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

2020-06-03 05:49岳振
当代贵州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复产贵州防控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岳振

当务之急,在抢时间补损失的同时,要更好塑造“多彩贵州”的区域形象,通过政策引导实现有效预期管理,扩大有效投资,不断拓展后发赶超的可持续动力源泉。

2020年春天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中,除了与病魔战斗,大家也同样关注企业生产经营、工程项目建设等领域的接续、起步问题。“复工就是稳就业,复产就是稳经济。”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紧张严密的疫情防控之后,这种认识更加深入人心。

从全国形势看,因疫情防控影响,本已推迟至“不早于2月10日复工复产”的日程,大多数地方都集中起步于2月中下旬。在贵州,各行各业尽全力保稳定促增长,经济领域“与时间赛跑”,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希望抢回耽误的时间、补回遭受的损失,紧张形势不亚于疫情防控。

纾解企业困难稳就业

稳就业居“六稳”之首,足见就业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当前,贵州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已经进入“抢时间补损失”的奔跑阶段,各地经济发展中的首要任务,也必须是开足马力加速复工复产,努力稳定就业大局,一刻不能停、一步不能错、一天不能耽误。

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农民就业是重点。要从根本上保持农村就业稳定,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是首要选项。扩大规模、开拓市场……搞好农村产业革命,贵州农业高质量发展就有了深厚根基和长足动力,“稳住了农业,就稳住了农民这个最大群体的就业,就稳住了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因此,对农村产业革命重要性的认识和实践力度,只能不断加强,不能有丝毫放松。

各地劳动力综合素质、农业条件不尽相同,地方职能部门要主动了解农民群众生产需求、了解就业意愿,通过帮助返回原岗位、发动寻找新岗位、动员参加农村产业革命、组织投入重大项目和企业生产、提供公益性岗位、扶持创业等方式,统筹推进外出务工就业与就近就地就业,尽最大努力确保农村群众就业有保障、收入可持续。

由于下游建筑企业开工晚,材料需求量还比较小,贵州水城经开区一家有100余名职工的铝业新材料科技企业,2月份接到的订单不是很多,导致很多流水线只能暂停,生产线没有完全利用起来。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因面临用工、原材料进出和订单交付等诸多困难,2月下旬,全国中小企业开工率才接近30%。

在当前环境下,政府责任需要更加强化,应该主动、深入了解企业困难,释放政策红利,尽心尽力呵护中小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恢复生产能力,从岗位供给端发力,扩大就业容量。

对于吸纳就业的生力军——服务业特别是线下餐饮、商贸、文娱等领域的复苏,则需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要更多考虑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财税、金融、社保等政策,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让中小微企业更好发挥容纳就业的作用。

越是形势紧张时期,越要坚持“就业优先”的民生考量。当前,必须从减税降费、审批“放管服”等政策层面着手,促进普惠型支持政策的切实落地,帮助企业快速恢复正常生产,缓解岗位供需结构性矛盾,尽最大努力减轻疫情防控带来的就业压力。

活存量扩增量稳投资

经济发展难中求稳、稳中求进,必须积聚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抢时间补损失”,推动企业项目复工复产,稳住经济实现“开门红”的阵脚,千方百计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开足马力稳投资。要明确、压实市州县(市、区)属地责任,在疫情防控“外防输入”万无一失前提下,加大对大项目复工、大企业复产的支持力度,注重横向纵向沟通,积极协调上下级各职能部门,为大项目、规上企业打开绿色通道,解决生产经营中面临的现实难题。

具体而言,就是要立足各地实际,按照“一企一策”“一项一策”原则,想方设法帮助企业、项目突破用工、原材料、融资、销售困境,推动企业、项目复工复产达产,并尽可能缩短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状态所需的时间。

榕江县开通务工免费专列、劳务输出直通车,有组织向外输出劳动力,引导当地群众返岗就业。(莫治江 供图)

难中求稳、稳中求进,对用工、原材料、交通物流都有紧迫需要的工业企业特别是规模型工业企业而言,一天也耽误不起,及时开动机器、启动生产线,才有机会抢回失去的一个月。

贵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月底之前100%复工复产目标已经实现。交通、水利、农业等关键领域重大工程项目也快速跟进,2月底已全面复工。从企业用电监测情况看,截至2月27日,贵州省大工业企业当日用电量达到1.37亿千瓦时,达到正常水平的84.6%,医药、电气机械、化工等行业用电量已经达到或超过正常水平。

贵州已设立1800亿元补短板稳投资专项融资资金,大力支持疫情防控重点项目、省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大项目及时稳妥有序复工,稳投资就有了坚定基础,对投资拉动型经济而言,在接下来的稳增长进程中,很大一部分后顾之忧即可消除。

稳投资是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增后劲的关键性举措。贵州要求把抓项目稳投资摆在突出位置,聚焦“四个一批”开发新的重大项目,即聚焦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谋划实施一批,聚焦基础设施“六网会战”谋划实施一批,聚焦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谋划实施一批,聚焦疫情防控中发现的短板谋划实施一批,今年尽早推进、形成更多新的投资增量。

一年之计在于春,“开门红”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语境中的重要阶段性形势,对全年增长态势有很大影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行业、企业带来重大冲击后,稳住大项目和大企业,也就基本能稳住首季实现“开门红”的阵脚,各领域就业、投资、招商也能在大项目大企业的带动下,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优化发展环境稳预期

重大项目和规模以上企业及时复工复产达产,显然也是一场信心之战,其所释放和传递的地方决策力、执行力以及面对重大不确定性所表现出的发展定力,都会对区域经济产生长期影响,特别是对走出去、引进来的开放发展而言,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地区能力,毫无疑问是一个重要的“信心支点”。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形势十分严峻,让本已十分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雪上加霜,企业走出去、引进来遇到了更大的困难。疫情阴影对吸引投资势必会有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处理这种短期影响,也需要长远眼光,特别是要考虑解决好疫情防控期间的产业决策延续性和稳定性问题,以及消解因分类施策而对一些特殊行业、产业比如服务业的负面影响,立稳投资信心和发展信心。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是稳预期、增信心的题中应有之义。根据厦门大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中心的报告,贵州省2019年度营商环境便利度分数排名相当于全球190个经济体的第58位水平,比2018年上升21位。

最近备受关注的贵安新区高质量发展“黄金八条”,最直接的一个目的,显然也是通过下放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深化投资、财税及人才等领域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更大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区域软环境的优化,就是一种预期管理和信心塑造。市场知冷暖,环境好,资本和投资者会来,高端人才会来,发展机遇也会来。

信心,也是稳预期的核心。当务之急,要把准世界经济脉络,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黑天鹅”事件的有效经验,更好塑造“多彩贵州”的区域形象,通过政策引导实现有效预期管理,扩大有效投资,不断拓展后发赶超的可持续动力源泉,把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推向一个新境界,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复产贵州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以“疫”为镜 提高防控治理能力
在防控“火线”践行初心使命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复工
西藏,复工复产正当时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政策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