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回归常态,“心”要尽快平复

2020-06-09 12:31高春鸿
家庭百事通·健康一点通 2020年4期
关键词:危机疫情心理

高春鸿

2020年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状肺炎疫情让这个春季变得格外漫长,也让我们的心理承受着空前压力。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也给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如今,全国各地的病例已逐渐清零,国内几乎不再出现新增病例,各地开始复工复产,学生也陆续返回校园,人们开始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但是,疫情过后,人们应对疫情的紧张心理依然需要一个漫长的平复过程。那么,疫情后我们应如何做好心理建设?

疫情期的心理应激

在进行心理建设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疫情期的心理状况。新冠肺炎疫情属于重大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在经历此事件过程中,人们会本能地调动自身所有的能量应对事件给心理造成的冲击,这就是心理应激。此时,人们的心理一般会经历以下四个的阶段:

冲击期或休克期 该期一般出现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初,个体主要对事件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随后就会出现意识模糊,判断力下降等症状。

防御期或防御退缩期 由于重大事件超过了自己的应付或承受能力,为了恢复心理上的平衡,人们会本能地启动包括“心理隔离”在内的自我保护机制,主动控制焦虑情绪,避免情绪紊乱,以确保认知能力。比如会出现高度警觉、神经质逃跑、漠视危险的存在或者控制悲伤的表达等行为。

解决期或适应期 疫情发生一段时间后,人们渐渐能夠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解决事件造成的困扰。与此同时,焦虑情绪将逐渐减轻,自信心增加,个体的社会功能恢复。

危机后期或成长期 多数人经历了危机事件后,会变得较为理性,在心理和行为上变得较为成熟,开始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得积极的应对方法。但有少数人会消极应对,从而出现行为冲动、焦虑、抑郁、进食障碍、酒精或药物依赖,甚至自伤、自杀等行为或情况,这些人就需要求助心理医生,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

可见,疫情期,在心理应激的驱使下,我们的心理并非处于常态,而是存在或轻或重的异常状态。突发性的灾难发生后,焦虑、恐惧和抑郁等不良情绪会严重损坏人们的认知功能,甚至会造成认知功能障碍,使人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有的会突然失去目标;有的会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失去人生价值和意义;有的会丧失活动兴趣和能力,甚至出现自责和自杀行为。这些都是应激条件下认知功能受损的结果。

做好心理建设,让“心”不再慌

积极的心理建设有助于我们快速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正确的认知将让你拥有健康的体魄,强大的内心,让你由内在的强大而实现外在的突围。

当你焦虑不安时,其实是你的潜意识在尝试保护你自己,它希望能够预测出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从而减少事态变化对你造成的冲击。所以,要经常提醒自己:有可能发生的事不等于一定会发生。

当我们为同一件事反复思虑,但还是找不到解决办法时,不要还死盯着这件事,以防让自己陷入恶性循环。此时,不妨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比如运动健身、浇浇花、听听音乐、吃点美食等,转移一下注意力。或者与自我对话,以积极心态自我鼓励。人类有一种自言自语的特殊能力,不论是大声或小声,甚至无声地自言自语都能利用这种能力帮助自己减少不良情绪。

此外,同事、亲属、伙伴、朋友等个体,以及单位、家庭、工会、党团等社团组织等社会支持,可以缓解个人由于精神紧张而引起的各种应激反应。个别出现心理异常时,心理工作者的早期介入、家庭和亲友的关心与支持、社会各界的热心援助等都能成为有力的社会支持,可以极大缓解其心理压力,使其产生被支持感和温暖感。

据了解,大多数人在经历重大安全危机事件后,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会日趋好转,而那些没有好转的人,才需要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因此,希望大家在疫情结束之后,都能够对生活和生命充满信心,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重启健康快乐的人生。

猜你喜欢
危机疫情心理
战疫情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心理感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