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中的意境创造与人格涵养

2020-06-08 10:21张明燃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4期
关键词:意境

摘  要:意境创构是研究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重要理论思想和范畴,对于中国古代诗学、词学的艺术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中国古代意境创构的各个环节要素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构成意境的主客观要素关系,进而对杜甫的两首古体诗分别进行意境的探求,并通过案例分析,感受中国古代诗人的人格魅力,梳理中国古代意境创构的主要环节和要素及唤起人们美感的过程。

关键词:意境;创构;人格涵养

作者简介:张明燃(1998.10-),女,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4-0-02

引言:

意境创构是研究中国美学的重要理论思想和范畴,体现在了中国古代的许多诗、画、书法等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并以中国古代道家的意境美学、禅意境美学等为理论支撑,意境说不全在中国美学,它也被许多学者将与之关联的西方当代的诠释学与现象学进行中西比较,从而促进意境美学之交流与研究。本文将重点通过对比分析宗白华先生与赖贤宗先生关于中国意境美学及其思想内涵范畴的主要思想与论点,就此以杜甫晚年不同创作风格的两首诗《堂成》、《登高》为主要案例分析诗人杜甫在创作中的各种意境体现与其人格的涵养。

一、意境的创构

1.1意境创构的要素

古人非常喜好登楼、登高,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登高使诗人暂时游离生命的各种“欲”,而直入历史长河与宇宙万物中成为一个点,思索生命的历史性与哲理性,于是心中之情思,幻化成形,有酒有歌,有草有木,化虚幻之情为实景,这景便是万象,宇宙之具体万象。宇宙万象本是自然而具有规律和生命的,花、草、虫、木、鱼、石皆以自身的规律在宇宙世间自然地存在着,以宇宙万物为具体对象,因其色相、存在规律为人所见,此时物与人处在相对面,物就自然而然地承载了人类全体的最高心灵,成为人的心灵化,因此,万物之下有类,而意境之下无类,它被自然地赋予了作者的独特意境和情思,或广阔,或优美,或凄怆,或悲壮。

在艺术意境的范畴里,万物与人之间有了一道沟通的桥梁,万物本有的存在着,无所谓美与丑,只因“感时”才“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代柳宗元曾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里,自然和客观景物,要想真正转化为人类眼中美的事物,成为审美的对象,除了人自然的感官,还得有人的主观意识和不自觉的审美活动,这种不自觉的审美意识活动会发现美的普遍性,使万物从一个客观的实在物转化成“意象”。诗人的情思因生命的本质而自然地存在着,诗人带着情思去咏叹万物,万物即为诗人,万物在大自然的宇宙中具有了诗人的情思和流动性,它便拥有了更深刻的存在,展示出超乎实在物之上的灵动性。

1.2意境创构的环节

意境怎样创构?主要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1]。诗人的情思跌宕起伏,变换不惊,仪态万千,物理概念中一个单纯的物是不足以表现出来的,只有宇宙之间的浩渺万物如山川草木、云烟明晖,才能与诗人无尽的灵感气韵相匹,此时的“物”与“我”皆具有了哲理性的形而上意味。因此我们总结出艺术意境创构的三个环节:一是宇宙间自然万物由生命样态走向审美样态,也即自然万物有被人抒写的潜质;二是主观的作者无限流动的蓬勃灵感气韵,非伟岸之人格与秉承赤子之心不能胜任;三是灵感气韵最终归宿于自然中的万物,形成了意境。

1.3意境创构的心理样式

意境创构的三個主要审美层次的自然心理生成和特征:第一、诗人从基于宇宙具体的自然生命样态的模仿逐渐走向了超脱功利的审美;第二、在纯粹的静观或在具体的动静合一中引起以情景交融为中心的心理共鸣,这种共鸣往往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同理心;第三、以妙造自然为其归宿,诗人以超功利的审美心态将宇宙中的须臾之物内化于心,创造意象,形成意境,以文字形式镌刻,使读者感之、悟之,心里便油然而生一种普适的蕴藉。

二、美在“意象”

2.1意境与意象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在“意象”,而“审美意象”与物体“表象”不同,“表象”是基于客观世界对物的排列规则的直接反映,具有自然属性,只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主要在于实用功利性。进而有物的“形象”,物的“形象”是“表象”的又一更高层次,是人类是审美活动的对象之一,具有艺术性。艺术境界所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就是“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2],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通过鉴赏具体对象的秩序、与自然共生关系来映照个体内心深处。“意象”中的“意”是诗人某一确定时刻的具体感受,“象”是诗人主观情思的象征;“意境”中,“意”由具体感受上升到人生——宇宙的一般感受,“象”则超越象征,或取于“象外之象”。

2.2意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传统美学观认为,美在“意象”即意味着情景交融,意境从内涵上讲又外延于意象,具有区别于意象的特殊规定性。意境是“情”与“景”的天然结晶品:我们能就此推断主客体之间的基本关系:(一)“意境”是由“意”和“境”两个要素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境”从“象”生发出来,“意境”是“意”与“象”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二)“意境”中“境象”应是“大自然中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换句话说,“境象”是以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存在着的,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更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物象堆砌;(三)“意境”是真幻的统一,“意”的文字具有一种有区别于文字的言外之意,正如“天”与“天外天”;(四)从文字记录来看,“意”是有限的,“境”也是有限的,从读者接受来看,“意”是无限的,有赖于作者传递的信息和给读者留下的空白,“境”是无限的,生于象之外。(五)情、景须真,要言自己之言,对景的描写要超脱功利性,不考虑实际效用,具有静观的审美;对情的抒发,要将人类全体之感情化为一人之感情,这样的景豁人耳目,这样的情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三、杜甫晚年诗的意境

意境将读者在接受中遇到的“感染人、愉悦人”的审美特征阐释厘清。“意境”的存在,唤起了人更高层次的认识和思考,下面将从诗人意境创构的角度来探讨杜甫的两首诗作,探究杜诗中诗人的艺术人格和涵养。

3.1《堂成》明丽悠远的意境

759年末,杜甫到达成都,他居住在西郊外院的花溪寺里,而后在成都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的一块荒地上,建造了一座栖身的草堂,这座草堂不仅是诗人安身的场所,也让飞鸟语燕找到新的归巢。这座草堂也成为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的一块文化圣地。

《堂成》这首诗创作于760年春末草堂建筑落成的时节。“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3]开头两句,点明了草堂所属的地理位置,背向城郭,临近锦江。中间四句生动具体地描写草堂自身的景色,诗人此时刚刚定居,遭逢漂泊一路走来,辛酸凄苦已被欢乐心愉所替,“桤林碍日”、“笼竹和烟”写草堂的清丽幽静,它是深隐在丛林中的修篁深处,阳光因树木的遮挡而若隐若现,整个草堂仿佛被轻烟笼罩着。“吟风叶”、“滴露悄”,即“叶吟风”,“梢滴露”,“吟”和“滴”,表明草堂附近极其幽静,诗人能通过听觉仔细地领略自然地声响,由此产生愉悦的美感。“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飞乌”、“语燕”如诗人的化身,这鸟燕也像诗人一样因定居新巢而生发乐意,乌飞燕语,在诗人看来,都深情不已。诗人与鸟燕共情共生,但是草堂毕竟是营建,只不过是辛苦遭逢中的暂栖之所,并不是役老之乡,所以宁静喜悦之外,不免使人增添惆怅。“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个“暂”字,透露出诗人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诗人的情思外化于物,这鸟燕与诗人融为一体,共言惆怅之意,这就是一种人生感,超乎当时当地之意而永恒存在。借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思,极富诗情画意,林风竹叶、乌燕归巢,整首诗意境明丽悠远,清新自然。

在这类意境中,诗人笔下所写,鸟类中有燕子、沙鸥、莺、黄鹂等,有蝴蝶、蜻蜓、蜂等昆虫类,也有杨柳、荷花、桃、桑、竹等植物类,这些意象常被诗人用“小”和“轻”、“细”和“香”、“嫩”和“新”等字眼修饰,如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田舍》,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之一等等,这些反映诗人情思的物象以其内在的联系和与诗人的联系共同抒写了幽静明丽的意境。

3.2《登高》壮丽阔大的意境

杜甫一生关怀国运,蒿目民艰,“穷年忧黎元”的思想使他政治热情从未消减,但是他的政治和生活却十分短促与艰难,国运和命运的"艰难"从未完全让他消极或者退缩,他无时无刻不希望自己的国家政治清明,世态安定。杜甫尽管锲而不舍,但他的胸襟没有走向忧郁狭窄,而总是阔大开朗。他的这种胸怀往往通过大自然壮丽的景色进行抒发。

《登高》作于767年秋天的重阳节,是诗人55岁时寄于夔州所作,三年后,诗人因为重病死在蜀途中。自48岁开始到58岁去世为止,诗人终年流落,遭逢战乱,这首诗首联用十四个字就写出六种景,语言十分凝练;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电影中的远镜头,慢慢推进,平添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诗人将自己的生命抛入茫茫大块的浩瀚宇宙、生生不已的永恒里,“落木萧萧”有诗人的自喻之意,是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叹与无奈,“不盡长江”表宇宙的无限,在不知其尽头的宇宙长河面前自己只是沧海一粟。对世人皆叹的生命,诗人既能“入乎其内”,体验到生命中由于“欲”带来的种种苦痛,“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八意,阐述诗人身世之苦、命运之忧、国家之切;诗人又能“出乎其外”,超脱物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当时当地审美的静观,如此壮美的意境只因诗人高尚伟大的人格与赤子之心,因此诗人在抒发“故园心”时,他的看到的是“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当他听到“野哭千家闻战伐”时,他的笔下是“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诗人的身世是悲苦的,时代是混乱的,美好的自然和不幸的人世互相对照,含有浓厚的悲剧情调,正是在这种悲剧情调中才能激发人类普遍的悲悯,用美净化人的心灵。

杜甫诗意境中的“意”,对于诗人来说,就是诗人对于生活的执著和对国家与人民的执著热爱。这种执著和热爱,作者都通过诗迫切的表达出来。杜甫诗里的自然,都是他亲身所历、亲眼所睹,同时又和他的情思融为一体。

结语:

意境说是我们建构诗学、词学理论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杜甫晚年两首诗作的意境生成,对“意境”的创构、要素、内涵进行了说明,对诗人家国情怀和命运关怀人格涵养的认识更加深刻。意境作为美学的重要范畴,使得我们提高了对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接受,在作品中感受作者与读者共同建构的意境,对作品审美价值的挖掘、作者内心情感世界的探索和读者审美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宗白华.艺境[M].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3]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

[4]冯至.杜甫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5]赖贤宗.意境学与诠释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7]祁志祥.“意境”:中国古代诗学的美本体范畴[J].广东社会科学,2019(06).

猜你喜欢
意境
情融意境韵含美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这样实现
———《“意境”如何实现———恽寿平意境观念研究》评介
“逍遥游”壶的创新和人文意境
论紫砂壶“寻觅”的造型艺术和意境之美
中國畫的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意境心造 达其自然
探讨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