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照整体 勾连全篇

2020-06-08 10:09黄蔼北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5期
关键词:采莲荷塘月色朱自清

黄蔼北

相对于具体的一篇篇课文而言,整体阅读强调的是“全篇意识”。用整体阅读或者“全篇意识”的方法来解读文本,是对文学作品生命的烛照,是把作品当成有机整体去阅读、理解和欣赏的途径,能从整体意义上帮助我们较好地把握作品。

学习《荷塘月色》时,如果能够从全篇文本立足,仅仅地抓住“忆采莲”情节来解读文本的结构、抒情和显旨等等方面,会更有利于我们对文本主旨的精确把握,也更会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烛照全篇,整体阅读,相互勾连,会使得文本的内涵和特色等方面更显豁。

一、质疑:“忆采莲”这一节文字到底该不该删除

整体阅读,对课文具有笼罩“全篇”“全书”思想意识,或者具有更广阔的眼界。把文学作品当成有机的整体去欣赏,是对本文的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烛照。有机整体,并不是将某些部分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很多的成分按照必然联系的内在逻辑进行组织的复杂而相连的整体,语文教学所强调的整体阅读、全篇意识,就是既要芝麻,更要西瓜的全篇意识、整体意识。从有机整体来观照《荷塘月色》的“忆采莲”情节,那就是很好的阅读抓手和培养全篇意识的契机。

相对来讲,大多数语文教师经常会引领学生去思考原先课文该不该删除“忆采莲”这一情节的问题,而且他们的答案是很肯定的。理由很简单,南北朝《忆采莲》的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江南盛夏采莲的盛况,展露的是一派闲适恬淡、自由静美的生活胜景,反衬了《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先生在1927年写作本文时现实生活当中的苦闷,“忆采莲”抒发了朱自清先生对自由美好、闲适恬淡生活的渴望。

粗略看来,这些被解读出来的理由固然不错,滴水不漏,但它仅仅是立足于“这一段”来解读的,已经与整篇文章的阅读失去了关联。因为文章就是一个整体,那么一段文字要不要被删去,关键是看它是否是文章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学艺术作品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人们的视觉、听觉之中的,如果有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少和脱离,都会将整体破坏得面目全非、支离破碎,其自身也就丧失了意义。我们是将《荷塘月色》视为现代文坛的经典散文来看待的,那么,“忆采莲”肯定是不能删去的。而且不能被删的理由只有一个:“忆采莲”这节文字是全篇《荷塘月色》不能缺少的一个有机部分。

这样去引领学生立足于全篇《荷塘月色》来分析鉴赏“忆采莲”这一情节,才会有益于帮助学生对《荷塘月色》文本的主题加以把握,也会更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结构:“忆采莲”是全篇《荷塘月色》的有机部分,不容被删

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素以环形结构被人们称道,“忆采莲”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有机部分。按照文本内容来看,作者当晚行走的线路其实就是一个闭合的环形,即“出门”→“荷塘”→“歸途”→“进门”。这“忆采莲”情节就是作者在“归途”中联想的内容。而这一环形结构正好跟本文行文的起、承、转、合能相应地吻合对应。

从《荷塘月色》第一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这三段,作者写“我”“出门”,叙述和交代了夜游月下荷塘的缘起,扣题而“起”;第四段到第六段这三段,作者写“观览荷塘”,自然地承接上文,描写荷塘月色;而随后,文章描述了“归途”和“忆采莲”,转入到了对历史文字记载中的采莲进行描写,由眼前景象而转至对历史上采莲的简述,宕开笔墨,深化了主题;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写“我”“进门”,照应全文的开头内容,收合全篇。从这情节线索来看,我们会发现,如果没有“忆采莲”这一节,《荷塘月色》的全文结构虽然还是环形结构,却会少了回环照应、跌宕生趣,作者所要依托“忆采莲”表达的情感也就会逊色不少。

非但如此,《荷塘月色》“忆采莲”一节与“观览荷塘”的情节作用一样,很好地照应了第三段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是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不断纠结的结果,是作者不断寻找摆脱苦闷的路径。在游览荷塘月色的那晚上,作者独自感受着月色荷塘、荷塘月色所带来的那一份难得的静谧和祥和,感受那妙处所带来的无尽清幽,感受着那无边无际的荷香月色和月色荷香。我们从整体来烛照全篇,作者就是喜欢像荷塘和月色那般的静谧安宁,但他也喜欢“热闹”和喜欢“群居”,他对这两方面的理解和体验正是来源于“忆采莲”。

在“忆采莲”一节里,作品给大家展示的是春夏之间江南旧俗。在朱自清的回忆和联想中,那就是其热闹的家乡旧俗。那是一个热闹喧腾、风流浪漫的季节,一群群少男少女在嬉戏寻乐,但是作者简言之就是“真是有趣的事”。即使是在寻找记忆中的“采莲”境界里,作者还是没有真正地享受到采莲乐趣。

真是可惜,无论是“观览荷塘”还是在“忆采莲”之中,作者都没有寻觅到内心所期盼的那一份宁静,没有感受到那片刻的安宁。在现实生活里,他的那份安宁总是会被外界那种种不如意的实情给搅乱的,在一阵阵的惊扰当中,作者只好借助文字,抒写自己的内心。他很想为无论实在冷静独处中还是在热闹群居里都无法摆脱苦恼的那颗心找到一处属于自己的安宁,但是,始终都没有如愿遂心。

在朱自清闭合的环形结构中,我们围绕着“荷塘”和“月色”起承转合了一大圈,还是没有走出其苦闷的氛围。而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忆采莲”,因而可以说,这“忆采莲”一节是不可删除的。要不然,会使文章的结构整体性缺乏必要情节结构的环环相扣。

三、抒情:“忆采莲”情节显示了作者内心挣扎过程,不能被删

整体烛照,全篇勾连,我们从《荷塘月色》环形结构来看,已经明白了“忆采莲”情节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从作者情感抒发来看,也能发现“忆采莲”这一节同样也是不能缺少的。

与作者夜游荷塘那环形路线相似的,就是作者情感上的回环往复:“不得静”→“得静”,“出静”→“得静”,“出静”→“得静”。从全篇进行整体阅读,我们会发现,在作者情感变化的这些循环往复中,两次“得静”和“出静”分别照应全篇结构的是“观览荷塘”和“忆采莲”。不论是在荷塘上与月色下实地进行观赏,还是对历史进行回顾,作者朱自清在觅得片刻的宁静之后又被迅速地拉回到了现实的不宁静之中,陷入到了现实的状态之中。文章写道,作者在“观览荷塘”后,又加入“忆采莲”一个情节,其用意就是为了进一步凸显自己内心的挣扎和挣扎失败,以及由此被强化的内心苦闷。从这里的情感抒发来看,“忆采莲”情节是该保持的,惟其如此方能更好地领略朱自清情感变化的完整性,更能深悟其内心变化的整体性。割裂开来,则让读者不明所以。

立足全篇的整体阅读,细读之下,这种体验更深。朱自清独自行走在夜色下的小煤屑路上,因暂时能够享受到独处的自由,心情渐渐地轻松起来,渐渐地轻快起来,他这时才有足够好的兴致去欣赏那天天走过的荷塘。但是,这种梦幻般美好的荷塘却好像一直夹杂着现实生活无法抹去的浓黑影子,作者又很快就从神话般的美景中走出审美的境界,回到嘈杂的无奈的现实世界中去。现实生活中的荷塘边,蝉声、蛙鸣构成的聒噪、喧闹让他喟叹自己什么东西都没有,情绪瞬间又低落了下来。兴致没有完全消减的朱自清在折返回家的途中似乎是不甘心就这样让几只蝉虫和青蛙就给带走了难得的静谧与安宁,就下意识地从搅扰中走出来,追忆起那些热闹的江南“采莲”情形。“忆采莲”这一情节当属全篇最为明丽、宁洁、清新的。朱自清联想到的《采莲赋》一篇,所描绘的是热闹群居的生活场景,这种场景又让他马上获得了片刻的内心欢愉,情绪又迅猛地达到了最高点。然而,这“忆采莲”情节终究还是一种梦幻虚景,曾经的美好生活状态自己则在“现在早已无福消受”。很显然,赏荷的这一夜似乎是注定不会静谧安宁的,内心最终还是不宁静的。

从全篇的情感抒发需求来看,朱自清自然而然写到的“忆采莲”这一节就很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他内心挣扎的苦闷过程,是全文灵魂所在。如果删除“忆采莲”一节,毫无疑问会使全文的情感抒发落地无根、花开无蕊、云起无风。

四、显旨:“忆采莲”含蓄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向往,不该被删

彰显全篇主旨,也离不开“忆采莲”这个情节。从《荷塘月色》主题表达的角度来审视,“忆采莲”婉转回旋地说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期待。他需要自由的、清新的、愉悦的生活。

朱自清在行文开篇就说出了内心很不宁静,他的这种不宁静大多数是来自现实生活的束缚、压抑、禁锢,写文章、做事情、说话都很不自由,不能任凭自己的性情来进行。我们知道,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散文领袖韩愈就在其散文《送孟东野序》里呼喊出了知識分子的心声:“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任何一个不满于现实世界的知识分子也都会在内心深处建构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联想世界,以此供自己的心灵去宣泄和鸣不平。朱自清虽然驻足荷塘时也能沉溺在梦幻中,享受片刻的美好,然而我们读者现在到底还是很难窥探到他渴望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生活,从“荷塘”那一部分文字中传达出来的信息似乎表达的也是他的审美情趣和美学价值。

就这样,“忆采莲”这一情节所描摹的场景,相对而言就能恰切地展现朱自清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渴望,那种渴望是可以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少男少女,荡舟碧波;红莲碧波,杯酒传情;嬉戏洒脱,真情自然。这种生活借助的是采莲生活情境,传达的是作者真挚天然、热情美妙的心境。这种生活是自由、奔放、淳朴、多情的,是无羁绊、无束缚、无烦恼的。生活在这种状态中,作者才会真正愉悦的和心里宁静的。

采莲之中,正值妙龄的少女和风流多情的少男才是真正地无忧无虑、不受管束的,那美丽纯真的情感可以任由抒发、宣泄,而作者的现实生活却是有真性情不得展露,有深切的烦闷苦恼不得倾泻,朱自清怎能不更加“不宁静”!这一种内心苦闷,我们从文本中“妻”这个形象那里略加窥见一斑。

假如我们将作者在文中的行踪和情绪变化看做是一条明线的话,那么作者朱自清妻子的活动就恰好可以构成一条与之相照应的暗线。朱自清“内心颇不宁静”地在院子里乘凉时,妻子在屋子里拍着儿子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哄着闰儿睡觉,两相对比:妻子小儿昏昏欲睡,“我”却难以成眠。夫妻间是存在一定隔膜的。而作者朱自清散步回来时,妻儿已经睡下好久了,作者的内心愉悦和烦闷肯定是无人可供倾诉的。这自然就与“忆采莲”情节的热闹和清新相反,在采莲的情形下,作者可能会倾诉内心烦闷和宣泄内心欢快的。而现实的种种,却让他继续不断地压抑下去,那些渴望、企盼、需求根本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从主题表达来看,“忆采莲”这个情节是能够委婉含蓄地说出、道明、阐清的。

语文教学,需要静心细读、安心研读,也需要烛照全篇、勾连整体。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习要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基于这些,我们从整体上解读《荷塘月色》的“忆采莲”一节,就能更加明确到底该删还是不该删的问题。具有全篇解读的思想意识,再加上有一定的细读功力,把“忆采莲”情节跟全文的结构层次、抒情色彩、主题彰显之间的关系理解清楚,难度也就不大了。

猜你喜欢
采莲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较真
我不要分享你的快乐
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
对门
那一抹诱人的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