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020-06-03 04:38天一
月读 2020年5期
关键词:李广匈奴

天一

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县南)人,西汉著名将领。《史汜》卷一0九有专传。李广出身于武将世家,汉文帝时,因从军击匈奴有功而得到皇帝的赏识。景帝时,先后任北部多个边郡的太守,以巧计退敌,彰显了武将风范。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卫尉。后任右北平太守,匈奴闻讯,数年不敢来犯,称之为“飞将军”。然而,漠北之战,李广因迷失道路,未能完成任务而含恨自杀。李广一生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功绩卓著,为维护汉朝边境的安全和王朝统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为国效命、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令后人敬仰。司马迁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李广高尚、正直的品格。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这首著名诗篇,流传甚广,我们耳熟能详。诗中提到的“龙城飞将”,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飞将军”李广。

读过《水浒传》的人,也许会记得,在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有位善骑烈马,能“百步穿杨”的神箭手,名叫花荣,绰号“小李广”。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龙城飞将”在,“胡马”就不敢“度阴山”呢?花荣是施耐庵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历史上未必真有其人。但为什么要给他起“小李广”这个绰号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得了解“飞将军”李广是个怎样的历史人物了。

初出茅庐,深受赏识

李广是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县南)人,西汉时期著名将领,历经汉文帝、景帝、武帝三朝。

李广出身于武将之家,他的先祖李信是秦国的将领。秦王嬴政(即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战争,李信就参加过。

作为将门子弟,李广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久而久之,养成了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加之李家世代相传的射箭技法,使李广练就了一身能骑善射的好功夫。

李广的成名,是从抗击匈奴开始的。

西汉刚刚建立时,社会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生产亟待恢复。此时,北部的游牧民族匈奴强大起来,不仅占领了秦将蒙恬开拓的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而且时常侵扰现在的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的北部地区。

汉高帝六年(前201),韩王信在山西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三十二万大军迎击匈奴,首战告捷后,乘胜追击,直至今山西宁武一带。时值寒冬,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阻,轻敌冒进,直追到平城(今山西大同),结果中了匈奴的诱兵之计。刘邦和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七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采用陈平之计才得以脱险。

汉朝统治者把平城之败看作莫大的耻辱。他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对匈奴实行军事反击,只能以“和亲”的方式维护汉、匈之间的和平。同时,汉朝统治者也认识到,要想反击匈奴,就需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这一任务,经过文帝、景帝的努力,到武帝时才完成。

汉文帝即位后,一方面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措施,一方面又整治军备,募民屯边,加强对北部地区的防御,以便维持一个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相对稳定的局面。李广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的。

公元前166年,匈奴单于率领十四万骑兵,从北地郡(郡治义渠县,在今甘肃庆阳西南)大举南下,先头部队一举焚毁了汉朝的回中宫(在今陕西陇县西北),侦察骑兵甚至逼近甘泉宫,大有攻取京城长安之势。汉文帝见此急忙调集兵力,在长安附近设防,同时又调兵遣将,迎击匈奴。匈奴见汉朝大军赶到,主动撤走,汉军也不敢追击。

就在匈奴这次南下之前,李广投身行伍,成为汉朝一名出色的骑兵战士。当匈奴进攻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时,他参加了同匈奴的战斗,射杀了不少匈奴骑兵。为此,文帝封他为郎。这时,李广大约二十岁。

所谓郎,就是皇帝的侍从官,也是当时人追求仕进的重要途径。做了郎的李广,来到长安,平时在宫禁中守卫,皇帝外出时就骑马随行,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遇有战事,则随军出征。由于李广身材魁梧,勇力过人,作战勇敢,机警灵活,表现出过人的勇气和胆略,因此颇得文帝的赏识,很快被提升为武骑常侍。

汉文帝晚年,十分感慨地对李广说:“可惜你生不逢时,你要是生在高祖(即劉邦)的时候,做个万户侯又算得了什么呢?”

巧计退敌,彰显武将风范

汉文帝死后,汉景帝即位。这时,李广做了陇西郡(治今甘肃临洮南)都尉,都尉是一个郡的军事长官,地位仅次于太守。不久,又升任骑郎将。

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因“削藩”而引起的“吴楚七国之甜”。吴王刘濞联合楚、赵等六个诸侯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武装叛乱,首先进攻梁国。梁国是文帝次子刘武(即梁孝王)的封国。梁孝王被迫坚守,抗拒吴楚叛军。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领大军前去讨伐,最终乘吴楚叛军粮草短缺,欲战不能之时,奋起追击,一举将其击溃,七国之乱被平定。

当时,李广正在周亚夫手下做骁骑都尉。战斗中,李广身先士卒,奋勇拼杀,甚至夺得了叛军的旗帜,为平定叛乱立下大功。这里有一个插曲,梁孝王为了表彰李广的战功,特意授给他将军的勋衔和印信,李广接受了。但李广身为汉朝武将,竟私自接受一个诸侯王的封赏,这是汉朝法令所不允许的。所以,回到长安后,李广没有得到汉朝的封赏。

不久,李广调任上谷郡(治今河北怀来东南)太守,既负责地方的行政,又掌管军事。从此,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戍边抵御匈奴的生涯。

上谷郡是当时边患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经常遭到匈奴的侵扰,李广的部队几乎是三天两头作战。每次战斗,李广都亲临战阵,参与厮杀,风险很大。当时,朝中有个大臣对此颇为忧虑,对汉景帝说:“李广才气非凡,天下无双,他每次跟匈奴作战,非一决雌雄不可,我真担心他的安全。如果他在作战中牺牲,对汉朝的损失可就太大了!”汉景帝考虑后,把李广调到上郡(治今陕西榆林东南)担任太守。

和上谷郡相比,上郡离京城长安要近得多。但是,此地也未能摆脱匈奴的侵扰。一次,数十名汉军骑兵与三名匈奴射手相遇。结果,匈奴人以少击众,几乎将汉军射杀殆尽,只有几个骑兵负伤逃回。李广闻讯,断定那三个匈奴人是射雕的能手,于是翻身上马,带着一百多名骑兵前去追赶。李广一行快马加鞭,一口气追了几十里,只见那三个匈奴人连马都没有骑,正不慌不忙地走着。李广一面命令骑兵从左右两翼包抄,一面引弓连发几箭,两个匈奴人应声倒地,另一个也被活捉。

李广刚把这位射雕能手绑在马上,突然发现前面尘土飞扬,原来是匈奴的大军,有好几千人。汉军撤退不及,众人惊慌失措。面对这一十分不利的局面,李广镇定自若,率军继续前进到距离匈奴大军二里的地方,命令士兵下马解鞍,就地休息。汉军的举动使匈奴人大惑不解,他们深恐汉军周围有埋伏,不敢轻举妄动,只派出_人出阵窥探。李广见此,飞身上马,疾驰上前,一箭就将那人射倒在地,然后又归队下马休息。匈奴见此更加惊惧,天黑后便撤兵而走,李广率部安然返回。

这段巧计退敌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李广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和随机应变的军事才能。在匈奴稳操胜券、汉军危在旦夕的情况下,李广不仅看到了匈奴骑兵在兵力上的优势,而且准确掌握了匈奴骑兵的心理变化,并靠着自己的正确指挥和部署,迷惑了对方,保存了自己,不费一兵一卒,就顺利渡过了危机。由此可见,李广确实是一位出色的将领。

由于匈奴经常侵扰,汉朝北部边境接连告急,哪里问题严重,朝廷就把李广派到哪里。因此,他先后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郡担任太守,并以力战闻名。

“飞将军”深山射虎

景帝死后,武帝即位。经过了“文景之治”,此时的汉朝,政权巩固,经济繁荣,国家财政充裕。

当时,李广已经四十多岁,皇帝周围的大臣都很推崇他,称他是汉朝的名将。于是,武帝把李广调到长安,任命为未央卫尉。未央即未央宫,是皇帝住的地方,未央卫尉就是统领未央宫卫士的高级武官,也算是皇帝颇为信任的人了。

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汉武帝对匈奴的态度也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冬,匈奴攻入上谷郡,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以及公孙敖、公孙贺等人分别从上谷、代郡、云中出发,时任骁骑将军的李广则从雁门出塞,他们各率骑兵—万,迎击匈奴。

李广率兵向北挺进,与匈奴主力相遇。匈奴兵多势众,汉军溃败,李广也受伤被俘。

能活捉李广,匈奴兵喜出望外,他们用绳索结成网,吊在两匹战马之间,将受伤的李广放在上面,准备班师。李广静静地躺在吊网里,一动不动,像是死了一样。其实,他是在寻找逃脱的时机。果然,李广看准了旁边的一匹高头大马,骑马的是一位匈奴少年。只见李广猛地挣扎起来,飞身跨上那匹快马。匈奴少年猝不及防地被推下马,弓箭也被李广夺走。李广调转马头,疾驰而去,一口气跑出几十里,终于逃回了雁门,可谓死里逃生。

由于李广出师不利,战败被俘,而被朝廷削去官职,降为平民。

但去职是暂时的,因为匈奴不断南下侵扰汉朝边境,比如公元前128年秋,匈奴两万骑兵南下,杀死了辽西(治今辽宁义县西)太守,杀掠两千多人;又攻入渔阳(治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杀掠上千人。驻守渔阳一带的韩安国屡战失利。在这危急时刻,武帝重新起用李广,派他到右北平(治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任太守。

右北平西接渔阳,东临辽西,是汉朝北部重要边郡。李广到达右北平的消息传到匈奴,匈奴将士深知李广的箭法高超,行动敏捷,用兵神出鬼没,所以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飞将军”。李广驻守右北平的几年间,匈奴有意避开他,从不向这里进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即源于此。

关于李广的箭法,从他射虎的故事中也可见一斑。据《史记》记载,李广外出打猎,突然发现山脚下的草丛里若隐若现地蹲着一只猛虎,仿佛正要向他扑来。李广赶忙弯弓搭箭,向猛虎射去。然而,上前一看,根本不是什么猛虎,原来是一块大石头。再看那支箭,箭头已经射进了石头,拔都拔不出来。后来,李广又连射几箭,箭却应声落地,无法射进石头。李广在右北平时也射过老虎,当时老虎跳起来伤了他,但他毫不畏惧,最终将老虎射杀。从此,李广作为神射手的美名便流传开了0唐代诗人卢纶曾写下《和张仆射塞下曲》一诗,专门记述这件事,表达了对古代名将的崇敬和怀念:“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史书记载,李广曾著有《李将军射法》,可惜已经失传。

含恨自尽

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到元狩四年(前119),汉与匈奴之间进行了三次大的战役,李广都参加了。

河南之战,李广以郎中令的身份率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率万骑从另一条路出兵进行策应。行数百里,李广被四万匈奴骑兵围困,士兵都惊慌起来。为稳定军心,李广派儿子李敢率数十骑冲入敌阵,出其左右而还,并报告说:匈奴没什么可怕的。军心才稍稍稳定。匈奴急攻,矢如雨下,汉兵死者过半,箭也基本用尽。李广令兵士持满弓不发,自己持弩射杀匈奴裨将数人。到了傍晚,汉将士面无人色,而李广意气自如,重整军阵,将士莫不叹服。第二天,张骞率军赶到,匈奴才撤退。这次战斗,李广杀敌虽然有功,但损失惨重,功过相抵,未能得到封赏。

河西之战,李广又因陷入重围,人员损失过多,功过相抵,仍未得到封赏。

漠北之战,武帝因李广年事已高,不想让他参战。但李广再三请求,才被任命为前将军,跟随卫青出征。卫青出塞,从俘虏口中得知匈奴单于的驻地,便自率精兵直捣匈奴大营,而让李广从东路策应。李广求胜心切,对卫青说:“我本来就是前将军,应该做前锋,现在你却让我改走东路;况且,我年轻时就跟匈奴打仗,这次好不容易才跟匈奴单于相遇,我要担任前锋,跟匈奴单于决一死战!”但卫青没有同意。

李广面露怒色,不辞而别,率士兵经东路向北进发。由于道路生疏,又无向导,将士们迷了路,耽误了与卫青会师的约期。卫青与单于接战,单于逃走,未达到俘虏单于的目的。回到大漠以南,卫青才与李广会合。卫青要将此事上报给皇帝,又遣部下告知李广和将士到卫青那里听候质询。李广回复说:“我手下的人没有罪,是我自己迷了路,我现在就亲自到大将军那里去受审!”然后转身对自己的部下说:“我自结发以来,与匈奴打了大小七十多次仗。这次出征,有幸随大将军与匈奴单于交战,而大将军偏偏把我调到东路,道路迂远,又迷路失期,岂非天意!我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总不能面对刀笔吏的审问吧!”言罷,拔刀自刎而死。

李广自杀的消息传开后,全军上下,不论是将校还是士卒,人人放声大哭。百姓听说后,不论是跟李广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也不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个个伤心落泪。这种“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的场面,充分说明人们对李广的尊敬和怀念,以及对李广之死的深切同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最后以“太史公曰”的形式议论道:“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意思是说,那些为人正直的长官,即使他不下命令,部下也会主动做事;那些行为不端的长官,即使他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听他的。而“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人,指的就是李广吧!接着,他又借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扬李广的为人和品格。这句谚语的意思是,桃树李树虽然不吹嘘自己的果实有多么好吃,但是人们照样会主动摘取,久而久之,桃树李树下自然形成了一条道路。透过这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李广是相当推崇的。

的确,李广一生,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功绩卓著。他为维护汉朝边境的安全和王朝统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司马迁说:“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说的是李广为人正直,诚实宽厚,但拙于辞令,寡言少语,像个普普通通的乡野之人。李广关心部下,体贴士卒,“饮食与士共之”。凡是皇帝赏赐的东西,他都分发给士卒,共同享用。他一生担任“二千石”(汉代郡守俸禄为二千石)的官职近四十年,但家无长物,也从来不谈论家产的事。正是由于李广对部下宽厚仁爱,所以,他生前深受士卒的爱戴,死后人人为他致哀。

李广的军事才能很高,他能骑善射,又机智勇敢,战斗作风顽强无畏。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置生死于度外。不论战斗多么紧张,形势多么急迫,他总是沉着应对,往往能化险为夷,争取较好的结局。这也是士卒们愿意追随他的重要原因。

“李广难封"背后的启示

唐朝诗人王勃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说:“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虽然战功无数,却没有被封侯,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从中又能得到哪些启示呢?

其一,生不逢时。汉文帝曾对李广说:“惜乎,子不遇时!”这在本文的开头已经提及,说李广要是生在高祖刘邦时期,封个万户侯又有什么难的呢?李广被匈奴骑兵活捉,他靠智勇脱险,却反被治罪,降为平民,命运确实不济。

其二,气量狭小,不善容忍。《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广被贬为庶人后,一次打猎归来,走到霸陵,受到霸陵尉的“呵止”,甚至出言不逊。后来,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临行前,他特别提出要让那个呵斥他的霸陵尉随行。结果,霸陵尉一到军中,就被李广杀了e事后,李广才上书给皇帝谢罪。由于当时匈奴不断侵扰,汉武帝需要用李广,才没有追究此事,但心里一定是不高兴的。俗话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相比于韩信等人,不难看出李广气量狭小、喜欢记仇的弱点。这不是成大事者应具有的心胸。

其三,军队管理松散。李广仁爱士卒,所以士兵都愿意跟着他,为他所用。但李广对士卒的管理却过于松散,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很难召集兵力,迎敌作战。同为大将的程不识对这一点有透彻的认识:“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仁爱士卒是一种美德,可是管理军队,就要像程不识那样谨慎小心,不可怠慢,随时准备作战。假如匈奴兵在李广的部队休息时突然发动进攻,后果不堪设想。纪律松散或许会让士兵感到高兴,但这不是组建—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队伍的做法,对国家的军队建设更是不利的。

从“李广难封”的原因中,我们应该有所反思。首先,一个人的成功,最主要的当然是自身的能力,但也应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等外在因素;做事的时机和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其次,成大事者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容常人所不能容,吃常人不能吃之苦,不要斤斤计较于小事和一时的得失。第三,作为团队的领导者,要仁爱下属,得到他们的肯定和追随。但管理也不能松散,而要时刻保持凝聚力,严守纪律。最后,少说话多做事固然好,但也要善于沟通,发表自己的看法,为自己争取发展的空间。

当然,李广虽然难封,也有缺点,但他为国效命、征战沙场、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则令后人敬仰。汉代以后,许多文人墨客把李广作为理想中的英雄人物加以颂扬,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诗,就倾吐了對李广的缅怀之情。每当国家遭遇危难之时,人们也会想起这位英雄,正如唐代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所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猜你喜欢
李广匈奴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义退匈奴兵
西游新记7
How to Arou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Study
李广的故事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飞将军抗匈奴
水中的精灵
三星火退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