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蔓延,国外的群体免疫可行吗

2020-06-09 12:32
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 2020年5期
关键词:致死率免疫力病原体

自新冠疫情暴發后,我国采取了全民居家隔离的防控措施,疫情才逐渐得以遏制。然而,随着疫情的全球性蔓延,国外疫情日趋严重,有的国家提出采用群体免疫的方式予以应对。由此,“群体免疫”一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也让国人特别担心:这样的防疫方式会不会导致国际疫情更加难以控制?即使有用,国外的居民获得群体免疫后,我国的防疫工作会不会更艰难进行?现在,我们就来了解到底什么是群体免疫,群体免疫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群体免疫需要绝大多数人具有免疫力

群体免疫也称社区免疫、人群免疫,即特定人群中绝大多数人对某种传染病具有免疫力后,该传染病将很难在这一人群中继续传播,从而达到保护少数尚未具有免疫力者的目的,避免传染病继续蔓延。

群体免疫是以个体免疫为基础。个体免疫指的是个人对病原体(包括可致病的病毒、细菌及真菌等,本文内容主要针对新冠病毒)有了免疫力。当一个人对病原体有了免疫力,再次感染病毒时,身体就会很快启动免疫反应,将病原体消灭。这样病原体就难以通过感染者传播。

但个体免疫与群体免疫的原理又有所不同。个体免疫是身体通过对病毒的生物学反应起作用,从而将病毒清除;而群体免疫是通过阻断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病毒找不到宿主,来保护无免疫力者。前者是生理生化反应,后者更趋向于物理隔离。每次流行性感冒暴发时,就是因为多数人不断患病,获得免疫力,群体免疫得以形成,从而结束流行性感冒的流行。

群体免疫的形成,分自然状态下的被动形成和主动形成。被动形成就是不加以干预,待足够多的人被病毒感染,被感染者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最终形成群体免疫。而主动形成则是指研发出可以抵抗病毒的疫苗,让足够多的人接种疫苗,形成群体免疫。

形成群体免疫需要一定的条件

无论是面对个体免疫还是群体免疫,病原体都不会束手就擒,它会奋力反击人体免疫系统。所以,并不是所有病原体导致的传染病,最终都能使人形成群体免疫,继而中断传播。特别是在没有疫苗前,在自然传播状态下形成群体免疫,是有前提条件的:

1.人体必须对病原体产生免疫力。

要形成群体免疫,就要保证人们被病原体传染后能够康复,并且康复后具有免疫力。如果不能康复(终身携带病原体)、不能产生免疫力,也就不可能产生群体免疫。还有,群体免疫的形成还需感染后的康复者具有终身或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如果人体被某种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只具有暂时性免疫力,那就不能指望通过自然传播形成可靠的群体免疫,反而要警惕在人群中出现反复的大规模疫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形成群体免疫力,只有通过接种疫苗来实现。

目前,科学家对人体是否能对新冠病毒产生长期有效的免疫力还认识不足,所以此时实施群体免疫,风险是巨大的。

2.避免人口流动。

群体免疫是针对固定人群而言,要形成群体免疫,需要避免人口流动。因为如果群体免疫在小群体中已形成,而由于人口流动大,小群体与其他群体问有人口流动,就可能把病原体带到新的人群中。新的人群又要经过感染病原体,产生足够多具有免疫的个体,才能重新形成群体免疫。所以,像新冠病毒这样的大规模流行、致死率高(4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新冠肺炎致死率大概是流感的10倍)的传染病,要想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群体免疫,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数来接种疫苗,代价会很大。

3.病原体不易变异。

是否能形成群体免疫,与病原体的变异情况密切有关。从生物学的层面来说,病原体为了让自己生生不息,会努力适应生存,做出适应性改变。病原体做出的最有效的改变是抗原漂移。

抗原漂移指的是病原体通过改变自己的基因,使进入人体的抗原发生改变,当抗原变成人体内抗体无法再识别时,这就发生了抗原漂移。能产生抗原漂移的病毒,都有比较高的突变能力。按照核酸的类型,病毒可以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其中DNA病毒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较低,而RNA病毒发生突变的概率则较高。DNA病毒的代表是乙肝病毒和天花病毒,正是因为它们变异得慢,人类研发的疫苗容易持久有效,于是天花灭绝了,乙肝也大大地受到了控制。RNA病毒则不同,它们的突变率很高。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是流感病毒。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有30%的人对流感病毒有了免疫力,那么流感病毒就难以在人群里传播下去。但流感病毒善变,能够快速地发生抗原漂移,于是流感一直都会发生。所以群体免疫的形成还取决于病原体的变异程度。如果病原体在简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变异,群体免疫也就无法形成。

新冠病毒属于RNA病毒,虽然我们不能预测它是否会像流感一样易变异,但它潜在的高变异能力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4.病原体“毒力”低。

在自然传播下形成群体免疫,必须是在病原体毒力(致死率)较低的情况下。

病原体的毒力低,即使发生大规模感染,死亡人数也比较少,在这种状态下形成群体免疫,风险也就较低。否则,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目前,各国医疗水平和应对措施不同,新冠病毒致死率不同。也就是说,如果采取的医疗措施不当,其致死率是比较高的。所以,这也说明采取群体免疫应对新冠病毒,风险是巨大的。

新冠病毒和群体免疫

现在,还没有新冠病毒的疫苗面市,人类还不清楚感染新冠病毒后的免疫力能保持多久。况且,属于RNA病毒的新冠病毒也存在着发生抗原漂移的可能,即使新冠病毒不发生抗原漂移,人在感染后是否会产生长时间的免疫力,也还未知。此时用群体免疫的方式应对新冠病毒,只能是一次不负责的“人体实验”,风险巨大。

当然,众多科研机构正在努力开发新冠病毒疫苗。若有效疫苗能在病毒还未发生抗原漂移之前,成功诱导形成群体免疫,这无疑是在群体水平上控制这种病毒的有效办法。但对于一种新的病毒,开发疫苗是需要较长时间的。

所以,我国采取全民居家隔离,对新冠病毒实施封堵围剿的办法,也是在还不完全了解病毒的情况下采用的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至于其他国家采取群体免疫是否会给我们造成影响,自然不言而喻,但只要管控好输入病例,基本就可以保证民众的安全,民众不用过多担心。

猜你喜欢
致死率免疫力病原体
低毒高效空仓烟雾杀虫技术应用探究
台湾致死率升至5.2%
多咀嚼也能提高免疫力
巧用“四招”提升免疫力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巡视干部必须增强“免疫力”
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月圆之夜车祸致死率高
培养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