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高考胜出全攻略

2020-06-19 08:49张澍
食品与健康 2020年6期
关键词:精力意志表格

张澍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每年都会陪伴多位高中生提升学习能力,其中绝大部分是高三学生。面对即将到来的七月高考,本文将向大家分享一些高效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助力同学们金榜题名。

设置合理的高考目标

传统的学习目标一般包括两大部分,即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针对目标管理,同学们通常会把模拟考试得分与预估分进行综合考虑,得出一个相对符合自身能力的目標分数,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各科成绩,梳理知识点,查漏补缺,从而提高分数。但大部分同学对于将来的就业方向,未来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状态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系统思考。高考目标除分数外,还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你做好以大学专业作为未来职业的准备了吗?职业对人生有很大的影响,选择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你能接受职业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吗?高考是一段学习经历的结束,也是成年人生活的开端。同学们如果明确了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希望拥有什么样的生活,那备考的动力会更大,努力会更有成效。

时间表并非越“满”越“好”

高考备战需要高效利用时间,不少同学会基于自己对各科目的掌握情况分配复习时间,分解学习任务放入“时间格”中。这样做确实有效。然而,在我多年的陪考过程中发现,传统的学习效率管理方法有一定的不足和局限。很多同学的时间规划看似“很完美”,很高效,却忽略了一个问题: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高考复习一般是从高二下半学期开始的。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始终保持高强度的学习状态,无异于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临近高考,很多同学会陷入疲于完成时间计划的旋涡,而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我们的人体犹如一部精密的机器,其动力来源于人的精力。也就是说,精力是燃料,燃料的多少和它的效能决定着你输出动力的大小和续航能力。精力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健康持久的体能、积极稳定的情感、敏捷专注的思维以及坚定清晰的意志,可以帮助同学们考出满意的成绩。

科学饮食、合理运动保障良好体能

精力管理当中的体能管理包括合理饮食和科学健身。没有好的身体,考不出好的成绩。特别是在高考这个耗时长、竞争激烈的没有硝烟的战场,良好的体能更是我们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和前提。

★应对策略:

1.将传统的一日三餐改为少食多餐。每天上午10:00、下午4:00和晚上9:00,同学们可以吃些坚果、酸奶、水果等作为加餐。

2.将正餐当中的精细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白米、白面替换成能够提供稳定糖源的粗杂粮、豆类食物。

3.每天做半小时有氧运动,每周至少做2次无氧运动。

释放压力保障情绪稳定

备考过程中,有些同学因压力过大,并受到父母、同学等不良情绪的干扰,大脑可能会变得十分疲惫,导致用于学习的大脑皮层的活跃度受到抑制。要想学习效率高,就必须保障情绪的稳定。

★应对策略:

1.尝试深呼吸等放松方法,比如478呼吸法、库式挂钩法、心理放松冥想等。

2.同学们在高考备考过程,可以为自己保留一些兴趣爱好,将兴趣和爱好作为大脑高强度工作的缓冲区和休息带。

3.定期和好朋友进行交流释放压力。如果发现焦虑、烦躁等情绪影响到了生活和学习,要及时寻求学校心理老师或者正规机构心理老师的帮助。

张弛有度保障思维专注力

我见过不少同学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学习的专注力,希望自己能长时间保持专注。事实上,专注力具有周期性特点:它如同钟摆,有摆动到最高峰的时候,也有下落到底部的时刻。然而,“下落”并非一无是处,是为了下一次摆动得更高在储蓄动能。

★应对策略:

尝试番茄工作法,将每天的学习时间制成表格,每个表格为45分钟,两个45分钟之间为10分钟的休息时间,在表格中填入一天的学习和生活计划。休息内容可以尽量安排得积极有趣一些,比如唱歌、运动健身、吃加餐等。在45分钟的学习时间里,要全神贯注完成一项学习内容。如果在校上课,中间的休息可以改为站姿深呼吸、站姿喝水、伸展四肢等。

走近自己保障坚定意志

精力管理的最后一个象限是意志。世界上最难弄明白的不是数理化,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很多同学来咨询室跟我倾诉:“老师,我特别迷茫,不知道现在努力的意义是什么,这些付出究竟值得不值得。”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我们很难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应对策略:

进行专业的心理测评,分析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从事哪些职业可以实现理想,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更适合自己。在了解自己,调整情绪之后,配合其他三个象限的调整,你会发现努力从来都不是勉强而来,是发自内心的那份自我实现。

猜你喜欢
精力意志表格
睡着了还能到处走动
组成语
Excerpt from Three Days to See
别把精力拿去掩盖缺点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履历表格这样填
表格图的妙用
借助“表格”解答稍复杂分数问题
观点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