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2020-06-08 10:43韦玮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证书应用型

韦玮

【摘 要】本文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1+X”证书制度为背景,针对应用型本科財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学历教育与考证培训割裂、教育师资队伍薄弱、证书的开发与选择存在无序与盲目、市场对人才的认可度欠缺等问题,提出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历教育与考证培训有机融合、加强师资建设、合理遴选证书、促进“企业、院校、政府”多元主体协作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1+X”证书制度  应用型本科  财务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C-0110-04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其中,“1”是指学历证书,“X”是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除了拿到学历证书外,可考取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目前关于“1+X”证书制度背景下教育问题的文献越来越多,但大多从总体的制度设计、制度执行等视角进行分析,较少涉及具体的专业,且主要分析中职、高职等职业院校,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研究较少。本文以“1+X”证书制度为背景,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相关的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实施“1+X”证书制度的必要性

(一)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升级

面对当前信息化、国际化的新形势,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人才掌握多种职业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还要考取多项职业技能证书,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首先,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趋于高级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企业面临的环境复杂化,新业态、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能够进行财务分析、投融资决策、企业战略决策、风险管理等复杂的财务决策。这就需要提升财务人员的学历层次,加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用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

其次,信息化的发展要求财务管理人才更新技术技能。当今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兴起,并迅速蔓延到各个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财会人才的发展趋势将发生较大的改变,低技术含量的财务工作将为智能化设备所取代,如已有一些企业使用财务机器人替代传统财务人员进行财务工作,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营管理的效率。因此,现阶段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管理及创新能力,而不仅限于低水平的重复劳动。

最后,企业的发展要求财务管理人才具有国际化视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规模扩大,跨国事务增多,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跨国并购等管理活动时,需要财务管理人才熟悉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能解决财务分析、投资决策等财务管理问题,具备更宽的国际视野、更大的发展格局。因此,高校在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意增加学生的财务管理国际化相关知识。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进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改革的需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财务管理人才重要的输出机构,对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具有重要的责任。现阶段,财务管理毕业生面临就业难、专业不对口等问题,而企业难以招到符合需求、掌握相关技能的人才,这体现了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的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找准自身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深化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中应实施“1+X”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的培训,将两者有机地融合,以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学生就业面,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结构性的就业矛盾。

(三)有利于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制度不断完善,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双证融合到现在的“1+X”证书制度,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育与产业的融合更加紧密,教育改革也覆盖到了各学科的众多专业。“1+X”证书制度作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的制度设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目前“1+X”证书制度试点的仅有建筑信息模型(BIM)、Web前端开发、物流管理、老年照护、汽车运用与维修、智能新能源汽车等 6 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未来还会在更多的专业推广。因此,现阶段研究如何将“1+X”证书制度贯彻到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于扩大“1+X”证书制度的学校、学科、专业覆盖范围,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1+X”证书制度下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偏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而应用型本科教育除了重视实操能力培养外,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也不同于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本科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升级为应用型院校,同时也有许多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许多院校往往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的问题,没有平衡好人才培养中对于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教育设计。财务管理专业作为我国院校的热门专业,其人才培养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存在定位模糊的问题,如是侧重于会计记账、核算、报税等基础知识讲授,还是侧重于财务分析与决策、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综合财务管理能力培养?因此,在“1+X”证书制度下,如何明确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选择适宜该层次人才培养的证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学历教育与考证培训割裂

首先,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学历教育與考证培训之间没有充分融合。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围绕财务管理相关的课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各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所要求考核的内容,针对性较强,虽然与学历教育的课程有重复交叉的内容,但大量的考核内容仍然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降低其学习的效率,影响其考证的积极性。

其次,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学历教育与考证培训存在极大的差异。学历教育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每门课程的授课时间长达一学期,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开展课内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多样化的综合能力;而考证培训由于时间有限,目的性强且单一,追求的是“短平快”,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突击培训,大量的练习、背诵,没有更多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

最后,在考核方式上,学历教育与考证培训是完全独立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性强,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包括平时表现、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课程论文、调查报告、上机操作等,许多课程需要通过上机实践操作的方式才能更好地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如会计信息化实践、ERP财务管理实践、财务管理系统建模等课程都需要使用专业的软件,在实训室中完成考核;而职业证书培训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如目前我国财务管理相关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经济师、国际财务管理师等证书都是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三)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教师教学、实践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然而,目前我国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队伍薄弱,在开展“1+X”证书制度教学活动中面临着教师激励制度不完善与教师个人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教师缺乏有针对性的薪酬激励制度。高校教师薪酬的来源以授课、科研为主,教师在职业成长上更关注职称的提升,这能带来名誉与收入的大幅增长。许多学校在教师薪酬制度的设计上并未考虑如何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这导致教师主动参与实践活动、进行证书培训与考试等工作的驱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能力。目前本科院校许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立即进入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缺乏熟练的职业技能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自身并未获取相关证书,“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不能够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缺乏相应的培训;教师除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外,还经常担任学生管理工作、行政工作,指导学生竞赛和毕业论文等,导致较少有时间参加企业挂职、实践以及进行各类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考试等工作。

(四)证书的开发与选择存在无序与盲目

一方面,目前市场上财务管理相关的证书较多,存在一定程度的证书开发主体混乱、无序的现象。目前市场上财务管理相关证书的开发、培训、认证机构的权威性、认可度差异较大。认可度较高的有注册会计师考试(CPA)、英国注册会计师考试(ACCA),但这些考试难度非常高,通过率低,其中有些证书(如ACCA)考试费用极高。而一些由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组织、企业推出的证书市场认知度较低,含金量不高,且部分证书的管理不规范,以盈利为主,培训常常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学生在选择证书时存在盲目性与随意性。市场上各类证书使学生难以甄选,导致学生盲目地选择不适合自己的证书。学生不了解证书的性质、适用范围、市场认可度,对于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迷茫,对自身的能力不自信,认为多一个证书对于自己的就业总会有一定帮助。为了使自己在就业时更具备竞争力,在未来的职场上能占据先机,不少学生盲目地考取不适合自身发展的证书。

(五)市场对人才的认可度欠缺

一直以来,教育对人才的供给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偏向于以学科体系为导向的普通教育模式,而忽略以工作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学生在学习阶段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走向工作岗位后发现其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的工作需求不尽匹配。目前,许多院校也积极进行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建设,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合作机制与内在动力,许多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不够全面、深入,尤其是企业出于对经济效益的考虑,缺乏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强。而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学生,普遍存在综合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由于财务管理这一岗位的特殊性,企业在吸收在校学生实习实训时尤为谨慎,这也为校企合作增加了操作上的难度。

三、“1+X”证书制度下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体现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的结合,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与定位,平衡好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证书教育的关系。学历教育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基础,财务管理专业的公共基础教育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英语、体育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语言能力,增强身体素质;专业基础教育中开设管理学、经济学课程,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知识,锻炼经济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中设置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投融资分析、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等财务管理能力。职业技能证书教育是学历教育的必要补充,是其职业能力的拓展,在X证书的选择上,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合学生能力且与其学历教育课程相契合为标准,并且在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与考试上尽量与学历教育课程开设时间相一致,提高学习效率及考证的通过率。此外,目标的实现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背景及能力设立不同的阶段,循序渐进地实现。如在不同年级,分别由浅入深地进行初级、中级、高级不同阶段财务管理知识的学习及证书的考试,并且注意不同课程的前后衔接合理性的问题。

(二)促进学历教育与考证培训有机融合

首先,重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可将财务管理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与职业技能证书所考查的内容进行整合,相互衔接,使“1+X”证书的学习内容实现充分融合,由此学生在上课的同时进行了证书考试的培训,避免重复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此外,可考虑按照专业细分的方向设置不同的模块,在高年级进行分班分流,不同的专业细分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同时衔接相关证书,如会计模块可设置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模块可设置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与风险管理;税务模块可设置税务会计、税法,审计模块可设置政府审计、预算会计等,并指导学生如何结合自身兴趣与能力、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合理地选择专业模块。

其次,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同時贯穿考证的内容,促进“课证融合”,使学生在日常课程的学习中获取扎实的专业知识,锻炼实操能力,避免学历教育与考证学习的割裂,从而更轻松、更有效率地学习。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积极推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形式的授课方式,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技术手段,如网络课程、移动端课堂、虚拟现实技术等丰富课堂内容,增添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实践课程部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除了使用财务管理相关实训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还应加强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如通过经济与管理跨专业实训,培养学生将企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最后,互认考核结果。将考取证书纳入学历学位教育课程考核结果的认定中,将职业资格证书与考试、学分挂钩,如对于相同或相近课程可实行以证代考,即若学生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可免修或免考相同或相近课程,由此减轻学生的考证压力,从而激励学生积极考取相关证书。

(三)加强师资建设

一方面,完善教师薪酬激励制度。增强教师主动考取财务管理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内驱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考取证书;对教师实施多元化的绩效考核制度,如考取证书的奖励、挂职锻炼折算课时费;合理设计校内外教师的薪酬体系;提高同时具有教师资格与行业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适当提高其待遇,使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职业能力。

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修培训、参观访问、实践调研、挂职锻炼,提高其职业能力、实践指导水平,以便能胜任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教学工作;同一门课程可设置学校与社会双教师,互相听课、学习,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依托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由教师培训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工作问题,包括具体业务的处理、与各部门人员的协调、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以及面临各种矛盾如何化解;加强教学团队梯度建设,组成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

(四)合理遴选证书

一方面,在证书的开发上,根据目前的“1+X”证书制度,职业技能证书的开发主体是具有实力、开发经验、职业培训资质、优秀业绩以及被业界广泛认可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制定、考核内容与方式的计划上,由社会多方机构的参与。例如,目前试点的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就联合了包括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北京中物联物流采购培训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招商局物流集团、顺丰速运、上海海事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共同进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起草工作。财务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的参与主体也可借鉴试点,由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财经类院校、行业协会等共同构成,并接受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此外,目前市场上已有的由部分企业与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开发的证书,也可依据其开发时间、行业普及度以及社会认可度等多方面的因素,作为补充适当地纳入X证书的范围中。

另一方面,在证书的选择上,院校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避免其盲目选择证书。学校应做好证书的宣传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内容、适用范围等,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能力、职业规划,理性地选择证书。

(五)促进企业、院校、政府多元主体的协作

从校企合作的角度,院校应从市场需求出发,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提高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参与度。如邀请企业的财务、会计、审计人员授课、编写教材,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促进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沟通,实行共同授课制,并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断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教育理念。企业可设立自身的培训机构,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学校对接合作;企业参与“X”证书的研发工作,充分地结合自身对职业的认知,包括各类岗位的职责、工作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制定职业技能的认证标准;企业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如真实会计账务处理、真实报税系统操作、财务分析模型建立与预测等,通过与实际工作情境的融合,加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训练。加快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通过“1+X”证书搭建产教融合的桥梁,打造产教融合型企业,利用企业的资源与平台,共同培养具备较高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人才,向社会输送受市场欢迎的人才。

从政府参与的角度,其一,政府部门应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府负责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制定教育战略与政策以及依法监管,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及遴选培训评价组织,鼓励并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其二,政府作为必要的监督机构,对证书的开发与培训应进行严格的审核、管理,加强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的监管,避免出现一些培训组织滥发证书的现象,同时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徐国庆,伏梦瑶.“1+X”是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9(7)

[2]闫智勇,姜大源,吴全全.“1+X”证书制度的治理意蕴及误区规避[J].教育与职业,2019(15)

[3]唐以志.1+X证书制度:新时代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

[4]王雪琴.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缘起、逻辑及其实施[J].职教论坛,2019(7)

[5]王兴,王丹霞.1+X证书制度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12)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职业认证驱动下财务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基于IFM视域”(2017JGA348);2018年度广西外国语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金融学(JW2018050208)

【作者简介】韦 玮(1983— ),女,满族,广西柳州人,硕士,广西外国语学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房地产投资管理、城市经济。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证书应用型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收录证书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收录证书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