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岩质滑坡多层滑带勘查方法应用研究

2020-06-09 10:06陈德龙杨长明
工程技术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滑带角砾滑面

陈德龙,杨长明,王 恒

(重庆市二零八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重庆 400700)

三峡库区大量分布危岩、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特别是库区蓄水后加剧消落带岩体裂隙发育,两岸碎裂状岩体、破碎状岩体在地质作用下形成多组裂隙结构面,岩体受裂隙切割极易沿软弱结构面发生滑移。碎裂状岩块间夹风化碎屑颗粒及黏土矿物充填,形成泥化夹层,且岩体中分布多层强度较低的角砾状泥岩及碎裂状泥岩软弱层,滑带呈多层分布特征。

1 滑坡基本特征

研究属构造侵蚀剥蚀低山地貌,整体为一斜坡,地势西高东低,分布高程530~695m,相对高差约165m。滑坡平面上呈“圈椅”状,纵长350~400m,横宽180~230m,厚度20.70~69.00m,平均厚度约45.00m,面积7.30×104m2,体积320×104m3,为深层岩土混合滑坡。根据监测矢量位移方向,结合滑动面擦痕、裂缝展布方向等特征分析,滑坡主滑方向为95°。滑坡区裂缝发育,受裂缝及地形控制,滑坡边界基本形成。后部出露基岩,以拉张缝控制范围为界,分布高程670.00~677.00m;北侧边界以房地坝裂缝为界,剪切裂缝连续贯通延伸至前缘剪出滑动面;南侧边界以断层为界;前缘至分布高程560.00~565.00m。

1.1 滑体特征

滑体物质主要为块石土,包括碎裂状泥岩、角砾状泥岩、砂岩、泥灰岩,厚度20.70~69.00m。角砾状泥岩呈砖红色,角砾状,泥质胶结,胶结程度中等,母岩岩性为泥岩,泥岩以角砾状为主;碎裂状泥岩呈紫红色,泥质结构,碎裂状构造,薄层状,泥质胶结,岩芯整体较破碎,多碎块状,少量短柱状;泥岩块径一般8~50cm,块径大于10cm含量约70%,岩块间裂隙由黏土矿物及泥质充填,黏土含量约15%。砂岩块体呈浅灰色、灰绿色、黄色夹红褐色,细粒结构,薄-中厚层状,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岩芯表面局部见乳白色方解石晶脉。岩块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碎块状,少数短柱状,块径一般10~52cm,块径大于10cm含量约80%,强度较低,锤击易碎。岩块间裂隙由黏土矿物及风化碎屑充填,黏土含量约10%。泥灰岩块体呈浅黄色、淡黄色、褐色,隐晶质结构,碎裂状构造,薄层状,岩芯极破碎,多碎块状,少量短柱状,块径一般7~60cm,块径大于10cm含量约80%;岩块节理裂隙发育,夹有风化的黏土碎屑物,裂面平整,黏土充填,含量约10%;岩块强度较低,锤击声哑,易击碎,硬度低,风化程度较高。

1.2 滑带特征

勘查通过地面调查、钻探及深部位移监测工作,揭示明显滑带特征,主要包括两层滑带。

(1)主滑带:岩性为角砾状泥岩、碎裂状泥岩及泥化软弱夹层粉质黏土夹碎石,滑面埋深12.60~69.00m;呈紫红色、灰褐色,角砾含量70%~75%,块径0.3~4.0cm,呈棱角-次棱角状,泥质胶结,胶结程度较好。碎裂状泥岩呈紫红色,泥质结构,碎裂状构造,偶见黏土充填,岩芯破碎多呈碎块状,强度较低。泥化软弱夹层呈黏土状,湿,可塑,黏手,滑腻,掰开可分辨出泥岩岩体结构。绝大多数钻孔均揭示明显擦痕,深部位移监测孔均揭示显著变形,滑带反映清晰。

(2)次级滑带:岩性为角砾状泥岩、碎裂状泥岩及泥化软弱夹层,滑面埋深6.70~46.60m。角砾状泥岩呈紫红色、灰褐色,角砾状,泥质胶结,胶结程度中等,泥岩风化碎屑夹角砾,角砾含量60%~70%,块径0.5~6.0cm,呈棱角-次棱角状。碎裂状泥呈紫红色,泥质结构,碎裂状构造,偶见风化碎屑及黏土充填,岩芯破碎,多呈碎块状,强度较低。泥化软弱夹层为紫红色泥岩碎屑颗粒夹灰绿色黏土矿物组成,滑面可见角砾光滑面及擦痕,黏土呈可塑状,湿,塑性高,黏手。

2 勘查手段

研究区岩体主要为碎裂状泥岩、碎块状泥灰岩,岩体节理裂隙发育,节理裂隙间充填粉质黏土及碎屑物,发育泥化夹层和软弱夹层。常规的勘探取芯不易发现鉴别滑带,如何锁定滑面深度位置,如何分析滑带物质特征,文章针对不同难题采用不同的勘查方法(见表1)。

表1 勘查方法

3 勘查方法应用

3.1 深部位移监测技术

研究区布置了6个深部位移监测孔,首先保证钻探取芯的基础上,安装完成深部位移监测设备,通过数据采集分析钻孔内部岩土体位移变化特征,判定不同深度位移变化量,分析位移变量和累积位移变化等参数。

(1)深部位移监测点SY1曲线在18~25m、38~43m段出现明显突变,可能分布有滑面。根据钻孔资料分析,孔深20.90~24.60m段为泥化夹层,推测24.60m处为次级滑面。孔深38.80~43.00m为碎裂状泥岩,在39.20m发现擦痕,推测43.00m处为主滑面。

(2)深部位移监测点SY2曲线在46~47m、68~69m出现了明显突变,存在滑面特征。根据钻孔资料分析,孔深46.60~56.50m为碎裂状泥岩,分布泥化软弱层,推测46.00m处为次级滑面;孔深61.20~73.20m为 角 砾 状 泥 岩,61.70m、66.30m、73.20m处可见角砾光滑面及擦痕,推测69.00m处为主滑面。

(3)深部位移监测点SY3曲线在55.00m以上滑体呈整体突变,钻孔资料显示,孔深55.40~61.10m分布碎裂状泥岩,岩体破碎易软化,推测55.00m处为主滑面。

(4)深部位移监测点SY4曲线只有一个较为明显凸起拐点,在40.00m以上滑体呈整体运动。钻孔资料显示在30.90~54.30m分布泥岩,岩体破碎易软化,推测40.00m处为主滑面。

(5)深部位移监测点SY5曲线表现为底部位移很小,而上部位移大特征,在46m形成了明显的拐点,为明显的滑面特征;根据钻孔资料显示,孔深在30.90~54.30m分布泥岩,岩体破碎易软化,推测46m处为主滑面。

(6)深部位移监测点SY6曲线在43m以下形成了明显的分布差异,该位置相对敏感,结合钻探分析,推测43.00m以下存滑面。

根据SY1、SY2、SY3、SY4、SY5、SY6深部位移监测数据,滑面深度位于33.00~69.00m,可准确分析滑面的深度及范围,基本锁定滑面或滑带的深度。滑坡主滑带已逐步形成,次级滑带已初步贯通。主滑面埋深12.60~69.00m(ZK10),次级滑面埋深6.70~46.60m,滑坡目前整体处于匀速变形状态。

3.2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采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对滑坡应变监测、位移监测,其分布式倾角传感器,精确测量滑坡的变形特征。高精度地捕捉滑坡区域边界及变形趋势,结合BOTDA监测界面破坏过程中光纤的应变演化特征进行耦合分析,研究钻孔监测深度为38.00m。根据监测数据分析,钻孔深度20.00m为次级滑带,38.00m为主要滑带。

3.3 岩矿鉴定

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发射X射线照射滑带土样,样品激发出各种波长的X荧光射线,把混合的射线按不同波段分开,分别测量不同波长的X射线的强度,进行岩矿物质分析。经岩矿鉴定分析,滑带为泥质沉积物,SiO2含量在50%~60%,Al2O3含量在18%~19%,Fe2O3含量在6.5%~7.5%,MgO含量在3.5%~5.5%,K2O含 量 在2.5%~4%,Si∶Al∶Fe∶Mg∶K约为10∶6∶2∶1∶1,其中Si占绝对优势。矿物组成以石英、伊利石、含铁物质、绿泥石、蒙脱石为主,也含有少量高岭土。滑带物质为粉质黏土、碎块石土或泥化夹层,土体结构紧密,黏粒含量较高,土体呈稍湿,可塑状,塑性高~极高,极黏手、滑腻。

4 结束语

通过地面测绘结合深部位移监测技术、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及岩矿鉴定等成果分析,基本锁定了滑坡滑带深度及分布特征,同时分析滑面物质组成特征,为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发展变化趋势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下一步滑坡治理及类似工程的治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滑带角砾滑面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准层状岩溶角砾岩特征及其成因*
兴隆太平村钼矿区隐爆角砾岩特征及成因探讨
黄土-三趾马红土滑坡滑带土的长期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滑带土卸荷状态下的直剪蠕变特性研究
基于环剪试验的四方碑滑坡滑带土残余强度空间差异性和稳定性分析
内蒙古林东普通球粒陨石的角砾特征
基于滑面正应力修正的锚固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含软弱土层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全局滑面自动搜索技术
考虑剩余剪应力的滑带土强度再生试验
基于矢量和法的三维边坡滑面搜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