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行而解困”的干部

2020-06-10 10:08
党员干部之友 2020年6期
关键词:形式主义现实党员干部

识别并破解形式主义问题,关键看能否帮助基层解决问题。现实工作中,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民生改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用手段代替内容,亦或拿计划当结果的现象,容易成为形式主义的衍生品。因而,鼓励党员干部强化问题导向,争做“行而解困”的干部,迫在眉睫而正当其时。

“行而解困”是硬作风。1927年初,毛泽东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2月就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已经不是宣传而是立即实行的问题。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关键是树立重视问题的意识,逐渐养成闻过则喜的品质。现实工作中,一些党员干部嫌弃问题、害怕问题,认为别人“提问题”等于自己“工作没干好”,助长讳疾忌医倾向,耽误了问题查改时机,造成了工作失误,群众意见也不少。诚然,问题多了容易导致危机。但是,领导干部要树立解“危”转“机”的意识,在重视问题、分析问题中发现改进提升工作的机遇,加快工作创新,从而提升能力素质,推动事业跨越式大发展。

“行而解困”贵在践“行”。“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一线工作中,党员群众最不欢迎、最看不起“坐而论道”的干部。因为这些人大都像“复读机”“发令枪”:指挥别人多、自己试验少,后场“二传”多、前沿“发球”少,纸上谈兵多、冲锋陷阵少。是党员就应站出来、当先锋,是领导更应“领衔”、带头冲,一级带一级,带动周围,影响一片。要把讲政治、有担当体现在攻坚克难的思路办法上,体现在大胆实践、创新执行上,把守初心、担使命体现在立说立行和务实惠民上,分内有责的事情就争创一流,承诺立项的任务就努力做到让群众满意,才能以实际行动和可观可感的实绩赢得群众信任、拥护。

韩 潇/图

多些“知行合一”,力避“庸碌主义”。“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现实中,个别单位和一些干部之所以陷入了忙碌但低效、加班多成果少的“怪圈”,与无目标、无重点、无章法的“瞎忙”“庸碌主义”不无关系。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追求“行而解困”的目标,要强化对工作的科学研判,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避免目标制定上的“大而全”和实践中的“假大空”。要壮大工作合力,着眼提高效率,瞄准“矛盾窝”“烫手山芋”,聚焦重点、直面困难,集中一个人或一个单位的优势资源与有效精力,打好攻坚战以补足短板,打好持久战以建章立制。要集思广益、发扬民主,深入基层、问计于民,发扬基层首创精神,充分把握工作推进中的卡点、梗阻和脱离群众之处,对上加强争取汇报,横向加大与关联业务部门单位的沟通协调,强化上下联动和一盘棋思想,不断优化任务落实的程序、逻辑、节奏与方法,切实提升“行而解困”的质效与群众满意度。

猜你喜欢
形式主义现实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新书架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漫画:现实背后(下)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