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微泵使用中的风险管理与护理方案分析

2020-06-05 13:17唐秀丽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

唐秀丽

【摘要】目的 对比两种方式效果。方法 心内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100例,根据其入院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其中包括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应用风险管理、对照组应用常规管理,将两组风险发生率、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风险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90.00%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在心内科微泵使用中采取风险护理管理,取得显著的护理效果。

【关键词】心内科微泵;风险管理;护理方案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0..02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不断发展,微量泵在临床广泛使用,微量泵是一种新型泵力仪器,能经微量静脉给药,其具有定量、定时、安全等优点,并且给药速度能自行调节,根据患者病情将药物配置完毕,对药物速度以及浓度进行调整,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1]。但是在该项方式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易导致医疗风险事件发生,而实施一项有效的护理管理方式十分重要[2]。本研究通过分析风险管理的优势,并对其效果进行探讨,详情见下文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心内科患者列为本次研究对象,共收治100例,收治年限在2017年度至2018年度间,予以随机方式分为观察组共50例、对照组50例。

纳入标准:符合心内科诊断标准;患者和家属均在治疗前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伴有其他重大疾病。

观察组,男性共35例、15例为女性,年龄40岁~60岁,平均年龄50.44±1.24岁。

对照组,男性共36例、14例为女性,年龄41岁~60岁,平均年龄50.78±1.82岁。

2组一般资料比较的统计学结果(P>0.05),提示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方式。

观察组应用风险护理管理方式。

(1)护理人员加强巡视,对患者输入过程进行密切监测,对于特殊药物,护理人员每小时巡视一次,对输液部位皮肤是否存在渗出、输注速度进行观察,同时制定微量泵巡视卡,加强特殊药物的记录工作。若患者出现液体渗出情况,立即给予其针对性处理,给予其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封闭,以防皮肤周围肿胀引起炎性反应,提高输注质量[3]。

(2)加强培训:①护理人员需对微量泵的结构以及其性能进行充分了解,并对各功能情况进行了解,使其能够对微量泵的报警系统内容进行了解,特别对于英文标识。②护理人员应对微量泵的使用流程进行熟悉,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在注射器和三管通部位采用无菌纱布进行覆盖。③与药液的剂量和药液性质结合,选择适宜的规格和材质。

(3)在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力度,对患者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建立微量泵注射卡,同时对药物剂量、药物浓度、药物名称、开始治疗时间、泵入速度等等进行标注,将泵入的药液应遵循现配现用原则,若超过24小时以上、则需重新配置,同时需对延长管和注射器进行更换;同时对患者用药后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并观察微量泵的速率和工作状态;同时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脱落、扭曲情况,若伴有下述情况,比如药液外渗、皮肤潮红、局部肿胀、静脉炎等等,应及时停止泵入,并对注射部位进行更换

(4)微量泵管理:应建立抢救仪器有关的记录本,并由专人进行负责,同时每周测试微量泵的速率,每次使用后对导轨摩擦处和尘器进行清洁,并采用浓度为75%的乙醇进行擦拭,放置在通风处备用。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对照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指标包含:风险发生率、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将P<0.05作为检验标准,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风险发生率

观察组风险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所示。

2.2 对比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度90.00%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2.3 分析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所示。

3 讨 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在临床心血管疾病中,微量泵广泛应用,在使用过程中均是根据医嘱对药物剂量以及输入速度进行调节,若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易导致药物安全性以及准确性受到影响[4]。

通过实施风险护理管理,取得显著效果,对输注速度、患者输液位置皮肤是否具有渗出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特殊药物情况,若发生液体渗出情况,应实施针对性处理,同时再使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封闭,能避免由于皮肤周围肿胀而导致炎性反应发生。部分患者易发生针管脱落或者针头堵塞情况,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预防该情况发生。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选择合适输液位置,将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通过加强对医务人员各项培训工作,能提高其的专业知识,并做好药物标识卡片,能将输液质量显著提高,同时还需要对微泵使用管理力度加强,由专门人员对微泵进行管理,定期进行维护以及保养,从而保障仪器能正常进行使用,一旦发生失控情况,应及时进行维修,从而保障能正常进行使用[5]。通过实施上述管理后,其与常规管理方式相比,具有多种优势,能预防医疗风险发生,提高静脉给药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减轻工作强度,利于患者康复。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风险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90.0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通过在心内科微泵使用中采取风险护理管理,取得显著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 雷成燕.风险管理措施对心内科微泵使用中护理效果的影响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8):2359-2360.

[2] 戢 芳,陈贵华.TPR模式在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7,46(28):3972-3974.

[3] 胡玉蘭."5S管理法"在心内科区域分工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2):7-9.

[4] 吴美玲,刘香枚.运用PDCA模式在预防心内科患者跌倒管理中的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z2):213.

[5] 唐 琳.精细化管理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饮食保健,2019,6(1):149-150.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对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考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财务会计风险管理研究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本地化科技翻译的风险管理
审判风险管理初探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