先要对小说作深入的文学层面的解读,掌握作者创作的一贯追求,各名家解读时的不同侧重,再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梳理出我们的解读取向;其次,教师还应对小说作深入的教学层面的解读,即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接受能力、阅读需求等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

小说的教学要抓住一个核心点,进行别开生面的辐射、深入、研讨,并移情于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入文本、身临其境,学会关注作者的创作动机,写作方式以及更多的对文学的思考,再举一反三,那么,小说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因此,今年教《故乡》,我们一改过去平铺直叙的四平八稳的方式,抓住一个核心关键点“变”,通过人物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揭示小说主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盘活了全篇。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从关注情节的生动,转变到重视探究小说丰富深刻的内涵;从关注人物的命运,转变到重视对人物做细致的个性化评析;从关注优美的自然环境描写,转变到重视反思社会环境描写的精妙作用。换言之,与其面面俱到,着眼广度;不如突出重点,重视深度。这样,不但避免了小说阅读的泛化(浅阅读),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深度思维的能力。一句话,使小说教学简洁了,深刻了。

其实,教小说这样的长课文,应该大胆放手:一者小说字面、句面的障碍很小,再者学生本来就对小说有阅读兴趣;更何况长文也不允许逐一解说。只要做到抓纲治本,就能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长文短教,精简内容,拔疑为悟,豁然开朗。

我们的教学活动是这样开展的。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问题:“我”这次回故乡的最大感受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2.学生自主阅读,再小组讨论,大多数同学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明确:这次回故乡的最大感受是故乡变了。

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闰土变了:由“少年英雄”变为“中年木偶人”。

(2)杨二嫂变了:由“豆腐西施”变成了“细脚伶仃圆规”。

(3)故乡变了:由“神异的图画”变成了“萧索的荒村”。

(4)人的关系变了:由“少年好友”变为“隔膜的厚障壁”。

具体如下图(板书):

由上可见,一个“变”字统领了全篇。

师点拨:同学们,你们热爱自己的故乡吗?如果你的故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你肯定会想:故乡为什么会变化呢?现在我们结合课文的阅读,看看《故乡》中的故乡为什么变了,这些变化表现了什么?

学生結合课文阅读,讨论归结,不难得出结论(也可以等到人物分析后再得出结论);这些变化,反映了旧中国人民的困苦生活,揭示了农村经济破产的社会根源。

二、精读课文,分析人物

(一)分析闰土

1.问题:小说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闰土的变化?

2.阅读、讨论,明确:

(1)外貌

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中年闰土:脸色灰黄,有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饱经风霜。

(2)动作语态

少年闰土:“手捏钢叉……”“向猹尽力的刺去……”;很高兴,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活泼机智。

中年闰土: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只是摇头,默默的吸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苦不堪言——迟钝麻木。

(3)对“我”的态度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便熟识了,分别时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送“我”贝壳和很好看的鸟毛——建立了淳朴的友情。

中年闰土:态度恭敬,称“我”为“老爷”——可悲的厚障壁。

(4)对生活的态度

少年闰土: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无忧无虑,快乐纯真。

中年闰土: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

师点拨:同学们,你们有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吗?文中“我”儿时的好朋友闰土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我”心中会怎样想?

引导学生找出变化根源,体会小说主旨。

讨论,明确:以上变化,揭示了农民生活的悲苦与挣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就揭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及社会的弊端。

(二)分析杨二嫂

1.问题:20年来,杨二嫂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阅读、讨论,明确:

(1)外貌变化

20年前:年轻美丽,豆腐西施。

20年后: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2)动作

20年前:终日坐着。

20年后:冷笑、怪叫,“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3)对“我”的态度

20年前:淳朴的情感,真心的喜爱。

20年后:虚伪的吹捧,尖酸的嘲讽。

(4)对生活的态度

20年前:虽靠姿色招徕顾客,但仍是本分生活。

20年后: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3.质疑:小说写了闰土的变化,为什么又写杨二嫂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从二人身份地位、小说主旨方面思考。

小结:杨二嫂的变化是对闰土变化的必要补充,表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不仅农民破产了,小市民也逃脱不了受损害的厄运。

三、再读课文,全面掌握

(一)分析环境描写

1.师点拨: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的,典型人物即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人物活动受环境制约,而环境又为人物提供成长发展情节,是显示性格的舞台。

跳读课文,找出对故乡景物的描写,思考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

2.生跳读,思考、讨论、作答。

明确:

(1)第二段描写眼前故乡萧条景象,既烘托了“我”悲凉心情,又揭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给中国农村经济带来的灾难。

(2)第六段描写老屋的破落,揭示了生活的贫困,农村的凋敝,烘托人物悲凉心情。

(3)第十二段的景物描写,烘托了少年闰土机智勇敢的形象,与中午闰土迟钝麻木形成鲜明对比,突出闰土变化之大,启发人们深思故乡每况愈下,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

(4)最后一段再现故乡神异景色,展示了对未来故乡的美好憧憬,对主题深化,表现了“我”创造新生活的热切愿望,而这种希望又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

(二)探究新生代——宏儿和水生

1.师点拨:如上文所述,眼前的故乡是萧索的,作者的美好愿望是如何寄托的?

2.生讨论,明确:

寄托在宏儿和水生身上,他们亲密无间,无隔膜,无等级思想。

3.引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正直的有良心的作家在批判现实的同时,也总能聚集正能量,传唱好声音。你能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讨论,明确:

这是优秀作家经常使用的手法。

(1)面对世人的说谎成性,安徒生把讲真话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几岁的孩子身上(《皇帝的新装》);面对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面对父母的冷酷无情,莫泊桑把温情寄托在若瑟夫身上(《我的叔叔于勒》)。

(2)身處魏晋南北朝时的东晋大动荡的混乱时局,陶渊明把理想的社会,和平安宁的生活设计在世外桃源(《桃花源记》);身处20世纪初军阀混战,列强横行的旧中国,郭沫若想像出天上的街市的富裕自由生活(《天上的街市》)。

4.水生宏儿能过上幸福生活吗?你以为呢?

课下查找有关历史资料,写出充分的理由。

(三)探究文中的议论

1.阅读,找出议论句子。

明确:文中84段至88段部分句子

2.从文中“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自己手制的偶像吗?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等句子中感受到的,以及全文的氛围,都给人压抑沉闷的感觉。那么作者把希望寄托在哪里?实现希望靠什么?

讨论、明确:

最后一段比喻议论来看,作者把希望寄托在实践上。告诉人们: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实现希望。这样使文章主题得到深化,感情得以升华,并且富有哲理性。无论是对一个人,一个组织,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具有普遍的真理。对我们求学的学子也是如此。

本文在初中课本中算长的课文。如果教学时面面俱到,会费时伤神,事倍功半,出力不讨好,根本没有必要。抓住一个“变”字,突出闰土(包括杨二嫂)的人物命运,同时,引导学生进入小说中的情境,让学生在品读时做到“处处有我”,从而很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揭示主题,学习写法,用时少,效率高,收获大。

总之,每篇小说都有关键点,只要我们找准了它的切入点,都可以做到目标明确,高效丰收。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镇中心学校)

[责编:芮瑞]

猜你喜欢
故乡
故乡的牵挂
他乡与故乡
月之故乡
走在故乡
坐上这趟车去“云的南方、花的故乡”
雷锋精神的故乡溯源
离开故乡
故乡·冬·雪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