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半日谈”

2020-06-01 07:58马铁明
养生大世界 2020年5期
关键词:正确对待上古黄帝内经

马铁明

本文以《黄帝内经》的基本思想为切入点,仅就中医健康观、养生法等进行基本介绍,并阐释养心、养形、形神共养等原则与方法。以臻古人所言的最高养生境界“天人合一”,亦可谓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养生首要关注健康

WHO在1947年提出了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也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1968年提出“健康就是身体好、精神良好,具有社会幸福感。”1978年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的全球性战略目标。中医对健康的重视更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尚书·洪范》周武王与箕子论“五福”时言明:“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悠好德,五曰考终命。”这就涉及到身体条件、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精神面貌、延年益寿等多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广义健康的论述。其中“寿、康宁、考终命”之“三福”都与人的健康长寿有关。《黄帝内经》更加注重阴阳平衡,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种保持“不偏不倚”的中和养生理念,在儒家经典《中庸》中也可窥见其本意:“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朱熹注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孟子·尽心上》又云:“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赵岐注曰:“执中和近圣人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 “致中和”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为:个体要在保持平和健康心态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自我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在理性的竞争中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理想。

养生更要关注寿命

据《黄帝内经 · 上古天真论》 记载:“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提及“百岁”一词,中国古语更有古稀之年、杖朝、耄耋之年、鲐背之年、期颐之年等形容。说明人的预期目标是百岁,乃至更高。据WHO統计,认为长寿标准应当在90岁以上。“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25项主要指标中,有一项指标与寿命有关,就是人均预期寿命五年内增加1岁。

还有一些研究对预期寿命进行了预测。英国学者认为,一般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自身生长期的5~7倍。比如:牛的生长期为4年,其最高寿命20~30年;马的生长期为6年,其最高寿命为30~40年;人的生长期一般都在20~25岁之间完成,按这样推算,人的最高寿命应该是100~175岁之间。这说明我们距离预期的寿命还有努力的空间。

同样,我们也要思考养生的评价标准。是养生使生命的长度得以延续了(延缓了衰老)?还是命里该得的病不得了?还是因为践行了养生,使得病发时只是轻微的发作?在许多未知的状态下,养生距离我们最近的目标,就是因为养生而感到身心愉悦。因为养生使得生活更有品味更有情趣,养生使我们对疾病不再那么恐惧,足矣。

养生须有方有法

《黄帝内经 · 上古天真论》认为:“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3000年前的文字活生生说出了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当今社会,科技高度发达,激烈的竞争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人们饮食习惯、娱乐出行等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对电子产品产生了高度的依赖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使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新的问题,形成了所谓的生活方式病。同时,疾病谱也发生了根本改变,已从感染性传染性疾病向非传染性非感染性疾病演变。人类也从防治传染病转向防治由复杂的人文、社会及心理等综合因素而引起的一系列“现代文明病”。

洪昭光认为人类健康的4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中医学者温长路认为,养生要把握好四个最基本要素:1.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2.合理饮食,打造健康基石;3.强身壮体,充实健康动力;4.科学用药(防治)提供健康保障。任何一个基石(要素)的不足,都会形成生命“短板”;任何一种防治方法,都是为了弥补“短板”。

中医养生有养心(神)、养形、形神同养等认识,但均强调要做到动静结合,形神兼养,同时要兼顾地域、四季的不同特点来养生。不仅要知晓理念,更要身体力行,持之以恒。提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坚持适量运动的习惯,推崇三“乐”:一是助人为乐;二是知足常乐;三是自得其乐。并要做到三个“正确对待”:一是正确对待自己;二是正确对待他人;三是正确对待社会。

目前在健康保养与长寿方面,国外养生法主要包括遗传、饮食、运动、睡眠、情绪、信仰、人际关系、体检等8个方面。国内养生法主要围绕精、气、神的保养,分化出针灸、拔罐、刮痧、推拿、药敷、运动、脐疗、药膳、茶、药酒、花卉、生活娱乐、气功等。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包罗万象的养生知识随手可得。因此,建立正确的养生观念,培养辨别养生方法真伪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以确保在养生知识泛滥的海洋里不会迷失方向。

WHO指出:个人的健康与寿命,15%决定于父母遗传,10%决定于社会因素,8%决定于医疗条件,7%决定于气候影响,60%决定于自己。如前所述,养生是一种理念,要顺其自然。最切合实际的养生就是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养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结语

本文的目的在于提示人们:养生既无须刻意为之,更要防止过犹不及。既不能全盘否定养生的作用,更不能错误地用个别的例子来夸大养生的作用。其次,养生所面对的是社会广大民众,应该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遵循“大道至简”的普适原则。今天,健康长寿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养生也成为今天的时尚。但仅仅是健康长寿还远远不够,我们更应该提倡三个维度的健康养生观:追求生命的长度,努力超越不同时代的平均寿命,实现文献所记载的期望寿命。追求生命的广度,就要努力实现有尊严的生活;追求生命的深度,就要过有品味的生活。正如一句时髦话所言:世界那么大,总得去看看。

猜你喜欢
正确对待上古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山海经》与上古海洋学知识
疫情当前,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野生动物?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上古
任时光荏苒——营上古寨
正确对待地方人大工作实践创新
历史感谢发现 上古炎帝陵碑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