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善待群众

2020-06-10 10:08
党员干部之友 2020年6期
关键词:亲人领导干部

韩 潇/图

在中国,民本思想是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倡导和施行的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先贤圣哲多有论述。《尚书》中说:“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作为民本思想的理论来源,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观念。那么,何谓民本?顾名思义,就是指以民为本。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维护好这个根本,国家才能安定稳固,昌盛富强。古代如此,现今亦然。

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才是我们党最坚实的执政基础。一旦脱离群众,失去群众信赖,我们的事业就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坚持以人为本,学会善待群众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执政所需,更是履职之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

要强化宗旨意识,处理好“主人”与“仆人”的关系,思想上尊重群众。毛泽东同志早就告诫全党:“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但遗憾的是,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却宗旨意识淡薄,不仅没有把为人民服务的信条装进心里,牢记自己的勤务员身份,反而习惯于以父母官自居,自认为作为官员,手中有权,地位显赫,就应该高人一等,动辄就在群众面前打官腔、摆架子、耍威风,完全颠倒了主仆关系。殊不知,此种思想和做法实不足取,最终只会导致脱离群众,失去民心。作为领导干部,只有时刻牢记宗旨,心中装着群众,真正弄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公仆的定位,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主人,从而打牢诚心诚意为群众服好务的思想基础,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要发扬亲民作风,处理好“身入”与“心入”的关系,感情上贴近群众。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只有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感受百姓的喜怒哀乐、安危冷暖。然而,少数领导干部下基层时的表现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比如:有的犹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来去匆匆,取几个镜头就打道回府;有的只满足于看看材料,听听汇报,提提要求,就算完事;还有的“嫌贫爱富”,看“门面”和“窗口”多,看“后院”和“角落”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针对这些不良现象,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反思,引以为戒,不但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入”基层,这样才能密切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增进与群众之间的感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从而用真情打动群众,用真心赢得民心。

要积极担当作为,处理好“对上”与“对下”的关系,工作上为了群众。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对上要服从、对下要服务,也就是说对上对下都要负责。从根本上来讲,对上负责就是为了更好地对下负责,对下负责是对上负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者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少数领导干部却人为地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对立起来,唯上不唯实,唯己不唯民,唯官不唯事,习惯于眼睛朝上不朝下,只考虑领导满意,不顾及基层干部群众感受,导致一些地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问题沉渣泛起。对此,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和政绩观,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善于吃透上情,注重摸清下情,在找准着力点增强实效性上下功夫,真正从实处着眼、用实干考量、以实绩说话,努力用担当的行动交出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领导干部必须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永远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样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

猜你喜欢
亲人领导干部
第24章 生死折磨
Chapter 24 Live to be tortured 第24章 生死折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写自己的亲人
亲人( 连载一)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