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微课堂
——蜂种退化的原因

2020-06-06 03:16
中国蜂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雄蜂卡尼蜜源

蜂种退化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与遗传因素有关。蜜蜂近亲繁殖或选种选配等原因,直接导致种性的退化;另一方面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很多蜜蜂品种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产物,不同的品种都要求不同的生态条件才能表现出特性。一些地区的盲目引种、长途转地饲养、生态条件失调、饲养方法不当和病虫害等因素都会造成品种的退化。

1.近亲繁殖引起的种性退化

我国目前多数蜂场在使用蜂种时往往习惯于自繁自育,多年来饲养一个品种,在种用蜂群的选择上,只选用少数几个蜂群做种群,培育雄蜂和蜂王进行自然交尾,蜂王产卵后留做本场使用。这样年复一年,累代近亲繁育,没有及时更新血液,因而父母本的生殖细胞差异较小,使后代的生活力降低,由于近交使基因纯合,基因的显性与上位效应减少,而平时被显性基因所掩盖起来的隐性有害基因得到表现,降低了蜂群的经济性能,出现了退化现象;再之,蜜蜂是在高度杂合的遗传物质基础上保持其生存能力的,根据蜜蜂性别决定机制的特性,一个小型蜂场所含有本品种的性等位基因数目已经很少了,在近亲繁殖的情况下,又加速了性等位基因的丢失,蜜蜂的性等位基因高度纯合后,会发育成二倍体雄蜂,在幼虫阶段被工蜂食掉,使蜂群的有效产卵量下降等,导致种性退化。

2.混杂繁殖引起的种性退化

蜜蜂的自然交尾活动是在空中进行的,婚飞的半径较大,而且处女蜂王喜欢与其他品种的雄蜂交配,一般蜂场又无力控制空中的雄蜂,蜂王在交配过程中容易与其他品种的雄蜂发生自然杂交,导致品种的遗传信息杂合和不准确,使后代蜂群表现不出原品种的特性。由于蜜蜂的自然杂交,使后代因等位基因的分离或重组,后代性状出现多样化,蜜蜂的杂种优势只表现在1~3代身上,在多代使用过程中,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逐渐分离变异,不良基因型的比例增加,甚至不良的基因型取代了优良的基因型。所以,饲养杂交种蜜蜂不进行及时换种,其优势明显减退。

3.选种方法不当引起的种性退化

国内有些蜂场(甚至有的育王场)在选择种用蜂群时,一般只根据某个蜂群的性状表现来选择。如果选择的性状遗传力很高,有可能会取得一定效果。如果所选择性状的遗传力较低时,则这种选择效果就差。而且,性状的表现是遗传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只凭性状的表现来选择种蜂群,很容易将杂种个体的蜂王留做种用,只注重了优选,而忽略了纯选,不能使亲本的优良特性稳定地遗传下去。有些蜂场在挑选种群时,只挑选母群,不挑选父群,不注重雄蜂的培育,参与交尾的雄蜂质量低劣等。还有些蜂场不注意选种,任由蜂群自然育王或不加选择地随机采用急造王台,或者育王移虫的虫龄较大,哺育群的蜂数少,王台数量多,均可导致蜂群的种性退化。

4.种群数量少造成基因的丢失

蜂王具有16对染色体,可以产生216种不同类型的配子。在培育新一代蜂王时,只能随机地利用其中极少部分配子类型参与育种,使它们所携带的基因得以遗传下去,而绝大部分配子却失去了参与育种的机会,造成了无意识地丢失了该品种的大量优良基因。在这种情况下,育王数量越少、选择面越窄、世代越多,该品种所具有优良基因丢失的愈严重,种性退化的也越快。

5.不适当的饲养管理方法

每个优良品种都必须有与其生物学特性相适应的饲养管理措施,以保证其优良性状得以充分发挥和表现。例如,卡蜂的分蜂性较强,不能维持强群;意蜂的分蜂性较弱,易维持强群等,要采取不同的饲养管理方法,才能使它们的优良性状能够充分发挥。可是有的蜂场不管饲养的蜂种生物学特性如何,一律采用同一饲养管理方法,这样,再好的蜂种,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表现。无论何种蜜蜂,它们的蜂巢是不喜欢受到干扰的,不宜经常开箱检查,因为这样不仅破坏了蜂群的正常秩序,也会使蜂巢的温度散失,既影响了蜂子的正常发育,又妨碍了工蜂内勤工作和正常的采集活动。

6.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

对于蜜蜂来说,与其生物学特性相适应的环境条件主要是蜜源条件和气候条件。如卡蜂比较耐寒,节省饲料,善于利用零星蜜源,育虫节律陡等特性,比较适合我国北方各省饲养。如果把它引进南方饲养,其纯种越夏就很困难;意蜂适应在冬季短,温暖湿润,蜜源丰富,并有大宗蜜源环境条件的南方饲养。如果把它引到冬季长而寒冷的地区饲养,其纯种很难获得丰收的结果。蜂群长期受不利环境条件影响,如蜜源缺乏、饲料不足以及病虫危害等,都能导致蜜蜂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向不利的方向退化,生活力衰退,生产性能下降。

我国饲养的主要蜂种

卡尼鄂拉蜂

Apis mellifera carnicaPollmann

卡尼鄂拉蜂(Carniolian Bee),西方蜜蜂的一个地理亚种,学名Apis mellifera carnicaPollmann,简称卡蜂,原译喀尼阿兰蜂(原简称喀蜂),是蜂蜜高产型蜂种,20世纪70年代以后已广泛用于中国的养蜂生产。目前,卡尼鄂拉蜂及其杂交种约占中国西方蜜蜂总数的20%~30%。

◎ 原产地

卡尼鄂拉蜂原产于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多瑙河流域,从阿尔卑斯山脉到黑海之滨,都有其踪迹。自然分布于奥地利、前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希腊北部,其自然分布的东部界限不明显,有资料表明,土耳其西北部也有卡蜂分布。原产地气候、蜜源条件总的特点是,受大陆性气流影响,冬季寒冷而漫长,春季短而花期早,夏季较炎热。在类似上述的生态条件下,卡尼鄂拉蜂可表现出很好的经济性状。因此,很多原来没有卡蜂的国家,也纷纷引种饲养,例如,德国已用卡蜂取代了本国原有的蜂种——欧洲黑蜂。近几十年来,它的分布范围已远远超出了原产地,成为继意大利蜂之后的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第二大蜂种。

卡蜂有若干个生态型(即品系),如奥地利卡蜂(奥卡)、罗马尼亚卡蜂(喀尔巴阡蜂)。

◎ 形态特征

卡尼鄂拉蜂为黑色蜂种,其个体大小和体形与意大利蜂相似。蜂王为黑色或深褐色,少数蜂王腹节背板上具棕色斑或棕红色环带;雄蜂为黑色或灰褐色;工蜂为黑色,有些工蜂第2~3腹节背板上具棕色斑,少数工蜂具棕红色环带,绒毛多为棕灰色。

◎ 生物学特性

蜂王产卵力不强,蜂群育虫节律陡,对外界气候、蜜源等自然条件变化反应敏感;早春,外界出现花粉时开始育虫,当外界蜜粉源丰富时,蜂王产卵增多,工蜂哺育积极,子脾面积扩大;夏季,在气温低于35℃以下,并有较充分的蜜粉源时,才能保持一定面积的育虫区;当气温超过35℃时,育虫面积便明显减少;晚秋,育虫量和群势急剧下降,“秋衰”现象严重。分蜂性强,不易养成强群,一般能维持7~9张子脾、10~12框蜂的群势。采集力特别强,善于利用零散蜜粉源,但对花粉的采集量比意蜂少。节约饲料,在蜜源条件不良时,较少发生饥饿现象。性情较温驯,不怕光,开箱检查时较安静。定向力强,不易迷巢。盗性弱。较少采集树胶。在纬度较高的严寒地区,3.5框蜂的群势仍然越冬较好。抗病力和抗螨力优于意大利蜂,在原产地几乎未发现过幼虫病。蜜房封盖为干型。

◎ 生产性能

卡尼鄂拉蜂的产蜜能力特别强,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椴树花期,1个卡蜂强群最高可产蜂蜜50~80kg。因其蜜房封盖为干型(白色),故宜用其进行巢蜜生产。产浆能力很低,在大流蜜期,每群每72小时只产王浆20~30g,但其10-羟基-2-癸烯酸(10-HDA)含量很高,超过2.0%。可用其进行花粉生产,年均群产花粉2~3kg。此外,卡蜂还可用于为果树和大棚内蔬菜和瓜果授粉。

猜你喜欢
雄蜂卡尼蜜源
观雄蜂识蜂况
林下拓蜜源 蜂业上台阶
蜂群的雄蜂培育规律及其对蜂群影响研究初探
夏末秋初驱杀雄蜂须及时
割雄蜂蛹经验谈
指示蜜源的导蜜鸟
蜜蜂采花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