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智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

2020-06-08 10:43马立军黄力蒋爱荣马振锋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培养现状产业转型高技能人才

马立军 黄力 蒋爱荣 马振锋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前柳州市高校智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柳州市智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健全高校智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协调机制,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支持。

【关键词】智能制造业  高技能人才  培养现状  柳州  产业转型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C-0026-02

“工业4.0”的提出极大地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柳州市是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其制造业的发展为广西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随着高新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智能制造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传统制造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智能制造业所需的人才存在一定的差距,顺应智能制造业的发展需求,需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本文探索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柳州市智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和发展策略。

一、柳州市智能制造业发展驱动:高技能人才培养

(一)高技能人才的内涵。高技能人才属于社会对人才技能水平的一种评价,并不属于明确的社会学、经济学的概念。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政府多个文件也多次提及要培养高技能人才,要求各个行业发展一批具有高技能的人才队伍。关于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界定,不同的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以及领域不同,如学者刘春生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处于人才高层次队列的人员,其具有精湛的操作技术与动手能力。郎群秀认为,高技能人才不仅掌握着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拥有熟练精湛的操作技术,并且凭借自身的技术与知识服务于一线生产的应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中丰富了高技能人才的内涵,提出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有知识、技能,更要具备创造力。

从学者以及政府文件对于高技能人才的界定上看,高技能人才有以下的特点:一是高技能,不仅要求掌握专业的技术,而且还有职称以及相应的资格认定。二是具有突出实践操作能力,高技能人才需要与实务应用相匹配,要具有实践力。三是具有创新创造能力与精神,高技能人才投身于生产实践,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管理等活动中出现的难题。

(二)产业转型对柳州市智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蓝图,提出我国的制造业要进行转型升级,要走智能化与数字化的道路。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推动传统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而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高技能人才。柳州市作为广西的工业基地,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下,如何制定符合柳州市智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案成为关键。产业转型背景下,智能制造业对柳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具体表现为:第一,智能制造业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具有智能专业化的人才,特别是需要培养自动化软件技术、应用数字、集成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第二,智能制造业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协调与合作能力,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术,需要人才懂得跨专业合作,如智能机械的开发运用不仅需要人才掌握基本的机械运转,还需要懂得软件、电器、设备制造等知识,要求人才掌握多种技能,对人才的复合型要求高。第三,智能制造业是高技术的产业,需要高校针对制造业的需求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智能制造业的发展使得高端技能人才处于极度缺乏的状态,需求的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创造意识,这对于传统的制造业人才培养内容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柳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笔者制作《高校智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情况》调查问卷,调查的维度主要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了解程度、制造业专业课程设置、智能制造业实训基地打造以及师资力量打造等方面。本次问卷调查是针对柳州市某所高校的制造专业大学生群体,匿名调查,一共发放50份问卷,收回50份,有效问卷为50份,有效率100%。具体的调查流程如表1所示。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了解情况。调查发现,高校学生对智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了解程度为“一般”的占21%,多数学生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内容是“知道,但是并不清楚具体包括的内容与方法”。对于智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大部分学生认为缺乏专业教師的参与。可见,高校学生对于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方案知晓度并不高(占20%)。

(二)制造业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从柳州市高校制造业专业的设置情况上看,高校十分注重智能制造业的打造,如柳州市政府与广西科技大学通过签署合作协议的方式,建立科技大学广西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的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上提供支持。

调查发现,对柳州市高校智能制造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学生的评价为“一般”,认为课程特色并不突出,而且对于当前的智能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的满意度较低。目前柳州市的智能制造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仅核心技术与关键的元器件受到约束,而且高端人才匮乏。同时,在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当前高校的智能制造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只有少数的职业院校设置智能制造业课程,而本科院校将智能制造业的课程内容并入机械工程、电气控制工程的课程中,甚至并不是核心的课程。

(三)智能制造业实训基地打造情况。调查发现,高校的实训基地并不是完全开放给学生使用,导致学生实际接触的智能制造业相关的实际操作少。在教学中教师能够经常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但是教师的指导并不全面。在校企合作教学上,本科类院校与校外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比较少,学生去企业进行实际的操作实习主要是基于人才培养方案中课时计划的要求。同时,智能制造业属于新兴的行业,高校的实训基地提供的实训内容与智能制造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智能制造业属于比较宽泛的领域,涉及的课程也比较多,如计算机程序、工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械设计、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等多个课程,高校没有提供齐全的实训基地。

(四)师资力量建设情况。目前,柳州市高校的师资力量不足,高校聘请校外企业专家进行师资培训少,而且在“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上重视不够,推进力度小。同时,柳州市高校教师教学任务重,很少有时间进入企业进行顶岗教学实习,导致教师的理论知识与智能制造业的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三、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智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一)健全高校智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柳州市高校偏重工科学校,为智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支持,但是柳州市高校的制造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滞后于智能制造业行业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的结构无法满足智能制造业的要求,导致人才培养的效能低,高技能人才面临供给不足的现象。因此,必须健全高校智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首先,关注职业教育改革。柳州市并不缺乏一线的技工,缺乏的是一流的技工,因此需要将智能制造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专业学科,扩大高职院校的招生。其次,柳州各高校应优化产教研融合的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让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容更加贴合智能制造业行业的发展要求。

(二)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协调机制。建立企业、行业协会、社会民间办学机构与智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相协调的机制,如企业建立初级、中级以及高级的职工培训体系,根据不同層次的职工技能发展的需求提供培训;行业协会则指导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新职业、新工种的培训;还可以采用开展职工技能竞赛的方式,帮助高技能人才成长。

(三)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支持。柳州市政府需要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加强智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的政策扶持,在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培训、专业技能教育、企业内部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技能人才的引进补贴等方面提供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此外,柳州市需要加强智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平台建设,如对培训基地、名师工作室等机构加强政府财政的补贴或者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加大对公共实训基地的财政投入力度,切实提升柳州市智能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赵西三.以智能制造引领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N].河南日报,2019-11-20

[2]邓洲.如何突破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难点[N].佛山日报,2019-11-04

[3]张可月,丁福兴.“人工智能”语境下制造业人员的职业焦虑调查分析[J].河北企业,2019(10)

[4]徐浩.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9)

[5]王帅旗,方召.试论面向制造业的高职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J].内燃机与配件,2019(17)

[6]王淑荣.人工智能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9)

【基金项目】柳州市哲社课题“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柳州市智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研究”(19CEL12);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课题“工业4.0时代柳州汽车模具智慧智造协同制造研究”(2019KY1428)

【作者简介】马立军(1970— ),男,硕士,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管理;黄 力(1968— ),男,硕士,广西科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技术;蒋爱荣(1984— ),女,百色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管理;马振锋(1966— ),男,百色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管理。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培养现状产业转型高技能人才
浅谈初中英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财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及改革建议
法庭速录技能的培养现状及前景研究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班委干部管理及培养研究
铜川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