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养护作业人员安全管理提升探索与思考

2020-06-02 07:14熊琴
交通企业管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班组队伍高速公路

□熊琴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浙江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突破4421公里,全省11个地市高速公路全部贯通成网,全网年日均断面交通流量约为4万辆/日,交通流量居全国31个省市首位。同时,浙江省高速公路养护涉路作业(以下简称“高速公路养护作业”)量大,具有点多、面广、劳动密集、移动频繁等特点。4—10月期间(除法定假日外)涉路作业班组个数日均近300个,涉及到2000余名一线作业人员,由于养护作业区内养护作业人员及施工机械、作业区外交通环境等共同构成一个高风险的复杂系统,极易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交通拥堵甚至人命伤害等负面影响。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8年浙江省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发生安全事故51起,致54人死亡。从事故成因来看,社会车辆闯入作业区是主要原因,占事故总数的70%,但一线养护作业人员安全素质不高、安全意识淡薄、应急处置能力不足以及违章作业等也是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探索高速公路养护施工企业一线作业人员安全管理措施,对于防范和降低养护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速公路养护安全管理问题的提出

高速公路养护作业环境复杂,安全风险因素多,对养护工作人员能力和水平要求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养护队伍。

《高速公路运营养护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实施细则》中将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作业人员管理等列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项目。但从实际情况以及养护作业安全事故成因所呈现问题来看,我国高速公路养护队伍普遍存在一线养护作业人员来源比较复杂、年龄较高、文化层次偏低、人员流动性较大等问题。可见,高速公路养护作业需求与一线养护作业人员队伍现状存在较大差距。

近年来,随着养护施工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高速公路一线养护作业人员安全管理、养护作业队伍建设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和探索。有学者认为,加强养护队伍素质建设就是要使养护队伍中有一定数量具有一定思想文化技术业务素质的领导干部、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同时对人员培训与结构组成进行了探讨。有学者提出了建立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干部队伍,并培养新型的有文化的、多技能的养护工人。有学者针对我国高速公路养护人员多、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的特点,从施工人员安全培训内容、安全教育方式、养护施工人员考核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有学者剖析了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借鉴国外经验,针对养护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加强企业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强化技术培训等建议。以上研究围绕养护作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养护队伍结构优化、企业人事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并未对一线养护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性改善措施,与一线养护作业人员基本素质现状不相符,导致对策措施难以落地实施,或者存在效果不佳等问题。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关于从业人员安全管理要求,基于“以人为本”的现代安全管理理念,同时结合养护安全生产事故成因分析所呈现出的问题及当下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完善一线养护作业人员管理制度、优化作业队伍结构、提高作业人员安全综合素质和安全意识,是提高当前一线养护作业人员专业化水平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是其安全管理的关键所在。

二、高速公路养护安全管理探索

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承养了全省高速公路约80%里程。截至2019年底,公司一线养护作业人员共有2336人(含长期合作的外包单位人员),平均年龄46岁,其中,50岁以上人数占47.7%,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占85.5%。从一线养护队伍岗位来看,公司按照班组作业的方式分为保洁、绿化、灌缝、坑洞修补、交安设施维护以及封道班组和安全预警班组若干个日常养护作业班组。班组是养护作业实施的最小作业单元,也是安全管理的基本单元,公司目前各类班组长总人数占6.3%。

公司在高速公路养护安全“三个体系”、“三项能力”、“三种模式”、“三支队伍”战略部署下,以养护队伍发展的现实问题为导向,在从业资格管理、培训教育体系完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和完善了一线养护作业人员安全管理提升措施,以改善作业队伍结构,提高一线养护作业人员安全素质与应急处置能力。

1.严把一线作业人员从业资格关

从源头把控养护作业队伍的“高质量”,重点针对班组长、安全管理员、安全预警员以及封道员等实施任职资格管理,经过培训考核,合格者由企业统一颁发《养护涉路作业资格证》,实施持证上岗。

2.完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加强安全教育设施建设,以养护基地建设标准化为契机,通过设立“学习之家”、“教育园地”、“安全体验馆”等培训点,强化日常教育和班组活动。编制重点岗位的安全培训教材、事故案例视频和岗位安全《应知应会手册》,通过企业内部授课、外部培训和业务骨干示范培养等多重渠道强化安全培训教育。建立实训基地开展涉路作业资格认定培训工作,编制班组配置及工艺标准化手册,提升现场作业人员素质。

以浙江交通资源投资有限公司路面坑槽修补日常养护为例,在培训上岗前,对班组人员、车辆、设备、工具、材料配备方面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①放样。确定坑洞修补范围,对病害处置点进行放样,在病害轮廓范围以外10~15厘米划线,放样边线应与行车方向平行或垂直,并呈矩形状,放样结束后拍照记录。②切割。沿所划轮廓线切割,不得超出轮廓线范围,切割深度视病害程度确定。③凿除。在已切割好的范围内视病害程度分层凿除,坑底应平整坚实,不得有夹层。④清理。朝封闭区内对坑底进行吹风清理,对夹层、浮渣、泥浆等使用刮刀、钢丝刷等工具清理,将收集的废料装车、不得随意抛洒。⑤测量。对坑洞长、宽、深进行测量,并做好记录。⑥乳化沥青涂刷。用刷子在槽底、槽壁涂刷乳化沥青,涂刷应均匀全覆盖,不应出现露白或积液现象。涂刷完成后拍照记录。⑦回填。待乳化沥青破乳变黑后按原有路面层厚分层回填混合料,混合料回填温度不得低于150℃,回填过程中应保证混合料颗粒均匀,上面层应人工刮除粗骨料并找平。⑧碾压。回填混合料应分层碾压,上面层采用小型压路机,其他层采用冲击夯。冲击夯底板应涂抹隔离液,由四周向中间碾压,先慢速冲压1遍至表面平整,再来回振动碾压6~8遍,直至消除冲击痕迹。小型压路机需静压1遍,完成后振动碾压4~6遍,碾压温度不得低于130℃,碾压终了温度不低于80℃。平整度要求≤7毫米。⑨检查。如果不满足要求则重新处理。⑩封边、养护。清理沥青废料,对成型路面进行热熔封边胶封边,完成后拍照记录,养护至50℃以下开放交通。

3.打造“三支队伍”

(1)强化养护工人产业化培训,打造舟山跨海大桥专业技术培训基地,开展涉路作业实训和资格认证。

(2)强化养护队伍管理,制定出台养护分包管理办法,推行分包单位信用等级评价。

(3)强化班组长队伍和专职安全员培训,规范主要骨干人员选拔任用标准,提升养护人员的安全保障水平。

三、思考与建议

1.加强“一人一档”管理

建立养护企业“一人一档信息管理系统”,基于“互联网+”技术将一线养护作业人员全部纳入系统管理,实现对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进退场情况、工资发放、技能情况、培训教育、诚信信息、从业经历等方面的动态管理,并利用移动终端进行人员实名登记核查、违章作业、班组考勤等,达到规范班组管理、提高一线养护作业人员整体素质、促进高速公路养护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目的。同时,完善配套人员管理奖惩制度,根据人员违章情况严重程度给予警告、转岗、劝退等不同等级的处罚,记入个人档案,并实现信息共享。

2.完善企业培训教育基地体系

培训基地可分为综合性培训教育基地、专业性培训教育基地以及日常安全教育园地等3类。其中,综合性养护基地是面向全公司、全员,具备安全培训教育、技能比武、考核发证以及安全管理政策措施研究等功能甚至成为企业安全文化展示的窗口,可采取网络化教育学习、VR模拟演练等培训教育方式,远期也可作为技工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专业性培训基地可考虑结合大型养护工区设置,重点针对各类专项养护作业的安全培训及现场模拟,设立作业沙盘演示操作台,提高人员现场安全操作技能。日常安全教育园地则主要是面向班组每日班前会和总结会,布设作业区布置示意图、安全操作规程、路况特征示意图、隐患曝光台等。

3.实施从业人员精准化培训

结合“一人一档”管理系统,针对重点岗位常见的违章作业行为及违章次数较高的人员,分析违章行为产生的原因,实施关键岗位上“一对一”精准化的培训教育。可结合“互联网+”以及授课、交流等多种方式强化安全培训教育,将培训考核效果评估乃至任职资格等挂钩,并通过培训教育基地或第三方机构定期组织测评,促进人员安全素质不断提升。

4.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作为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软实力,是事故预防的根源力量。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最终形成明确的安全理念,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全员参与安全以及良好的安全行为。建议通过编制养护企业安全文化手册、策划经验交流活动与竞赛评比活动,强化安全文化宣教阵地等方式,实现全员“知职责、懂操作、能遵章、会防范”的自我安全管理,进一步提升和展示企业安全管理实力和品牌。

四、结语

随着高速公路养护行业的持续发展,养护作业安全要求和标准不断提高,而一线养护作业人员的安全管理现状却让人堪忧。浙江省高速公路开展加强养护作业人员信息管理、培训教育基地体系建设、精准化培训以及企业安全文化的教育,对提升高速公路养护安全队伍专业化与规范化建设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班组队伍高速公路
生产班组执行力提升建设
“党员进班组”促进班组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为什么高速公路上不用路灯照明
高速公路与PPP
创建“放心满意班组” 打造精品班组品牌
卓越绩效班组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高速公路上的狗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