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罗丹艺术论》嘱词

2020-06-17 03:11
剧影月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罗丹雕塑事物

罗丹是19-20 世纪初法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他将毕生的热情献于艺术,敢于挣脱学院派的束缚,追寻忠于自然体现事物本质的艺术表达,其著名雕塑作品《思想者》可谓家喻户晓。

《思想者》——罗丹

《罗丹艺术论》是罗丹对雕塑奥秘的探索结论和提炼,也是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的总结。此书是罗丹晚年所著,在嘱词部分,诚挚耐心的给予后辈青年艺者经验指导,分享多年来探索雕塑奥秘的宝贵经验,使我们后辈在对艺术追求的迷途中憬然有悟,引领我们开启寻找关于艺术的真谛之路。

一、忠于自然,触到它内在的真

罗丹将毕生的热情献于艺术,一生都在追寻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在艺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艺者具有敏锐的视觉感官,可以发现自然万物中的美,这种“自然美”不只是单纯的模仿自然,而是可以透过其表面,观察到万物众生之本质,触碰到其内在核心的“真”。将世界万物之“真”加以人情化和艺术化,即可获取“美”的感知。妆容素雅的妙龄少女与被岁月留下满脸皱纹的老汉相比,大众会认为前者是美的,但观看伦勃朗晚年的自画像,柔和的光影下,神态安详的老者静静地望着这个世界,谁又能否认其带给我们的美的视觉享受。

《地狱之门》——罗丹

“奉自然为唯一的女神”,罗丹一直以自己独到的眼光追寻着自然,热爱自然、忠于自然,在自然生活中发现独特的真实,并用自己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这种真实的“美”。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提到编写本书时,想到的对象是刚刚独自发现了这个艺术世界的少年读者,希望本书可以向初学者展示事实状况,而不让繁枝细节干扰思路。因此整本书的叙述方坚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使读者在阅读时轻松有趣。(贡布里希,2008)罗丹在创作过程中也是追求一种简洁单纯的艺术表达,常常通过他的作品透露出自己对人生地思考,在自然的真实中窥出艺术之美。他塑造的人物多是艰苦生存、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的艺术力量更多的是内心思想与情感的自然爆发。他的惊世之作“地狱之门”取材于但丁“神曲”,这一巨大的艺术工程,花费了他后半生的整整37 年,直至逝世也未完成。罗丹相信:“艺术即感情”,他的作品也几乎全部都向世人证明了他的这一观念。

二、不要去模仿前人,要表达你的感觉

嘱词中还提出“留神不要去模仿前人。”前人留下的经验总结,是一把钥匙,使用它可以帮助我们跳出困裘的樊笼,但过于依赖,完全模仿,就会使我们停滞不前。当今很多人对待事物缺少自己衡量的尺度,内心缺乏自己独立的判断,因此在行事为人的时候很多事情喜欢跟风,只要大部分人认为是好的东西,自己不经思考就也会认可。这种跟风现象在艺术方面也是如此,很多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在做创作时,不先想着自己原创,而是给自己找很多没有灵感的借口,去翻看别人的东西,修修改改借鉴到自己的作品上,再美其名曰这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年轻艺者是要谦逊真诚地瞻仰在艺术这条道路上的前辈们。但发自内心的瞻仰前辈伟人的作品是瞻仰他们高贵的灵魂,并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在对前人艺术作品模仿的时候,大多数人往往只是模仿抄取个外形,并不能真正领悟作品的本质含义,对此罗丹在这里劝告青年艺者在创作时要有耐性,不要向往可以凭空获得极好的灵感,所谓的灵感皆是艺者的德性,是艺者如诚实的工人一般经过不懈努力,专注思考,认真钻研的产物。罗丹在这里是将工人的德性与艺术的德性等同了,正如罗丹的所有作品,都是千锤百炼通过对自然事物的细心观察耐心的磨练出来的,从此观点看,艺者和工人是等同的,只要诚实踏实,用独特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发现自然中的美好,就会做出好的作品。

很多时候,青年艺术家们打破传统的新颖创作经常遭受艺术评论者和观众的抨击,对此,罗丹鼓励我们即使会与固有思想有冲突,也要毫不踌躇的表达自己对“真实”的感觉。也许因此会不被接受,但这种孤独是短暂的,因为你认为是绝对真实的东西,在大家眼中也必定是真实的,最终大家还是会选择归向你。这告诉我们在艺术的领域,我们的创作应该是不受任何规则约束的,我们只要能够使懂的欣赏的观众理解我们所要表达的意义,从而领略到其中的精神的愉悦即可。绘画、诗歌、音乐,都是相通的艺术,是让人们对着自然唱出的美丽乐章,是自己内心的情绪表达,它们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皆可使心灵感动。正如艺术包涵设计,设计也要具有艺术性。格罗塞把艺术分为“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两大类,静的艺术包括人体装饰、器具的装潢和造型艺术(独立意义的绘画与雕刻),动的艺术包括舞蹈(活动的雕刻)、诗歌和音乐。不管动或静的艺术都是观念先行,在创作前期,作者都需要现在脑海中构想一张蓝图,这个过程也就是设计的过程。另外,罗丹告诉我们“不要装腔作势故意去勾引群众。要单纯,要天真!”让我们不要惧怕权威,不要因为与观众以往所认知的有冲突而担忧,不要有太多的顾虑,只要表达出你内心真实的想法,即使人们最初也许会不赞同你的艺术观点和艺术手法,但是没关系,只要是绝对真实的东西,总会有懂的欣赏的人来识得好的艺术作品。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初期阶段通常都是孤独的,但是不要惧怕孤独,更不要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偏离自己内心本真的想法。纵观艺术发展史,不管是文艺复时期、印象派、野兽派又或是抽象派的巨匠们,真正的艺术家,都不是逢迎大众,而是引领社会时尚。

三、往深处去

罗丹在嘱词向我们传授了自己精湛的雕塑技法,对我也是有很大的启发,虽然我未曾学过雕塑,但我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相通的。他告诉我们在自己训练时,不要只关注事物的外轮廓,要往更深处的去理解事物的内在结构。就像我们初学者在接触素描基础时,如果只注意外部形态,不注意事物整体的结构和空间关系,那描绘出的画作就会很平面,缺乏立体感。

《吻》——罗丹

我本专业是视觉传达设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视觉传达已不仅是单纯的平面设计,而是慢慢从关注于做符号和物质,即造物层面向行动的设计、交互的设计、注重环境的设计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视传设计从事者不仅需要有准确的几何概括能力,还需要敏锐的立体感和空间想象力,而要具备这种立体空间感,就需要我们更“深”的看待事物,也就是透过表面,认识事物的真谛。就像在学习画人物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人体骨骼、肌肉,未经过专业学习者在绘画时只是画出自己看到的轮廓,而经过专业训练后即可以透过皮肤看到内在的骨骼结构、肌肉走向,这样画出的人物才更有体积感、有生命力。也就是罗丹讲的只要凹凸面表达准确,体积自然出来,轮廓不需要刻意勾勒也能完美的表达物体。因此不管是从事雕塑、绘画还是设计,都是我们内在决定了我们的作品。

在没有深入了解纯粹美学前,要先对艺术名作的精神与形式有一定的确切认识和探讨。《罗丹艺术论》嘱词部分值得我们慢慢品读,细细咀嚼。书中的教诲与启示,对我们日后的学习研究有着很大的帮助,不仅要将前辈巨匠的谆谆教诲铭记于心,更重要的是要运用于自己以后的艺术创作中,这将会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受益匪浅。

猜你喜欢
罗丹雕塑事物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四居室平面图》
写实雕塑
罗丹手稿
单独中的洞见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