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2020-06-15 06:26马丽
各界·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三农人才培养

马丽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独特的自然、区域环境因素,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村落布局;探索符合各地农村产业发展的模式,确保农村产业兴旺;充分挖掘乡土文化的价值,助力乡风文明;畅通城市与乡村人才双向流动渠道,引导有识之士到农村大展身手;循序渐进推进工作,增强微观政策的操作性。

关键词: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三农”工作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中共中央制定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阶段性的谋划和部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对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方面要做出科学规划,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融入“三农”工作中,充分挖掘农村自身资源优势,激发农民创新创业的活力,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传承与弘扬民间传统文化、乡土文化,解决贫困地区、贫困户的后顾之忧,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强有力地制度保证、政策保障、物质保障。在提高农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开启农村全面发展的新征程,提升农村所有群众的整体生活质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农村的突出问题,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村落布局

“城镇化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时代背景。我国城镇化进程还没有结束,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趋势还没有发生转变。”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一些小村落必定会消失。脱贫攻坚精准到户到人,但是乡村振兴不是要振兴所有的乡村。对于居住分散、地处偏远山区、基础设施投入大、村民生活不便的小村落,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发、不适宜进行农业生产的村落,可以借鉴脱贫攻坚中易地搬迁扶贫的经验,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乡村振兴战略中进一步加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的力度。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地理区位因素,选择适合居住、便于进行农业生产的区域为村民新建村庄,重构人丁兴旺的乡村繁茂局面。易地集中安置村民,可以减少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重复投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提升农村整体的公共服务质量,为村民带来更便捷的生活,让村民不进城市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同时,方便基层政府进行行政管理,节约行政成本。但是,易地集中安置村民的时候,要注重解决好农民的耕地问题,防止出现“人地分离”的矛盾,农民搬出来但是留不住,又回到原来的居住地,得不偿失。

二、产销结合,发展农业促进村民增收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最根本的举措。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以贯之的工作主线。只有实现产业兴旺,整体经济实力得到提升,才能为进一步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治理提供经济支持,进而延伸至满足村民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需要。首先,因地制宜,选准产业。产业发展既要根据本地区的地理、气候和区位的优势,把握市场规律,兼顾村民的近期收益与远期发展收益,注重“一村一品”的规划和建设,积极引导农户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种养殖,打造本村特色亮点,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其次,因人施策,推销产品。现在,很多部门注重对农民种养殖技术的培训,而忽视了营销策略和技术的培训,特别是大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对营销工作的重视。应该在对农民进行种养殖技术培训的同时加大营销策略、营销技术的培训,特别是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自主销售农产品的技术。充分发挥农民的销售智慧,让农产品有市场、有价格。最后,创新方式,推进产业。产业发展还可以多借鉴国外农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在区位条件允许的农村开展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等形式多样的经营模式。迎合城市人群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探索绿色农场“租种模式”,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三、追根溯源,发挥乡土文化的作用

农耕文明孕育出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劳勇敢、勤俭节约、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睦邻友好的民族精神,促使人们形成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生产方式。这些精神品质、处世哲理与现代文明不谋而合,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文化根基。保护乡土文化就是要充分挖掘农耕文明所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建村史馆、对传统建筑物风貌进行挂牌保护是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举措,让人们记得住乡愁。乡土文化中的宗祠文化、乡贤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是人们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心灵托付。传统的农村多数依靠宗祠文化对人们的行为规范进行约束而达到维持村庄秩序的目的。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公共事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被举荐为乡贤。在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道德教化力量,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构建乡村道德文明具有重大作用。充分吸收传统农村的信仰、宗祠、乡贤等其中的积极因素,引导村民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

《村規民约》,有助于得到村民积极支持和践行,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挖掘传统农耕文明中“天人合一”的生产生活理念,引导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鼓励农民自发地做好农村污染防治、村容村貌提升工作,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时代,重提乡土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有助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助于为村民自治提供可能的途径。

四、人才培养,形成乡村振兴牵引力

“三农”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要畅通渠道,以有效手段,积极鼓励各类人才资源、优质劳动力要素向农村流动,带动先进管理理念、生产经营模式、资金、技术向农村聚集。首先,建立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农民外出务工,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学习技术、增收致富,保护他们在农村的耕地、宅基地、山林地的合法权益,在医疗和孩子教育上为他们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在外读书、务工、做生意有先进经营管理理念、懂技术、有经济实力的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带动乡民增收致富,改变家乡面貌。其次。要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提高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的经济待遇,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上升渠道,鼓励广大青年到农村干事创业。在提高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的同时严格工作纪律、组织纪律,激发他们对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乡村振兴战略要参照脱贫攻坚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方式,号召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到农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这类干部工作思想活跃、敢闯敢干、善闯善于,能够为农村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思路,是农村发展必不可少的组织力量。

五、有序推进,增强微观政策的操作性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必须正确把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的有力保障,两者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共同熔铸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之中。首先,乡村振兴战略要充分吸取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搞好顶层设计,制定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方案,促使顶层设计向微观政策的转变,增强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可操作性。其次,工作目标要进一步明确,分清主次。在未脱贫的深度贫困村,当前的主要工作仍然是脱贫攻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贫困人口扎实脱贫、消除绝对贫困为村民共同富裕、村庄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美丽乡村。已脱贫的贫困村,进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阶段,在工作任务有所减轻的情况下,可以逐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乡村振兴上,循序渐进提高工作要求,从生产、生活、生态、社会、政治方面整体推进,抓好乡村治理,进一步引导村民树立环保卫生意识、培育文明乡风。最后,鼓励基层一线干部大胆创新,为乡村振兴战略建言献策。创造能够让基层干部积极主动作为的制度环境和工作氛围,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给创新者撑腰,充分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让基层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参考文献】

[1]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8(5).

[2]姜长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努力规避几种倾向[J].农业经济问题,2018(1).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三农人才培养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