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典型细节展现人物精神

2020-06-12 11:48宋辉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北海公园竺可桢早操

宋辉

左读范文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春天,在北海公园,常常有一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早晨上班从北门进园,南门出去;下午下班从南门进园,北门出去。这位老人就是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从他的住宅到办公地点,正好经过北海公园。本来他可以坐汽车去,但是他宁愿步行穿过公园。

他这样来来去去,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春天。竺可桢走北海公园,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不是。他是来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的。他研究物候的目的,是要掌握自然现象变化的规律,了解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便为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服务。

他来到北海岸边,细心观察:哪天桃花开了,哪天柳絮飞了,哪天布谷鸟叫了。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他都作了翔实的记录。遇到工作紧张或者外出,他就让爱人帮着留心燕子什么时候飞来,也让女儿帮着观察北海的冰什么时候初融,还让邻居的孩子向他报告哪天杏花开了第一朵。

每天早晨一起来,他就把那支放在白铜套子里的钢笔式的温度表拿到院子里放好,然后做早操。做完早操,又把温度表拿进屋里,记录量得的气温。这支温度表,他经常插在外衣左边的小口袋里。长久地插来插去,小口袋的盖布总是先磨坏了。这样,做衣服的时候,他爱人就请成衣工人多做一片小口袋盖布,留着拆换。

经过多年的观察,他积累了丰富的物候记录,绘制了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的曲线图。这幅图表明了1950-1972年的23年中北京春季物候变化的迟早顺序,为编制自然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幅有意义的曲线图。

为了使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生产,竺可桢并不限于在北海观察。他在70多岁的时候,还换上耐磨的网球鞋,到野外去工作。去时总带着那钢笔式的温度表,还带着罗盘、高度表和照相机。这是他的随身四宝。每到一处,总是先拿出罗盘定方向,接着用高度表测量海拔,用温度表测量气温,再用照相机把一些景观照下来,作为科学研究的资料。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实践,他写出了《关于我国气候若干特点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这篇学术论文,综合地分析了光、温度和降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认为我国农业生产还有很大潜力,指出发挥这些潜力应采取的若干途径,给气候工作和农业生产开辟了崭新的前景。

70多岁的竺可桢,仍然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研究。他从我国古代大量的史书、方志以及古人的日记、游记、诗词中寻觅古代气候的线索,写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部著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推崇。它的价值在于充分掌握历史上气候变迁情况,古为今用,对气候的长期预报很有好处。

(节选自白夜、柏生《登上气象科学高峰》,题目为编者加,有改动)

亮点借鉴

1.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竺可桢这位卓越科学家的治学精神表现为严谨勤奋、一丝不苟、持之以恒。作者在文中只选取了最平常最细微的事件来表现他的治学精神。“哪天桃花开了,哪天柳絮飞了,哪天布谷鸟叫了”“留心燕子什么时候飞来”“观察北海的冰什么时候初融”“报告哪天杏花开了第一朵”,这些细节描写,表明竺可桢注意记载当时的物候情况,也反映了作为科学家的竺可桢时时注意物候情况的责任心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治学精神。竺可桢经常把温度表“插在外衣左边的小口袋里”“长久地插来插去”,“小口袋的盖布总是先磨坏了”“他爱人就请成衣工人多做一片小口袋蓋布,留着拆换”……这样一些平常而又细微的生活琐事,却最能体现竺可桢严谨勤奋、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文中写竺可桢70多岁的时候到野外工作,穿耐磨的网球鞋,随身带着“四宝”……这些细节很好地表现了他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细节描写就如放大镜一般,可以以小见大,以部分见全局,正是竺可桢在工作习惯上的细节,让我们深入了解到了竺可桢的精神世界。这样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精神,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写作中我们应该认真学习。

2.细化动作,让人物立起来。文中,作者运用动作描写对竺可桢的形象进行了细致刻画。“一起来”“拿到院子里放好”“做早操”“做完早操,又把温度表拿进屋里”“记录量得的气温”,连续的动作一气呵成,表明竺可桢做得熟练,长久。这样的细节描写更能突出人物的精神,表明竺可桢做这一切都是为了积累第一手资料,体现了他的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猜你喜欢
北海公园竺可桢早操
游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盆栽荷花无土栽培初探
做早操
做早操
早操
做一做
胡适与竺可桢打赌
北海公园
竺可桢学——《竺可桢全集》催生的一轮朝阳
漫步皇家园林北海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