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沂水刘家大崮山寨

2020-06-04 08:50朱尤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6期
关键词:山寨保护历史

朱尤瑞

摘 要:每逢乱世,百姓受土匪流寇之苦,为保障人身财物安全,常在险要山头构筑山寨以自保。面对大大小小山头的山寨遗迹,我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保护和发掘。文章从沂水的刘家大崮山寨入手,去探究这些山寨的历史构成,试图唤起人们对山寨这一文化现象的重视。

关键词:山寨;探究;历史;保护

刘家大崮,位于沂水县诸葛镇,海拔525米,为跋山水库北岸群山之巅。崮顶略有凸起,东西近700米,南北近300米,其上有山寨遗迹。

山寨南北二门,南门靠近大崮前村,北门靠近大崮后村,是山寨的主要建筑。南门曾有高大的墙体,可惜近年被拆除了,只留下一个大豁口和两侧残墙。北门悬崖缺口较大,围墙俨然。长长的围墙,或宽或窄,或高或低,蜿蜒曲折,间以方形射击口,颇有些城堡意味。南北两门之外,崖高处,就是天然屏障;崖低处,垒有矮墙补充防御。

崮上没有大规模的房屋残墙,所见的只是一些乱石和碎石,应当是废弃的住所。南门附近最引人注目的是几个大石臼和一个厚厚的石碾盤,若不是当年崮上有人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是不会如此光滑的。周边残存敌楼,有方有圆,或嵌于围墙之中,或独立于崖边,足见当年建造者良苦用心。

据当地村民说,刘家大崮与沂水刘南宅有关,刘家就是沂水刘南宅。明朝末年,沂水刘南宅四世刘应宾,曾辞官隐退,在此修筑山寨躲避乱世。刘应宾为明万历癸丑(1613)进士,初任河北赞皇县令,后历官礼部大礼仪郎、吏部稽勋司郎中、吏部验封司郎中、通政使、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著有《平山堂集》。

南门内有两块碑刻,一块是南门的匾额,上面刻有“民国二十二年重修刘子明建”字样。另一块是记事碑,非常厚重,立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详细记述了刘家大崮的来龙去脉,印证了当地村民的说法。到访过不少崮上山寨,大多没有史料记载,也无碑刻遗存。山寨建于何时?何人所建?有过怎样的经历?要么一片茫然,要么道听途说,不甚了了。刘家大崮上的这块记事碑,显得弥足珍贵,遗憾的是有些文字已经模糊得难以辨认了。

碑文用隶书撰写,虽不是大家风范,但也算得端庄。整理如下:“吾沂苦匪患久矣,赖此山以保全者,不下数千户。委以此山形势险峻,除南北盘路可通出入外,四面悬崖峭壁,攀援莫登。故自前明末季,盗贼蜂起之时,有中丞刘公应宾解组归里,认为此山足可避秦,遂兴工修筑,以度乱世。自是以后,遂以刘家大崮名焉。迨至清咸同年间,捻匪作乱,刘公旦一被举为山长,重修一次,至今遗迹犹存。近数年来,蒙匪猖獗,附近居民咸以此山为乐土,公推刘公子明充任山长,几经患难,均保无虞。虽云地利可恃,亦赖主持得人。今也地方安谧,公民等念山顶树株,原系大家捐植,日后成材,应由公议抽卖,以作大家公用。凡住山各庄庄长首事等,共同负责保护,嗣后围墙以内,只许添植树株,不准开垦种田。事关公益,除呈县备案外,特勒石以志之。首事人刘蕴山、刘盛□、□□□、□□□、耿秀利、崔希智、张思明、耿□之、□□源、耿□兴、于成德、刘敬喜、刘□□、魏隆泰、黄欣□、刘敬敏、□维□、刘□山,张子□书丹,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桃月上浣立”。

这块碑刻,记载了刘家大崮山名的由来,交代了山寨的前世今身,约定了山寨林木的管护,是难得的历史资料。民国二十四年到现在,不过百年,碑刻上的名字当地村民很多人都还熟悉。笔者在碑刻旁遇到的放羊老人魏茂柱说,碑刻上的魏隆泰是自己的二大爷。大崮前攀谈的一个年轻人说,碑刻上的魏隆泰是自己的爷爷。这也算是巧遇了。相信即便没有这块碑,村里的耄耋老人也能够对山寨的故事说上个一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知道故事的人渐渐老去,若没有碑刻留存,恐怕关于山寨的故事也就成了谜。

山寨是由排斥外界的高大边界,依山就势,利用自然地形围合一定空间,具有明显防御功能,且能满足当地人民一段时间临时居住避难需要的,以外围线性设防为主的群落形式的防御性民居。①沂水位于鲁中南地区沂蒙山腹地,东邻莒县,西与沂源、蒙阴交界,南与沂南毗连,北与安丘、临朐接壤,居沂河、沭河上游,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平原俱全。境内山岭分为太薄顶、狼炕子、高板场、长虹岭四大山脉,有大小山头3000多个。其中海拔高度大于800米的5个,700~800米的9个,600~699米的42个,500~599米的262个,400~499米的522个,300~399米的1085个。②这些山头上多有山寨遗存,就以刘家大崮山寨为中心,向周边展开搜索。北东方向,有下胡同峪村拦马墙、于家旺村透明崮、秀峪村杨家顶、马崮峪村马崮顶、对崮峪村对崮山、寺峪村三山朵子、朱家峪子村点将台、石砬村柴山、茅坪村黄墩、五山村五山;西南方向,有杨家洼村纪王崮、土洼村丁家崮、连崮峪村连崮、曹家林村江家崮、西昌峪村猪栏崮、西峰涧村鏊子崮、良疃村石泉寨、九山官庄村九山、牟家万村锨板子崮、崮前村晏婴崮、黄庄村黄石山、石崇崮村石崇崮。几乎所有靠近村庄、有险可凭的山头,都会留有山寨的围墙和废弃房屋。

这些山寨成因,大多如刘家大崮山寨碑文记载相似,近可以追溯到民国年间百姓称作“光棍”的匪患,远可以追溯到清咸丰、同治年间的捻军、幅军,以至明末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带来的乱世,或者更早。可以说民国时期是山东匪患最严重的时期,土匪在分布区域、成员数量和武器装备方面,都达到了历史空前水平。③刘家大崮山寨碑文中所说的“蒙匪”,即指民国时期占据蒙阴大寨山的石增福、占据沂水瓦屋崖的李朋均、占据蒙阴瞭阳崮的李殿全等。匪经常下山,骚扰村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人们平常生活在各自的村子里,等有了匪患,才拖家带口到山寨避难,当时的人把这叫作“跑反”。逼得村民“跑反”的土匪,自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在我们教科书上,以正面形象出现的李自成起义军、捻军,也能逼得老百姓“跑反”。在村民眼里,这些人不过是流寇土匪之流,会给一方带来祸患。没有别的办法,土匪流寇来了,就只能到山寨临时避难。可以这样说,每一座山寨,都是一部血泪的动乱史,记载着当地百姓曾经的苦难。

虽然这些山寨的样貌、成因大致相似,但每一座又各自不同,有着区别于其他山寨的鲜明特征。首先是形制不同:有些大的山寨,有围墙,有居所,甚至有水源,有田地,可以长时间居住,像纪王崮山寨;有些小的山寨,其实就只有围墙,简陋到不能再简陋,只能暂时进围墙内藏身、躲避灾祸,像寺峪村山寨;有的山寨设计周密,布局合理,围墙、垛口、射击孔、瞭望台、墩台、山门,一应具有,像秀峪村杨家顶山寨。其次是构筑的年代不同:有的可以追溯到春秋,像纪王崮山寨,康熙《沂水县志》说,相传纪侯去国居此;有的始建于明末,像江家崮山寨,是崇祯年间河南按察使江孔澻,为躲避明末战乱所建;有的是清末、民国年间所建,良疃村石泉寨有碑刻,立于民国十九年(1930),记述了当时“重整此山,权避匪患”的过程。再者是各自承载的故事不同:朱家峪子村点将台山寨,流传着齐长城太平山复线的传说,当年齐国将军常通在点将台被误杀;黄庄村黄石山山寨,其是国民党运其昌部屠杀群众,制造惨案的地点;九山官庄村九山山寨,有摩崖石刻“大清咸丰十二年仲秋八月间南匪烽湧至避难居此山山长孙朔孙京韶題”,文字虽少,意蕴却丰;五山村五山山寨,一圈长长的围墙,将山谷环卫起来,与谷中寺庙遗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如今太平盛世,时过境迁,刘家大崮等山寨早已不再是人们避难的乐土。自然的、人为的因素对山寨遗址的破坏正在加剧,各个山寨围墙、山门、墩台大都损毁颓圮,甚至许多遭到人为破坏。而且有关它们的故事,除了像刘家大崮山寨、石泉寨山寨等极少数还存有碑刻外,大多缺少文字记载,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山寨遗址,各自的价值构成、价值取向正在迷失。如何保护这些散落在山头的山寨遗迹,发掘它们背后承载的故事,让它们重新焕发青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猜你喜欢
山寨保护历史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