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城乡一体的幸福美丽新村

2020-06-19 08:16李良蒋罡罗雪兵田铁钢陈德全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李良 蒋罡 罗雪兵 田铁钢 陈德全

摘   要:当前,乐山市五通桥区面临集镇缺乏规划、村落基础条件较差、农业产业不强、农村环境不优等问题,这些严重制约了全面小康的进程。因此,我们要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打造乡村振兴的骨架脉络;打造新型产业体系,提供乡村振兴的持续动力;优化要素配置,夯实乡村振兴的支撑保障;美化生态环境,明确乡村振兴的绿色之路;创新基层治理,打牢乡村振兴的基层基础;培育乡村人才,引来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优化要素配置;乡村振兴;创新基层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0.01.001

文章编号:1009-6922(2020)01-05-04

乐山市五通桥区辖12个镇(乡),150个行政村,共有农村人口约18.39万人,是乐山市传统工业区和全市“一城两新区”“一总部三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五通桥区面临集镇缺乏规划、村落基础条件较差、农业产业不强、农村环境不优等问题,这些严重制约了全面小康的进程。我们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立足实际,努力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加快实现五通桥区全面小康。

一、乡村振兴的五通桥之困

(一)集镇现状

集镇是城市辐射农村的承接点。五通桥区12个乡镇中,除竹根镇外,其余乡镇人口最多还不到4万人,其中1.5万人以下的乡镇有4个;集镇最大的占地1000亩,最小的占地仅50亩;离中心城区5公里以内的集镇2个,5至10公里的集镇4个,10至20公里的集镇6个。集镇道路、环保等基础设施薄弱,有的只有一条街,街面既是人车通道,又是交易市场。虽然五通桥区距离乐山中心城区仅有20公里,但是中心城区对集镇、集镇对农村的辐射力和带动力相对较弱。

(二)农村现状

五通桥区地貌以丘陵为主,丘陵面积312.8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66%;平坝占21.8%;低山占12.2%。村民居住相对分散,通村、通组路硬化率虽分别达到100%、95%,但道路较窄,不超过3.5米宽的组道占比达75%;且断头路较多,村与村、组与组之间的联网路尚未完全形成。居住分散导致公路、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养护成本较高。另外,农民住房散建导致住房功能、外观与幸福美丽新村的差距较大;特色村落缺乏文化、民俗支撑,道路、停车场、公厕、特色农产品交易场所等设施不全,体验能力较差,缺乏市场吸引力。

(三)农业现状

2017年,五通桥区农业总产值为22.46亿元,农业产值在三产中占比为8.1%,农业种植面积23万余亩,打造了生姜、茶叶、花木、柑橘等9个特色品牌产业。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9.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五通桥区处于乐山市茶叶、柑橘产业带上,但是农业规模较小。相较于其它区县而言,五通桥区在农业集中大规模种植面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如井研县最具代表性的杂交柑橘基地,种植面积就达10万亩。目前,五通桥区农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全区仅有38家农业重点企业,且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工业反哺农业作用尚未凸显。

(四)农民现状

五通桥区农业人口18.39万人,占总人口的59.6%。其中18~60岁的农业人口11.5万人。农业人口中,纯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人口8.8万人;常年在外务工的农业人口约2.8万人,在区内务工人口4.3万人。2017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为13620元,其中家庭经营净收入为3683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7.04%;务工工资性收入为7266元,占当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的53.35%。农民在中心城区购房的不足2000户,在本乡镇集镇自建房的不足1万户。

二、乡村振兴的五通桥之要

乡村振兴,核心在乡村。要坚持规划统筹、政府引导、群众主體、特色鲜明的原则,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四好村”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农村美好生活水平。

(一)加强规划统筹

按照全域规划、多规统筹的理念,确保乡村规划与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空间布局和设施区域统筹协调。一是统一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将乡村振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土地利用、县域乡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风景名胜区、交通建设等规划有效衔接。二是强化新村建设合理布局。统筹考虑交通、产业、人口等因素,以集镇周边、中心村、旅游环线为重点,采取“征求群众意见—专业机构规划—设计方案比选—专家集中评审—区规委会审定”的方式,对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进行整体规划。三是强化分类建设指导。严格审批管理和分步分类实施,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思路,逐步带动其他乡镇群众采取类似方式联户建设。

(二)强化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着力在政策配套、基础配套、服务配套和资源配套上下功夫,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的参建积极性。一是政策配套。制定出台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补助政策,对按照政府提供的图纸、风貌进行修建和改造的,以及在规划的景区种植观赏花木的农民群众,每户给予一定的建设补助。二是基础配套。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配套建设道路、管网、环卫等基础设施,实现路、电、水、广播电视和宽带“五通”,增强新村建设的吸引力。三是服务配套。积极满足群众就近享受“市民待遇”的需求,在聚居点配套基层组织阵地、金融邮政通讯网点、教育文化医疗单位、便民购物中心、农业科技服务设施等。四是资源配套。在建设用地上,以村民自治的形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新居选址范围内的土地承包户进行土地流转,参照当期土地征收标准进行货币化补偿后转为集体建设用地,由参与新居建设的建房户以原有房屋宅基地置换取得新居建房用地。通过“货币化补偿流转+宅基地置换”的方式,既解决新居建设用地问题,又实现集体耕地总量的增加,节约土地。

(三)坚持群众主体

重视和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由群众推选产生新村建设委员会、产业发展协会,协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实现乡村振兴由群众“自己说了算”。一是组织发动群众来做。在建设决议形成上,经村民大会讨论,形成开展新居建设和允许跨村跨组人员参与新居建设的决议;在建设规划上,参建户参与新居规划、建设方案制定等事项;在监督管理上,成立业主委员会和质量监督小组,负责建设管理和质量监督工作。二是风貌户型群众来选。由住建部门免费提供具有川南民居特色的不同风貌和不同户型的设计图、施工图给新居建设群众进行自主选择,实现风貌的整体性和户型的多样性。三是建设过程群众来管。由群众推选监督小组,全程负责工程资金使用、质量监管和竣工验收。工程竣工验收后,参建房屋分配、水电费收取、卫生日常保洁、基础设施维护、矛盾纠纷调处等小区管理,均以村民自治的方式,由业主委员会组织实施。在民主决策机制上,制定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和业主委员会章程,明确职责、权利、义务;在入住管理上,新居建成入住后实行自治管理。

(四)注重特色鲜明

一是鲜明建设风格。在五通桥区范围内推行城郊结合型、乡村旅游型、搬迁安置型新居(综合体)建设。对于城郊布局型,主要是考虑今后与城镇(集镇)风貌协调进行打造;对于乡村旅游型,主要是着眼发展乡村旅游进行打造;对于搬迁安置型,主要是结合重大项目、征地拆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进行打造,并在条件成熟的村建设田园综合体。二是突出产业独特。围绕“宜居宜业、协调持续”思路,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种植业,确保每村都有一个主导产业。因地制宜,鼓励和支持发展家庭旅馆、农家乐。三是丰富精神生活。充分发挥聚居点文化阵地作用,开放“农家书屋”并每月组织公益电影放映。积极引导群众组建腰鼓队、广场舞队等,积极开展健身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三、乡村振兴的五通桥之路

乡村振兴是一项世纪工程,并非三五年就能一蹴而就,发展的要义在于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五通桥区实际,我们要以科学规划为统揽、以优化城镇体系为抓手、以产业提升为支撑、以公共配套为助推、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全域推进乡村振兴。

(一)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打造乡村振兴的骨架脉络

农村人口逐渐城市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集镇作为城乡之间的重要一环,为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分流中心城区人口、繁荣乡村市场起了重要作用。五通桥区应立足区情,按照区域同城、基础同网、产业同进的原则,逐步实施以两区建新城、乡镇建新街、农村建新居、特色村落建设田园综合体和推进旧集镇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五通桥新型城镇化体系。一是稳步建新区,做大城镇副中心。把靠近骨干交通枢纽、产业发展潜力大、对周边辐射力较强的建制镇作为副中心城镇进行重点培育,按照超前规划、基础先行、分步开发的思路使之成为中心城区的卫星城镇和城镇化的新兴增长极。二是积极建新街,做活城镇支点。对距离中心城区较偏远的建制镇,以培育特色产业、推动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民工就地务工为发展方向,打造特色新街。

(二)打造新型产业体系,提供乡村振兴的持续动力

坚持规范化与特色化并重,发展“小而精”“小而全”“小而优”的精品农业,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之路。一是集中打造特色现代农业。依托乐山市产业带布局,着力打造“三带六廊多点”农村产业,突出抓好茶叶、有机柑橘、西坝生姜三大农业特色产业连片发展。建好网销平台,加快推动“桥牌”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充分发挥好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作用,加强农村电商包装、上线、推广等运营指导,组织农业企业进驻“天猫”“天虎云商”“1688”批发网站等电子商务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二是发展特色旅游。结合五通桥区地处乐山城市圈的优势,以特色品牌创建为抓手,着力推广“西坝豆腐”“牛华麻辣烫”等特色美食;以辉山李、新云荷、石麟桃等四季水果、花卉景观为支点,将桫椤峡谷、花木科技园等特色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形成精品旅游路线。同时按时节策划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参与型的旅游活动和徒步健身、乡村体育休闲赛事。三是培育产业文化。挖掘禅修文化、竹根根雕艺术文化、红色文化、龙舟文化以及牛华西坝美食文化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不断挖掘区位文化历史底蕴,打造乡村旅游品牌,进一步形成品牌效应和带动效应。

(三)优化要素配置,夯实乡村振兴的支撑保障

科学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以财政预算整合为引领,将不同渠道、不同层面的支农资金整合后统筹使用,落实各项强农惠农资金,逐年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和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政策支持力度。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建立健全区域金融机构支农贷款补贴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三农”信贷投放。创新开发农业金融产品,不断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实施“西坝生姜”保险等特色农业保险。继续抓好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加快扶贫小额信贷投放进度。积极引导小额担保贷款和扶贫贴息贷款向贫困村、户倾斜。加强银企合作,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大力推进“百企帮百村”,鼓励企业资本进入农村,确保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家合作社,每个贫困村有1家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鼓励成立茶叶、水果、禽畜等产业联合社。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通过土地经营型、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资产营运型以及基础设施运作型等多種形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集体经济组织从事产业化经营。确保到2020年,每个村都有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元/人。大力发展生产服务型组织,组建农业服务公司,推进土地托管,实现代耕代种,实现土地等资源要素集约高效利用。

(四)美化生态环境,坚持乡村振兴的绿色之路

以构建全覆盖路网为重点,持续开展交通建设大会战,推进旅游干线公路连接线、旅游路建设,改善重点景点景区的交通条件。打造生态人居环境,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快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四好村”创建工作,确保到2020年五通桥区建成120个“四好村”。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到2020年改造公厕16座。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生态化养殖,切实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打造留得住村里人、引得来城里人的生态宜居乡村。

(五)创新基层治理,打牢乡村振兴的基层基础

深入实施“堡垒提升工程”“领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和班子,提升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创新“1+3”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村民自治组织重点解决社会事务有人管的问题;集体经济组织重点解决集体有收入、群众有效益的问题;新型经营主体重点解决产业发展有人帮的问题。深入实施“贫困家庭奋进计划”,全面加强城乡低保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等低收入家庭“负所得税”推广应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农民夜校、乡村讲堂作用,加强农业技术、法制和道德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红黑双榜、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户等评选工作,深入实施移风易俗行动,引导广大村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六)培育乡村人才,引来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在人才建设方面,通过农民夜校、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等,加强市场拓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农村康养等新兴产业与新型业态的教育培训。实施干部队伍“精准培养”行动、干部人才“蓄水池”工程,到2020年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2名以上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展百企百村帮扶专项行动,加强创业就业服务,组织和引导企业、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投身乡村发展,吸纳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

责任编辑:秦利民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