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九刚商业题材小说的叙述策略和文化内涵

2020-06-19 08:02时晓磊
北方文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

时晓磊

摘要: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而举世闻名,但是大多数人都不清楚茶叶之路的存在,这是一条经由蒙古高原,联通了西伯利亚与古中国,使两国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互惠互利。作为一条驼道,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因此,它也逐渐地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为了一条被遗忘的国际商道,本文主要总结、论述了邓九刚商业题材小说的兴起和繁荣的时代背景、邓九刚商业题材小说的叙事策略、人物形象类型及其价值定位。

关键词:邓九刚;商业题材小说;叙述策略;文化内涵

中国大陆“商业题材小说”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盛以来,发展至今,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余年时间,但却取得了令人侧目的成绩,其中,出现了《大盛魁商号》《茶叶之路》这类优秀之作,在读者市场大受欢迎。当然大受欢迎的原因,也与影视传媒的有效结合密切相关,但同时又促使“商业题材小说”这种样式获得了艺术和物质上的巨大成功。

一、叙事结构与叙述手法

纵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诸如《大盛魁商号》等商号传奇式的多部“商业题材小说”,诚如吴士余在其专著《中国小说美学论稿》中所说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对小说思维的制约,中国小说美学有着一个明显的延伸态势。通过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或者说刻意摹仿,以张扬具有明显功利性的民族情感和理想人格,来实现人伦道德教化的教育功能和小说形象的审美功能,这便形成了中国传统小说思维深层的机制。作为小说思维的物化形态——小说叙事模式,便构成了独特的文学传统。对现实社会的模拟和真实反映;对以人与人关系为基本内涵的情节表现及其艺术表现力的追求”。(1)

邓九刚创作了一系列“商业题材小说”,其中包括长篇小说《茶叶之路》和《大盛魁商号》等。在当时以反思、新历史、新写实等为主潮的文学环境中逆流迎之,既获得了商业性质所定义的成功,也顺应了时代现实,体现了草原文学作家以其特定身份在主流文化中进行自我追寻与定位并且发声的时代要求。

邓九刚的商题小说,在手法的运用上,大体均为现实主义,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又别具特色。以大盛魁的发展过程为例,横跨两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足以成书多部,但是邓九刚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却唯独选择了大盛魁二百多年风雨飘摇史中最为动荡的十年,并且以这十年的风风雨雨、跌宕起伏为主要线索,写出了这一部紧凑精密还极具张力的作品。在大细节的描写上,邓九刚抛开了文坛叙事清晰且略显啰嗦的手法,采用隐喻或暗示等多种手法,既不多费笔墨去赘述事情的发展过程及细节,又使读者了然于心。这样的写作手法无疑是现代派写作手法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在现代派的作品中多是以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来作为联系思维片段的线索。邓九刚将这样的手法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新鲜感。

二、独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展现

《大盛魁商号》不仅仅写出了这一大商号的商海浮沉,更是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掀开了神秘的面纱,与此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一副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

在这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上,邓九刚首先描绘的就是归化城这一塞外城市一片繁荣的壮丽景象,归化城在书里是万里茶道上各类货物的集散地。对于这个塞上名城的种种地域风情做出了的传神描绘,使读者能够真真切切地领略到漠北商城独特的风俗人情,进而能够体会到它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底蕴。例如在对归化城的描写上就非常的细致,其中有七大召八小召以及七十二个免名召等;而且作者用了极大篇幅的笔墨描写了关帝庙、奶奶庙及其他多种镶金错玉的宗教建筑物,其中包括居住于扎达海河左岸的穆斯林们朝拜的清真大寺,或者以铜月为装饰的望月楼,还有在河滩上一字排开的繁华市场,也就是归化人口中的“桥”:牛桥、马桥、驼桥、草桥等。这些场景的出现并不是单纯的作为一个人文环境,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内在含义,这些场景多是与书中发生的故事或者人物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成为了表现作品主旨、承接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

这里尤为独具特点的是作者借古海的视角,写出了大盛魁商业帝国在边塞的气度与内在气势。如总号大门里大小账房此起彼伏的算盘声,总号大门里的回廊、套院停得下几百峰骆驼和几十辆马车,始终不停地飘荡着搬卸货物吆喝声的院子,高大的库房,青砖铺地、整洁清幽的内院,匀称的鸡卵石铺成的甬道,幽静肃穆的小楼,还有人物的相貌衣着、仪表神态,以及能速递密信的英国纯种布达卡狗,能长途跋涉送货的几千峰良种骆驼等,(1)都突出了行规严格的商业条例,其中更是蕴含了一种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进而展现了民族商业文化所具有的优秀传承,其实这都是一种更为深沉的文化景观。

三、多层次的文化内涵

邓九刚的作品不仅仅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浮沉商海两百多年的商业帝国大盛魁商号,更是为我们揭示了大盛魁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所隐含的多重文化内涵,具体可以分为商文化、农文化及草原文化。

商业文化的诞生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当时的商业部长胡平同志针对大商业及大文化而提出了这一概念。而且由于此概念在商业市场监管、员工针对性培训及提升经济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商业文化的工作体系和实质理论不断地在演变着,这也就促生了许多把同时发展文化和经济当做主要攻坚任务的企业。而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包括草原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温良恭俭,仁义礼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耀眼的闪光点,而邓九刚笔下的大盛魁商业帝国的统治者——那些晋商们一直在积极努力地汲取着这些养分。与此同时,他们也极其善于接受不同地域的文化,例如小学徒从小就要送去草原生活,熟知当地的语言和风俗,并且能够熟练地与顾客沟通交流,且学会了其豪爽的特质。这也就令晋商的精明中更多了一些憨厚与热情。

中国的商业文化一直处于弱势,受到传统主流权威文化的挤压,发展步履维艰。晋地虽然在商业文化的浸润之下,但传统农业文化受到了有力的冲击,发生了些微改變。然而,赚钱之后的晋商仍然生活在农业文化中,毫无西方商人再投资的远见。他们经商赚钱的目的不过是买房、置地、捐官以光宗耀祖。也就是说,“农民商人的目的特别单纯,他们最初是由农业文化出发,最终仍要向农业文化皈依。”(2)

农业文化一直被人们戏称为“小农意识”,其实是不算冤枉的。单单就这一个“小”字便能清晰明了地点破其局限性。小说《序幕》里曾这样记载:牛领房信心满满甚至于有些自负的带领着驼队进入了毛尔古沁峡谷,他对于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是自负般的相信的,并且坚信自己能够另辟蹊径,奈何意外发生,仅仅只是因为一颗小石子的滚动而带来了蝴蝶效应,山体滑坡无情地吞没了整个驼队,无一幸免。农业文化中“人定胜天”的理念在这里被推翻了,这不仅仅代表了人力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能为力,同时也隐含的表现了人类容易刚愎自用、乐极生悲的悲剧性。

总之,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在文学不可避免地走上商业化道路的特定年代里,维护和提升商业题材小说的历史地位是我们面临的艰巨而长远的任务,这需要广大群众乃至整个社会的协助,我们也希望邓九刚的商业题材小说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登上更多的影视剧作中,营造二者共赢的局面。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
浅议蛙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