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文脉传承的保定古城西南部水景体系重建策略

2020-06-10 12:47高佑佳贾安强
关键词:古城墙护城河城南

高佑佳,贾安强,马 凯

(1.河北农业大学 城乡建设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2.河北省委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北 雄安 071000)

保定市是我国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元代经张柔修复后,府河从西南分水形成护城河,环流保定城后再由城东南出与府河交汇,得老城“水之占城中者什之四……春夏之交,荷菱如绣”盛景,是北方不可多得的“水城”之一。护城河从保定城东南的刘守庙码头向东直到白洋淀,再向东行,航船可直达天津,“来源常年畅旺,天津及南北运河米盐百货樯集省城,商民利赖”,也为保定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军阀时期直、鲁、豫三省巡阅使曹锟坐镇保定,还曾在古城墙以南、横跨府河两岸修建占地四十多公顷的“城南公园”,内有楼、亭、台、轩、馆、假山、戏院、茶社临水而驻,官民共赏。而到1958年后,工业发展产生的废水和常年干旱导致的连年超采地下水使河道环境迅速恶化,鱼虾绝迹、商船不行,护城河两岸景观环境质量迅速下降。

近十年保定通过“两库连通、引水入市、污水还清、穿府济淀”的大水系建设和城区“两环四廊、五湖十园”等景观工程建设[2],恢复了护城河水质并将古城西、北两侧护城河开发为带状公园,而近代就作为城南公园、具有丰富历史底蕴的南侧护城河却未有合理的景观建设。因此,本文通过深入发掘近代城南公园的诸多历史信息,结合历史文脉主义的相关设计手法对城南水景体系进行了重建。基于对现状的实地考察,本文选取沿水系分布的带状空间和沿线公共空间(保定动物园)、荒废土地作为设计范围,排除了产权明确不动的保定二中分校、河北农业大学、保定商业银行等重要单位(见图1)。

❶古城墙 ❷猴山太湖石 ❸别有洞天

图1 研究范围(作者自绘)

一、历史文脉主义设计理论与方法

文脉英文写作context,在《英汉词典》中本意为语言学语境中的文章上下文或者前后句,或引申为事物发生的前后联系或其中的关系。建筑领域的文脉主义则源于C·罗依所主张的城市渊源主义,由舒玛什在1971年首次提出其内涵为:“城市中已经存在的不论是什么内容,不要破坏,而是尽量让它融入到城市整体中,让其成为城市中的内涵之一”。其后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诺伯格·舒尔茨(1980)在《场所精神》和柯林·罗伊在《拼贴城市》中强调的居民与城市环境关系的研究,都包含了城市文脉观的相关思想,支持城市历史对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居民心中留下的印记。

历史文脉主义的设计原则包含原真性、延续性、时代性和多元性3点。其中原真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原则,其内涵是保持遗产在形成过程与其物体实验过程的内在统一关系。而延续性是指历史文脉主义在设计中关注在时间维度上的叠加与延续,其始终处于自我更新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时代性和多元性由历史延续性发展而来,是指历史文脉主义中关注当下的设计特征,一方面保留固有历史时代信息,一方面在适应当代需求的过程中获得新生[3,4]。

而历史文脉主义的设计方法上,主要是通过对历史物质遗存的调查和保留、对历史场景的暗示与再现、提取抽象与历史相关的传统符号等,唤起当代人对历史的记忆。

二、城南公园历史文脉梳理

(一)历史概况

1.保定上谷八景——西刹秋涛。西刹秋涛是保定古书中重要的人文景观之一、古城西南最值得延续的历史文脉。李松欣曾按《清苑县志》中所载“上谷八景”图,结合《畿辅通志》、保定郡城图、府城图、历代上谷八景单景图对保定上谷八景进行整理。而"西刹秋涛"是上谷八景中关于府河重要一景,也体现着水系孕育保定文化的重要作用。

西刹秋涛描绘的是保定古城西南,灵雨寺和寺前涛涛河水的秋日盛景,古人谓之“潆洄百亩,殿阁门墙,倒影澄波,秋雨后,涛声澎湃闻数千里”,又有清代诗人郭棻《西刹秋涛》诗云:

雨积秋林河伯骄,拍天滚滚不容桥。

龙参佛座争波立,水夺僧门径转遥。

鱼上岸来蛙鼓迓,鹳投邨去洒帘飘。

保阳景物看如许,輰是松涛昕野潮。

从图2中可以看出,自西北源源而来的鸡距河(下游称府河),到保定古城西部灵雨寺桥处分流,一支向东南急速跌下,另一支向东北蜿蜒流去。鸡距河北岸矗立着高大的牌楼,这就是通往其后灵雨寺的途径。灵雨寺又称灵隐寺或月潭院,体量宏大,可容纳僧侣众多,故又称十方院。据清顺治《重修十方院记》载,十方院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后于清顺治八年扩建为灵雨寺。当年灵雨寺规模很大,前有正殿迎门,殿内有金铜合质的如来佛像。后有高阁,阁内有铜质南海大士塑像。院内有供往来僧人住用房屋数十所。清乾隆去五台山巡行途中,曾把这里作为行宫。而后曾作为畿辅大学堂、河北大学校址,抗战时期为日本军驻地,对古建筑多有损毁,解放后至今为保定八中(现保定二中分校),校内有古树留存。而今受天威路阻隔的保定二中分校和府河地区已经丧失了昔日的生机[5]。

图2 西刹秋涛图(来自《保定城市建设志》)

鸡距河上有吴家湾桥,为三孔石桥,又称灵雨寺桥或西下关桥,始建年代未知,曾于康熙年间重修,其南有明代嘉靖年间的积水闸,此闸上下形成积水落差,水花飞溅,涛声不绝,此桥现已无存。现状其南有广阜连闸桥,桥两侧形成水面落差,西侧清水河水面较高,东侧水面较低,但有人误称其原为灵雨寺桥。

2.城南公园。民初保定城为直系北洋军阀的大本营,曹锟不遗余力地着手对保定府开展建设,精心营造自己的巢穴,壮大自己的声威,给自己建立了巩固的后方基地。除修建飞机场、拓宽南大街等工程,曹锟也酷爱园林艺术,主张工作之闲暇“张弛有道”,于是决定建设自己的园林——城南公园。

这座园林西起护城河、东到永华南路的南端、北侧靠保定古城墙遗址。规模宏大,跨府河两岸,占地四十余公顷。曹锟仿照西方欧美的都市,疏通水道,填平沟壑,植树造林,建设苑囿,修建园池亭榭与城市花园以供游息,园内有楼、亭、台、轩、馆、假山、戏院、茶社等建筑,后又添花鸟鱼虫,狮子、老虎、狼、鹿、猴等动植物供游人观赏,以图达“康乐和亲之盛”的佳境。在1922年十月,公园即将竣工之际,曹锟撰文“保定城南公园碑记”直抒胸臆:

“余以治事之暇,周览山川形胜及其城郭沟洫之经画。考之故志,询诸父老,犹有能言昔时建置沿革与其风土景物者。顾水道失浚已久,附郭多芜旷不治之地,绎然以思,履运增塈爰以农,慕役工作,壅者通之,窞者夷之,诛其荆榛,树之柳柏,更为建场圃,设市肆,为之亭覆,以食以愒,为之舟游,以泛以钓,用为兹土人士雍容觞咏之所。命曰城南公园,纪其实也。”

现在此碑壁嵌于市人民公园“别有洞天”北洞口外的西侧。曹锟还在园中修建了一座“乐寿园”作为自家府邸,康有为从洛阳到易州拜谒清西陵,顺路到保定时,为之提名为“老农别墅”[6]。

城南公园建成时灵雨寺已作为畿辅大学堂,但西刹秋涛的历史环境犹存,两处自然人文景观在古城外西南角交相辉映,为古城带来了勃勃生气(见图3)。

图3 城南公园内景观(来自网络)

1928年,花园刚刚建成,曹锟就因贿选总统事件下台,公园随之易名为“中山公园”。期间军阀混战,对公园景观造成了巨大破坏。1935—1936年,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曾捐款重修,公园改在南侧开门,称“人民公园”,竣工时树石碑记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占领保定改称“新民公园”。1937—1948年,历经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公园连遭破坏。保定解放时,公园已经面目全非,仅存假山数座。1951年开始政府对人民公园进行重新规划整治,除去河南岸院老农别墅用地归河北农业大学使用,在府河北岸原址于东西两端又征地约三余公顷,修园门,植松柏,建猴山、鹰山和泳池等。1952年中旬人民公园正式开放,1994年保定动物园全面建成。

城南公园原在府河上建有二桥,以通北岸花木亭台之胜与南岸老农别墅之清幽。30年代重修时镌桥名东曰中山、西曰中正。中山桥于1940年因民俗观灯活动人数过众不复存,中正桥建国后仍存,1952年河北农学院重修其作为北门,经公园内与市内通行,后公园需购票进入,农学院北门封闭,1964年桥拆除。

(二)物质文化遗存

灵雨寺主要范围现为保定二中分校,内部已无物质文化遗存,只有几株古树保留下来。而城南公园主要范围现为保定市动物园,其中景物多数在解放前遭到破坏,目前内部保留的物质文化遗存主要有三处,分别为古城墙遗址、别有洞天和太湖石。

1.古城墙遗址。保定市古城墙由明代起建,期间几经修复,至1948年11月保定解放时,古城墙及南城门正楼基本完整,东、西、北3城门正楼址各存留3间平房。从1950年陆续拆除城墙。现仅留下南城墙一段遗址,长545米。其中尚存有一矩形墩台,从动物园北侧可见。目前所遗存的一段城墙,既见证了保定市古城的历史沧桑,又是我国古代北方城市建设研究和城市战争防御的重要物质遗产,于1984年6月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见图4)。

图4 古城墙遗址(作者自摄)

2.猴山、鹰山太湖石。曹锟爱好园林,也喜欢太湖石,就趁当时圆明园无主将园中太湖石占为己有,他将圆明园文源阁太湖石遗迹中的太湖石搬到了保定,足足装了十几卡车。大量太湖石运到城南公园,成为各式假山景观,解放后保留下来的是现状保定动物园里的鹰山和猴山。现存猴山太湖石位于别有洞天北侧,鹰山与别有洞天相连形成原城南公园南门。

3.别有洞天。别有洞天是保定市动物园的精华所在,其名出自李白《山中问答》诗:“桃花流水育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在峻峭的太湖石假山中,藏有一深16米的长洞,前后两个洞口上都书有四个大字“别有洞天”,洞的正门座南朝北,两旁一对雄师而踞,洞顶有一石雕像,观音菩萨飘然落于莲花座上,洞外左右两侧墙壁上镶有石刻,左侧为清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书陶渊明《归去来辞》,右侧为曹锟《保定城南公园碑记》,入洞口可见公园内湖光山色,风景怡人,用“别有洞天”形容一点不过(见图5)。

图5 别有洞天(来自网络)

(三)历史文脉提取

1.历史城市文脉提取。物质层面上,保定作为我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城墙和护城河限定了保定古城的历史边界,强化它们在当代历史景观设计中的地位,对于传承保定城市历史记忆具有重要意义。而设计范围内所包含的古城墙又是唯一幸存的一段,应当作为重要的历史城市文脉进行保留。

非物质层面,保定作为北方水网密集城市,在古城西南部多水系分叉,元代张柔引府河水自城西南入护城河,而府河水在城南与清水河交汇共同形成南部护城河,此处反映了保定古城水系建设的重要历史。府河水入南护城河前又有水闸,形成巨大落差,水声与灵雨寺共同形成保定西刹秋涛的重要人文景观。

2.历史区域文脉提取。保定古城西南部自近代尤其是铁路修通以来就有较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且多为文教用地和公共绿地,这赋予了保定古城西南独特的人文景观。如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秋,直隶教育维新过程中于西关外灵雨寺行宫创建畿辅大学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保定西关灵雨寺霍家大院开办直隶农务学堂,1921年曹锟于南护城河两岸建城南公园等。

物质层面上,在古城墙和护城河之间的设计范围内仍保留有历史建筑别有洞天和太湖石假山景观,是近代保定城市兴盛时期的重要历史见证之一。现状动物园中北高南低的地势走向、通过水池小山分割小尺度空间等都是对当时造园理景历史的延续,因此上述要素应在设计中予以保留。而设计范围以外的河北农业大学因位置上与城南花园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因此在设计中可以与之产生联系。

非物质层面上,曹锟虽然因贿选总统事件身败名裂,但城南公园的建造过程中引入了西方城市花园的城市理想,反映了城市管理者共享而非独乐的思想观念,其建成对后世的影响也具有积极意义,因此这种开放共享的历史文脉也是值得提取的。

三、古城西南水景体系现状问题

(一)水系意象弱化与居民需求增加

根据对居民城市意象的调查结果,虽然有一部分调查者来自古城西南部河北农业大学、史庄小区、保定二中分校等,但总体护城河水系在西侧、北侧滨河公园处强度较高,却并未有人主动提到南侧护城河,或者对南侧护城河的位置记忆有偏差。

进一步调查可以发现,南侧护城河的地理位置较低,处于调查者视线范围以下,原有能突出地面古桥也都被拆除,桥面与道路融为一体,使人难以感受到水系的走向。且南侧护城河尚未有任何景观设计,作为公共空间使用率极低(见图6)。

图6 灵雨寺桥(来自网络)

(二)水系与周边景观要素隔离

由下图可知,现状位于西南各水系交汇处、南侧护城河两侧的单位全部与水系是相互背离的关系。城墙与护城河之间的保定市动物园形成封闭的园林单位,背靠护城河和古城墙排布建筑的设计方式使护城河和城墙要素在视线上完全分离。天威路与灵雨寺街、西下关街交叉口与河道多次相交,但路口被各个单位的建筑分割,完全看不到绿化和水体(见图7)。

图7 水系与周边单位关系(作者自绘)

(三)水体质量与安全要求的影响

经过近几年的治理维护,保定市护城河水系水质有所改善,但作为景观水体还应当适当增加浮生植物或芦苇等对水体有净化作用的景观植物。目前北方城市河流水位一般仍然较低,不具有防洪需求,但对于护坡的稳定性问题应当予以保障,否则无法做亲水平台等设施,这都是影响水体景观建设的基础问题。

四、基于历史文脉的重建策略

(一)修补周边历史环境

首先,根据整体性原则,对古城西南部水系及两岸景观进行统一修复。在设计范围内的护城河两岸对临河步道、亲水平台进行统一规划,打破原有两侧全部为浆砌石护坡的单一方式,改为采用植生混凝土护坡(见图8)。

图8 西安护城河护坡、临河步道改造(来自网络)

其次,根据旧有地图位置恢复与河北农业大学路径上的联系——建设中正桥和中山桥连接到对岸,形成完整的滨河步道体系,同时可以考虑在远期拆除河北农业大学北侧围墙,改变北侧用地布局,开放北出入口。

再次,拆除天威路与西下关街交叉口西北侧质量较差的建筑群,恢复为以西刹秋涛为主题的小型休闲绿地,成为绿地与护城河相邻、隔河可以望见中学内部的道路亮化景观(见图9)。

图9 周边历史环境修补(作者自绘)

(二)还原园林水系格局

拆除沿河、沿墙建筑,在水系和古城墙等重要的历史要素之间创造视觉和心理联系。动物园内保留的地形和古树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建于城墙边和河边的低层建筑阻碍了这种联系。天威路以南的古城墙、动物园、护城河三者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地形,现状可整理为古城墙、中心公园、护城河沿岸3个平台,虽然有中间景物和微地形的阻隔,但高差的存在仍然为视线穿透提供了可能性,而中间中式或西洋景物的点缀丰富了景观层次和历史感受,使游客通过古城墙、历史景观建筑与护城河陷入对历史的沉思之中。

根据原有景观、地形对滨河公园进行分区。场地自东向西,远离核心景观的一段通过植树造成古朴的自然景观和树荫休闲娱乐环境。越向西景观密度越大,以别有洞天历史建筑为景观核心,重新布置中式、西洋式的建筑小品,形成核心园林区,结合微地形又可远眺护城河、古城墙,有拨云见日之感。最西端以古城墙土台为核心景观,恢复古城墙与护城河间开敞空旷的历史感受(见图10)。

图10 规划意象图(作者自绘)

(三)添加文化景观节点

除了对整体环境的恢复,还应通过文化景点的营造加深游客对护城河-古城墙遗址的印象。理顺景观流线,在各条流线之间加入与水面呼应的景观建筑,根据历史描述,在护城河跌水位置新建仿古形式的西刹秋涛景观廊道,在拆除加建与中山桥相连的中山楼作为滨河景观最高点等。(见图11)

图11 景观流线节点示意图(作者自绘)

历史文脉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对城市历史的深入理解为历史城市更新改造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古城区城市意象逐渐减弱的当下,抓住保定古城以西南部水景为线索的相关历史文脉,改善城市历史性要素景观环境,既为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又使古城古风古韵深入人心,对于保定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古城墙护城河城南
我爱家乡的河
“老干妈”的商标护城河
古城墙的凝望
再读《城南旧事》
城南二首(其一)
浅析古城墙的历史价值及保护原则
城南花已开,人间皆可爱
《巴菲特的护城河》:为投资资金找一条护城河
城南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