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2020-06-15 06:38陈细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65期
关键词:现象数学知识知识点

陈细育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性缜密的学科,抽象性强,知识体系严密。农村的小学生由于受知识面、接触面以及学校办学条件、家庭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存在一定的障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力求采取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模式,围绕生活、反映生活,教材知识与生活现象相结合讲解的生活化教学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运用能力的提高。在具体操作中,笔者积极寻求更贴近生活、发现生活的生活化教学方法,积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景和氛围,采取教学过程中的思路、思维、内容与生活现象相结合进行讲授,使相应的知识内容与生活中具体的、可感的情境进行分析、融合讲解,优化了课堂教学效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结合教材内容与生活经验,打开生活化数学思路

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小学生有很多非常熟悉的生活见闻和生活经验,其中很多都可以用数学知识去解释。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材内容与农村小学生生活见识见闻、经历经验有很多契合之处,教师要根据这些已有的认识和学生认知,科学设计教学思路,让学生能在学习中一边回忆生活经历、经验,一边听课并高效领悟知识。这样的教学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顺利地内化为自己的数学技能,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例如,我在讲授《方向与位置》(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这一课时,根据农村学生已有的方向感经验,引导他们把经验与教学知识点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学生对自己身边已有的、熟悉的、具体的生活经历等元素倍感亲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方向认知,对“左右、前后、上下”等概念进行讲解,学生便能顺利完成“方向与位置”的认知过渡。比如,小容的家在小芳的家直走后往右,他们都已有方向概念,然后结合他们的经验,就能准确地表达出“正前方”“东南方向”“西北角”等位置信息。再如《统计与概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这一课,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农村生活情境问题:根据张兴同学家棉花、玉米、蔬菜以及养鱼、养鸡等情况,再根据提供的面积、产量、单价等数据进行分类统计问题:一共多少收入?一共多少亩地?多少只鸡鸭等,总收入是多少?与去年相比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学生在已有的感性認知下听取教师的知识传授,能更好、更快地理解统计的含义和作用。

二、融合课堂教学与生活现象,理清生活化教学思维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是可以通过数学知识去解释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尽可能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现象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现象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需讲解的知识点,建立与数学生活现象的链接,让学生能从生活中见到的现象摸索出“数学的味道”,然后结合知识点与数学生活现象进行“解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讲到“认识图形”“图形的面积”“长方体”(四、五年级)等相关教材知识点时,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在农村能见到的蜜蜂蜂房是由什么样的图形组成的?丹顶鹤和大雁成群结队迁飞时为什么总是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冬天,猫睡觉时为什么总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聪明的猫懂得球形能使自己的身体的表面积最小,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学会透过现象用自己所学知识去进行解释,尝试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结合课程目标与生活素材,打通生活化教学通道

现行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高年级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有部分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拓展思路,寻找一条既能将课标与生活素材相结合,又能促进学生的对教学目标与生活化数学的理解思路,为学生打通生活化教学通道,就能更好地课标知识与生活素材、现象进行有机分析、整合、转化。教学中,打通了这个思维通道,教师就能较好地将不易理解的知识点与生活中具体存在的现象进行“形象性和直观性”的内化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快速地、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农村生活环境中可见、可忆的素材,作为打开生活化教学的通道,加深学生对知识应用性、实用性的理解和认知。如讲授“圆柱与圆锥”这一课题时,引导学生回忆:“泥水”师傅们用的“线锥子”、小朋友喜欢玩的“陀螺”等就是学生所要学习的圆锥;老屋大厅的门柱、常用的水桶等就是学生所学要的圆柱。以此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也可以找到很多直观的、具体的数学素材。这无疑能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直观的理解和掌握。

四、启动评价体系与知识整合,巩固生活化知识掌握

农村学生参加各类型竞赛、体验活动的机会较少,且他们大部分是留守孩子,没有更多机会体验被肯定、被赞扬等的成就感和获得感。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取得的成功经历,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和鼓励,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分数的意义”(五年级上)这一课时,可以结合留守学生每天按家长吩咐(留守学生承担家务活是常见事情)每天给鸡鸭鱼喂食约“半勺、一勺不满、半桶”等分数的初雏概念。在讲课前时,先肯定、表扬和鼓励那些已经掌握了分数的一些用法的学生。当学生从老师口中得到“你已经懂得实际运用分数了”“你用都会用了,再认真听讲,掌握、理解、运用分数没问题”等肯定时,必然对新课发生深厚的兴趣,再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就不再是难事。

总而言之,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对象,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思路与策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学生在这个充满具体性、形象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就会大大减轻对数学知识与生活数学的认知难度,从而有效地调动和保持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顺利地内化知识要领,并形成知识运用能力,不断提高数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汪涛.动物中的数学“天才”[J].数学大世界(小学五六年级版), 2012(10).

[2] 宫淑敏.奇趣动植物:小学版[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现象数学知识知识点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知识点自测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