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与中风的关系研究进展

2020-06-05 13:17文宏健李贤覃翠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关系中风

文宏健 李贤 覃翠

【摘要】中风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患病率高、残死率高的特点,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中风的病机复杂,与心、肝、肾、脾及其相应的经络、血脉均相关,痰瘀交结致毒,因而发病。本文就痰瘀与中风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揭示痰瘀理论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痰瘀;中风;关系

【中图分类号】R2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0..02

中风即卒中,属于全球性多发病,也是一种让人猝不及防的血循环障碍性疾病。该病以中老年人居多,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形成,中风的患病率随之提升。我国是该病的高发国,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的中风患者约达150/10万人,且数据仍在持续增长[1]。在祖国医学领域中,中风一直被视为中医内科四大疑难杂症症(风、劳、鼓、膈)之一,且位居首位[2]。中医历经千百年的探索,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已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总体可归纳为风、火、痰、瘀、虚五方面,本文重点从痰瘀两方面分析中风的病因、病机,旨在探讨该病的病理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治法治则及选方用药依据。

1 中风的定义

中风指忽然出现昏厥、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该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严重、变化多端的特点,和自然界中的“风性善行数变”类似,因而命名为“中风”。又因该病发病突然,毫无征兆,因此又称之为“卒中”。

2 痰瘀的形成机理

2.1 痰瘀形成的共因

痰瘀均为阴类,是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失调的主要产物,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因气而生,气血津液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其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二是因寒而生,津液因寒积滞渐致凝结,久则成痰[3]。由此可见,津血同性,遇寒则凝,得温则行,过温则热,浊而凝滞,痰瘀而生。

2.2 痰瘀的相互化生

痰瘀可共同致病,其重要的作用机制是:瘀可生痰,痰可生瘀,二者互相化生,终而痰瘀致病。《医宗粹言》有言:“伤血,则血逆气滞,继而生痰,血痰融合,则瘀血挟痰”。提示瘀血内阻,津液聚合,则痰浊而生。另一作用机制是:痰浊内生,气机受阻,瘀血而生。正如《医学正传》所云:“津液粘稠,为痰为饮,久而入脉,因而血浊”。提示痰瘀生成互为因果关系,互相生化。

2.3 痰瘀的相互交结

痰瘀共因、互相生化,从病因层面上分析了痰瘀的发病机制,但不足以阐述痰瘀同病的证候特征。痰瘀同病除了同时具有痰证、瘀证的临床特征外,还常出现病情反复变化、难治愈的特点,分析原因,除了痰湿粘滞外,还包括痰瘀相互交结、共同致病,且病灶多在于脉络。《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经脉各路,其血气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上熏于面”。提示,经络为津血相互交结之所,瘀血、痰浊则使津血互化,交结于经络,则疾病缠身。

3 痰瘀在中风病中的变化规律

在中风的变化过程中,存在着痰瘀相互变化的基本规律,总结其特征如下。

3.1 痰瘀共存

痰瘀是引发中风的主因,也是中风的病理物质基础。痰瘀为病,临床症状主要為津液凝滞形成痰,瘀血形成又常因血中痰浊阻滞所致,离经之血可化饮,饮聚则则生痰[4]。所以,在中风病变化过程中,痰瘀共存且互相影响。临床上常可见中风患者因脑缺血、缺氧而出现坏死、脑水肿等并发症,此过程与中医理论中的因瘀化痰而致病相似,痰瘀共存,互为影响,继而对中风的发病与发展产生作用。

3.2 痰瘀转化

痰瘀的相互转化过程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因痰化瘀,由瘀化瘀的过程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是一种从量到质的变化过程。二是痰瘀转化,即痰与瘀互为转化,其过程揭示了中风主因与次因的转变。因此,在该病的治疗过程中,急则治标时应明确主次,即了解痰、瘀的主次。治痰治瘀虽有主次,但痰化则瘀清,祛瘀则清痰,即“痰化瘀消,瘀祛痰散”[5]。这进一步证实了痰瘀转化在中风发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3 相互消长

在中风的发病与发展过程中,痰瘀转化并非绝对的变化过程,也伴随着相互消长的过程。血中痰浊,脑络因离经之血受阻,脑脉闭塞,血溢脑外,因而发病。归结其病因主要在于:血中痰浊使脉络受阻,津液难入脉,痰浊不消,久而积聚,血运受阻,血滞转为瘀血,此为痰化为瘀的过程。离经之血受阻,脉络不通,则气化失于宣通,津液积聚成饮,饮聚成痰,此为瘀化为痰的过程。痰浊、离经之血均为中风形成的主因,痰、瘀的转化过程均为相互消长的过程[6]。临床治疗该病时,化瘀则痰消,痰消则瘀清,即为共同消长的过程,可促进中风的转归。

4 中风的痰瘀论治

4.1 中风先兆症

中风先兆症指中风发病前1~2年,患者的常见症状为眩晕、头痛、手足麻木、乏力等,中医证属中风之中络证。该证型的主要病机是: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引发津液气化失调、痰瘀内生,经络受阻而发病。痰瘀形成、经络受阻是病机,气机失调是关键,气阴两虚是主因[7]。因此,治则活血、化瘀、祛痰。临床上将中风之中络证分为六种证型,即肝阳上亢-痰瘀阻窍证、阴虚阳亢-痰瘀阻窍证、肾虚血瘀痰阻证、气虚血瘀痰阻证、气阴两虚-痰瘀阻窍证、气机失调-痰瘀阻窍证,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治疗,常用药方如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固本通脉汤、杞菊地黄汤、地黄饮子、补阳还五汤、生脉散、小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等。周媛等[8]观察固本通脉汤治疗中风先兆症的疗效,结果显示,常规西药联合固本通脉汤治疗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77.5%),且患者无新增的不良反应,对固本通脉汤的耐受性与依从性高。

4.2 中风中经络症

中风中经络症指中风虽有肢体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但患者意识清醒、神智清晰。其基本病机是:所因素共同影响导致脏腑功能不调、气机升降失常,痰浊形成、气机受阻、经络不通、血运不畅,因而发病[9]。病机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于:痰瘀阻滞、脉络失养,阻塞不通。因此,治则祛实邪,以祛痰化瘀、活血通络为主,并根据不同证型予以辨证论治。如风痰入络证者,痰邪阻滞为基本病机,痰多则瘀、痰久则滞,治则祛风、化痰、通络,兼顾养血活血,以发挥“化痰、祛瘀、活血、养血”之功效,常用方为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中药材。

4.3 中风中脏腑症

中风中脏腑症指中风以突然昏厥、意识模糊、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为主要症状,常见于急性期,病情危急。其主要病机是风阳痰火共同影响,蒙蔽神窍,气血上菀,上冲于脑,脑络受阻,继而发病。病因主要为痰瘀内生、脑络受阻、郁而生火。患者急性期以“痰”为主因,因痰而瘀,治则通腑化痰、活血化瘀。根据不同证型予以辨证论治,如痰热腑实证,主要病机是痰熱阻滞、腑气不顺,治则通腹泻热,息风化痰,常用方包括桃仁承气汤,症状严重者可加凉血化瘀、引血下行之品。再如痰火瘀闭证,主要病机是痰火过盛、气血上行、神窍阻滞、痰瘀火邪并存,治则息风去火,化痰开窍,辅以凉血、化瘀、通腑之品,效果确切,常用方如羚角钩藤汤、安宫牛黄丸等。张晓阳[10]探讨安宫牛黄丸治疗中风中脏腑症的效果,对比单纯中医治疗发现,中西医组的总有效率(84%)高于西医组(56%),提示在中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4.4 中风恢复期

中风恢复期指中风应抢救治疗后,患者神志慢慢恢复,痰火渐去,饮食渐进,病情逐渐恢复,但伴有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后遗症。中风恢复期患者病情稳定,主要病机在于“瘀”,淤血为主因,痰阻为次因。缺血者因脑络受阻、血运不畅、血失濡养所致,出血者因脑髓瘀血、六神无主、脏腑失调、肢体失和所致。治则活血化瘀、祛痰通络。该病久痰必滞,因此还应辅以补血益气、养肝护肾之品。现代药理证实,活血化瘀方还具有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之功效,可疏通经络、去腐生新。临床治疗根据辩证分型论治,风痰瘀阻证的主要病机是风痰阻络,气血不通,治则搜风祛痰、活络化瘀,药方选用解语丹;气滞络瘀证的主要病机是气虚血瘀、脉阻受阻,治则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药方选用补阳还五汤;肝肾亏虚证的主要病机是肝肾亏虚、经脉失养,治则滋阴补阳、开窍化痰,常用药方为补地黄饮子。

5 结 语

结合本人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痰”和“瘀”是中风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中风病多为本虚标实,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尤以“痰”与“瘀”为顽病之根,重病证之源。“痰”与“瘀”虽属不同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子,但两者相互影响,对中风转归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了解痰瘀与中风之间的关系,可为中风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实现标本兼治、固本清源的目的,继而提高临床辩证论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霍华永,吴延华,霍华莹.痰瘀阻络型中风失语的病机与辩证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12):110-110.

[2] 秦丽玲,赵新雨,张鹏翔,等.化痰活血通络汤加减辅助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痰瘀阻络证3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6,57(9):771-774.

[3] 周 颖,郭淑艳,籍明智.化痰祛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40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5, 15(4):47-48.

[4] 马海红,王福良,张松兰,等.自拟益气消痰祛瘀固肾汤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17):158-159.

[5] 万亚巍,郭晓红.通络化痰汤治疗痰瘀互结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9(12):126-127.

[6] 谢乐军,黄富强.半夏白术天麻汤随证加减治疗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1(18):108-109.

[7] 周媛,秦远文.固本通脉汤治疗中风先兆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5,10(25):177-179.

[8] 蔡晴丽,刘茂才,蔡业峰,等.刘茂才教授治疗中风学术思想探微[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1):218-220.

[9] 张令霖,连新福,李先涛.缺血性中风病痰瘀互结证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8,36(10):2474-2477.

[10] 张晓阳.探讨安宫牛黄丸在治疗中风中脏腑证中的中医辨证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29):219-220.

猜你喜欢
关系中风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中风后复健可针药并用
乍暖还寒时节,警惕中风发生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