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分析

2020-06-12 11:32于会敏
糖尿病新世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降糖药胰岛胰岛素

于会敏

[摘要] 目的 探究采用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价值。 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1月间选择自愿参加此次研究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与观察组(45例),并分别采用二甲双胍单独治疗、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血糖及胰岛功能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的HOMA-β、HOMA-IR均比治疗前有所改善,但观察组的HOMA-β提升更为明显、HOMA-IR降低也更为明显(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FPG、2 hPG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的降低幅度更大(P<0.05)。 结论 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其血糖水平,同时还可改善患者的胰岛功能,令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临床应大力推广。

[关键词] 二甲双胍;门冬胰岛素;2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20)02(b)-0042-02

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受到其他生物作用影响而引起的,特征为高血糖,而2型糖尿病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1]。人体的血糖水平长期处于升高的状态会引起其他并发症,不仅会加重病情,还会令治疗难度提高。临床上主要采用降糖药物治疗该疾病,降糖药物进入机体后可对人体的血糖产生直接调控的作用,令血糖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2]。但是,长期服用降糖药物会对机体的肾功能造成损伤,同时还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利于患者的预后。因此,如何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促进血糖达标,是目前临床工作的研究重点。该文就二甲双胍、门冬胰岛素两种临床常用的降糖药物联合使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进行分析,现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文所选观察对象均为该院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符合201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中关于疾病的诊断标准;无其他胰腺疾病,随机空腹血糖(FPG)≥7.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PG)≥11.1 mmol/L。排除标准:继发性糖尿病者;肝肾功能障碍者;I型糖尿病者;妊娠2型糖尿病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有24例、21例;平均年龄为(42.43±2.18)岁;平均病程为(4.24±1.76)年。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有23例、22例;平均年龄为(42.76±2.34)岁;平均病程为(4.42±1.2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单独治疗,用法用量为:每日餐后给予患者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片(国药准字H20023370,规格:0.5 g×20片)2片,3次/d,连续用药1个月。

观察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二甲双胍的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门冬胰岛素(国药准字J20150073,规格:3 mL∶300 U)的用法用量为:4~8 U/次,于早、晚餐前注射,随后可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逐渐减少剂量,连续用药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胰岛功能:采集患者的空腹血,并建立胰岛功能HOMA模型,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胰岛β细胞水平(HOMA-β)、胰岛素抵抗水平(HOMA-IR)。

②血糖:采集患者的肘静脉血,经离心处理后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FPG、2 hPG[3]。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胰岛功能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OMA-β、HOMA-IR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HOMA-β有所提升,HOMA-IR则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HOMA-β提升幅度和HOMA-IR降低幅度更大,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FPG、2 hPG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FBG、2 hPG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FBG、2hPG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胰岛功能减弱。若得不到良好治疗,患者长期存在的血糖偏高情况就会逐渐对其自身心脏、血管、肾、神经等造成损害,最终导致器官系统功能发生障碍。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的机体胰岛β细胞功能会逐渐下降,并增加糖化血红蛋白,所以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原则是降低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4]。

二甲双胍是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物,该药物进入机体后能够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的分泌,并对葡萄糖异生、肝糖输出、腺苷三磷酸的产生发挥抑制作用,最终促使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5]。如该文研究结果所示,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后,患者的HOMA-β、HOMA-IR均有所改善,FPG、2 hPG也有所降低,说明二甲双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胰岛功能和血糖水平。但是,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根治的疾病,长期单药治疗是难以保障血糖稳定性的,其会出现波动性起伏[6]。因此,为良好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应当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以推动血糖达标。在该研究中,观察组联合使用二甲双胍、门冬胰岛素对患者进行治疗后,不仅胰岛功能和血糖水平都有所改善,而且治疗后的上述指标均比对照组改善幅度大(P<0.05),说明增加了门冬胰岛素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联合用药的效果比单独用药的效果显著。门冬胰岛素是人工合成的相关胰岛素类似物,是参照人体胰岛β细胞分泌模式制成,该药物在进入人体后,其分子就会与脂肪、肌肉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进行结合,令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度得以促进,并对肝脏葡糖糖的输出进行抑制,发挥其降低血糖的作用[7]。同时,该药物还可以对机体的血脂异常情况进行改善,使糖脂毒性对β细胞的损害程度减轻,从而对β细胞进行产生保护。门冬胰岛素可以满足患者的基础胰岛素需求,且吸收速度快,注射后10min就可吸收,30~50 min可以达到峰值[8]。对于患者的餐后高血糖,门冬胰岛素也可进行有效控制,因为药物中含有精蛋白门冬胰岛素,其分泌模式与生理分泌模式相近,能减少葡萄糖毒性。二甲双胍与门冬胰岛素联合使用可产生良好的协同作用,对肝糖原的输出进行抑制,并促使胰岛素敏感性增加,使外葡萄糖的产生情况降低,令糖代谢紊乱在获得调节的同时还能间接性地改善脂代谢[9]。另外,二者结合该可以对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有效抑制,令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都能得到保障[10]。

猜你喜欢
降糖药胰岛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临床胰岛移植发展与现状
两味鲜为人知的降糖药
服降糖药要选对“时辰”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胰岛β细胞中钠通道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患者加用降糖药或胰岛素的疗效及对抑郁情绪的影响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家兔胰岛分离纯化方法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