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的问题式教学探讨

2020-06-08 10:43蒙云龙曲艺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

蒙云龙 曲艺

【摘 要】本文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的问题式教学要坚持“哲学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人和物质世界关系”的母问题组设置指向,并依此设置相应的系列子问题组,在问题式教学中坚持系统性路径、针对性路径、时代性路径、牵引性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哲学部分  问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C-0058-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的哲学部分教学,是“原理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教学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综观“原理课”哲学部分的章节结构以及人类认识发展规律,“原理课”哲学部分采用问题式教学,可以引发学生的哲学好奇心,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日常生活经验和哲学思维理念的互相转化,潜移默化地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促成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价值判断,从而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法。这就要求在“原理课”哲学部分教学中,教师必须从整体性谋划问题式教学的设置指向,分析问题式教学设置指向的依据,阐明问题式教学的实现路径,从而既提升“原理课”哲学部分教学的效果,又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教学做好铺垫。

一、“原理课”哲学部分问题式教学的问题设置指向

问题是教学和学习的指针,人类知识的发展历史和人类学习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思考和破解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各种问题的历史。因此,“原理课”哲学部分问题式教学的问题设置指向,必须立足现实,不能将哲学部分问题式教学设置为纯理性、抽象性的问题组。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因此,对于“原理课”哲学部分问题式教学的设置指向,理应从人生存和发展的实践向度设置,将哲学部分问题式教学实践化和生活化,引导学生从感性的实践生活感悟哲学的概念、内涵、内容以及价值,从而促进他们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原理课”哲学部分问题式教学要基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向度,将问题设置为“哲学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人和物质世界关系”的问题组,以凸显教学的明晰性和目的性。

(一)坚持“哲学是什么”的问题设置指向。“原理课”哲学部分问题式教学将“哲学是什么”设置在首位,就是要开宗明义指明哲学和人的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人必须在世界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从而就存在“人如何看待世界”“人如何看待人和世界的关系”的问题,进而提升为对“哲学是什么”的思考和解答。因此,授课教师必须以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性作为解答“哲学是什么”问题的基点,阐明人必须在世界中才能获取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这就涉及世界观的形成和表述世界观的方式,进而推导出世界观和表述世界观方式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有的世界观及其表述方式是零碎的、孤立的、片面的、经验的;而有的世界观及其表述方式则与之相反。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何种世界观及何种表述世界观方式能成为哲学”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得出“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达到教学的目标。

(二)坚持“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问题设置指向。在学生理解“哲学是什么”问题的基础上,要转入引导学生思考“哲学的基本问题”。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问题设置指向,应该建立在“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基础上,阐明“哲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就是在“人—世界”关系的主客体问题、主导问题、首要问题,由此引发出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逻辑性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内涵,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及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随后,要从“人—世界”关系引导出“思维—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问题,促使学生理解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要义,掌握辨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方法与标准,全面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教学内容。

(三)坚持“人和物质世界关系”的问题设置指向。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绕不过的问题。因此,在学生掌握了“哲学的基本問题”的基础上,就要阐明物质是唯一的客观存在性,人必须依赖物质世界才能生存和发展,由此阐明“人和物质世界关系”的问题指向,围绕“人和物质世界关系”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人如何才能在物质世界中生存和发展、人怎样才能更好地在物质世界中生存和发展、人应该采用何种方式思考和破解在物质世界中生存与发展遇到的各种难题等问题。在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等系列教学内容,从而促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人和物质世界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式,人类在实践的进程中在物质观、认识论、真理观、发展观方面曾存在科学和荒诞的交织与较量,而人类实践发展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识论、真理观、发展观是科学的,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理解学习“原理课”的价值。

二、“原理课”哲学部分问题式教学问题设置指向的依据

“原理课”哲学部分问题式教学将问题设置为“哲学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人和物质世界关系”的母问题组,其贯穿的主线就是“人—世界”。在此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或者授课教师设置相关的子问题组,将“哲学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人和物质世界关系”的问题组具体化、深化和细化。综观“原理课”哲学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将哲学部分问题式教学设置为上述母问题组,不仅是依据“原理课”哲学部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要求、教学时间等因素,充分保证所设置的母问题组能对“原理课”哲学部分问题式教学起统领和引领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首要的关键问题,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总体性的思维框架,而且是依据人的认知规律、学生知识基础、教学实际情况等而设置的问题组。

(一)人的认知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也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但是,认识也遵循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体到整体、去粗取精的规律。“原理课”哲学部分问题式教学母问题组的设置,正是体现人的认知规律,将抽象性的哲学知识转化为可感性或者易感性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人需要依赖客观世界才能获取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与精神生活资料作为教学的问题基点,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哲学观,进而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人和物质世界关系基础上的物质观、认识论、实践观、真理观、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知识,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认识框架,促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学生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原理课”哲学部分之前,他们在中学阶段的“生活与哲学”部分已经学习了世界观、哲学的基本问题、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世界的物质性、运动、唯物辩证法等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知识,即“原理课”哲学部分问题式教学的母问题组设置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为前提。因此,将“原理课”哲学部分问题式教学设置为“哲学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人和物质世界关系”的母问题组,就是将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凝练化,引导学生形成去粗取精和由小及大的辩证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其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的牵引作用,让学生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成为学习“原理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阶梯,确保学生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和“原理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体化及一脉相承,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原理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教学实际情况。“原理课”哲学部分的教学在“原理课”整体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教学起着统领的作用。但是,从教学实际情况看,“原理课”整体教学虽然可简单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教学,但是它们涉及的知识点众多,需要在特定的课时内完成众多知识点的讲授绝非易事。因此,在坚持学生认知规律、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基础,将“原理课”哲学部分问题式教学设置为前述的母问题组,就能够将“原理课”哲学部分的教学知识点凝练化和精练化,让学生在思考和破解三个母问题组的基础上引发对相关教学知识点的思考,随后顺着母问题组进行相关教学知识点的追踪学习,促使母问题组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三、“原理课”哲学部分问题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理论,它产生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是对实践中遇到各种问题的思考和破解的产物。实践无止境、实践在发展,遇到的问题也将无穷无尽。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原理课”是一门学理性、时代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哲学部分采用问题式教学,需要将学理性问题、时代性问题、实践性问题融汇于备课、上课、课后练习等环节,因此,必须采取科学的实施路径,才能增强教学的效果。

(一)坚持系统性路径。“原理课”哲学部分实施问题式教学的母问题组设置,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逻辑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系统性路径:在宏观层面讲授和阐明哲学的内涵,明确哲学和世界观的逻辑关系,而哲学和世界观的逻辑关系基点就在于人在世界中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活动;在中观层面讲授和阐明哲学的基本问题,明确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同一性问题,在此基础上认识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的相关知识,拓展和深化对哲学知识的讲授;在微观层面讲授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真理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等知识。在系统讲授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采用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对立统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方式,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脉络,讲授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或者反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识论、实践观、真理观、价值观、发展观等相关内容,帮助学生从正反两面系统地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知识的整体性理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历史的、发展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坚持针对性路径。“原理课”哲学部分问题式教学面临着教材及教学大纲同一性和学生学情差异性的矛盾。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依照及遵循教材和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有序展开,不能因为学生专业知识背景、知识基础等差异性而随意裁剪教材和教学大纲,基于学生的学情,采用知识迁移、拓展、深化的方式激活学生的知识基础,打通“原理课”哲学部分问题式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课程通识性内容的壁垒,让学生在学习中融会贯通。因此,“原理课”授课教师必须在读懂弄通会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知识基础、年龄构成、社会经历等方面,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符合学生学情的案例、教学、教具、教案等,形成针对性的教学范式,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三)坚持时代性路径。设置问题是“原理课”哲学部分问题式教学的关键与核心。就教材而言,“原理课”的宗旨就是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原理课”哲学部分的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固定性,但是,在问题设置层面绝不能因此而僵化,而是要紧扣时代脉搏和紧跟时代步伐设置问题,彰显问题的时代性。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实施“原理课”哲学部分问题式教学应坚持时代性路径,将时代性问题渗透于问题设置和教学实践的进程中。当然,“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促進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选取的问题还必须有一定的广度,也就是说,选取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围绕问题拓展思维,提出与之相关的其它一些问题并能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去分析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时代性问题,理性分析人生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增强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效果。

(四)坚持牵引性路径。“原理课”哲学部分的问题式教学就牵引性而言,其承接了导论部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概括,是对导论部分阐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的展开。因此“原理课”哲学部分的问题式教学围绕“哲学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人和物质世界关系”的问题展开,体现了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由整体到个体的教学逻辑,形成相互牵引和相互阐发的问题框架,从而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不断深化细化具体化,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知识。同时,“原理课”哲学部分的问题式教学又将教学内容设置为母问题组和相应的子问题组的引领关系,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所设置的问题中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知识,为随后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教学活动奠定世界观及方法论基础,引导学生以问题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的社会现象、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明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或者反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各种论断,从而形成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136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4]邓喜道,夏建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思路探讨——问题式教学与专题式教学相结合[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作者简介】蒙云龙(1974— ),男,壮族,广西崇左人,博士,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曲 艺(1986— ),女,吉林吉林人,博士,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我的一方“实验田”
试论语文课堂上的问题教学法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问题式教学, 串起化学课堂的精彩
高中英语问题式教学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