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类仿生造型在传统陶瓷中的应运

2020-06-20 01:57陈腾军
陶瓷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禽类手法陶瓷

陈腾军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001)

陶瓷艺术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各自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陶瓷博物馆中琳琅满目的仿生陶瓷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和美感。仿生作为陶瓷表现手法,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大量的禽类仿生陶瓷生产,部分作品留存至今。

1 仿生陶瓷的概述

1.1 仿生造型

仿生造型早在史前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造型依附于众多陶器之上,对丰富多样的自然生物通过模拟与再创造,以仿生对象整体或局部形态为参照物进行仿生创作,通过写实、夸张、变形等造型方法有了丰富多样的仿生作品。随着人类文明和技术的进步,无论是在陶瓷、雕塑、青铜器、还是建筑等中国传统的造型中都与观物造象的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2 陶瓷仿生造型的概述与发展

仿生陶瓷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新石器时代,据史料记载“河南密县莪沟北岗出土的陶塑人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陶猪与陶羊、北京平谷上宅出土的陶猪头等都属于新石器时代。”①陶瓷仿生造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如秦汉时期的陶俑;魏晋时期的鸡首壶;唐朝三彩俑;宋元时期的青瓷莲花碗、孩儿枕;明清时期的南瓜壶、马蹄杯等都是当时陶瓷仿生造型的典范。陶瓷仿生造型在传统陶瓷艺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至今日对现代陶瓷造型的发展依旧产生着深远影响。

2 传统陶瓷中禽类仿生的造型特点与审美影响

2.1 造型特点

仿生造型是以自然生物为原型,选择其整体或部分形态转变为造型元素,并与巧妙的手工艺相结合,从而产生舒适、独特的造型形态。这在仿生禽类的造型作品中有大量的体现,其类别主要可分为整体仿生、局部仿生、具象仿生和抽象仿生,部分作品则结合了多种仿生手法。

2.1.1 整体仿生

图1 清代铜胎掐丝珐琅公鸡

图2 西晋越窑提梁人物鸡首壶

图3 北宋黄釉鹦鹉形壶

整体仿生是对禽类形态客观再现的造型手法,将仿生对象的形态、色彩、结构等各种要素分析提炼,依据造型的目的和功用完整的进行仿生。通常会以禽类整个身体作为陶瓷器具造型,或以小型雕塑的形式装饰在器物之上。图一清代铜胎掐丝珐琅公鸡,双目炯炯有神目视前方,公鸡昂首挺立,造型精当;其喙、冠、腿和爪子都用镀金表现,刻划细致入微;身体被红、绿、蓝、黄、白、黑等多种珐琅色染成彩色,仿佛身披五彩霞衣,栩栩如生。并配有做工精细的珐琅底座,富丽堂皇,充满浓郁的宫廷贵族气息,可称为铜胎掐丝珐琅中的珍品。

2.1.2 局部仿生

图4 宋代瓷质鸡哨

局部仿生则选择禽类身体的局部为参照物,多以装饰器具造型的形式表现,头部、脚爪则是经常被仿生的对象,常在器盖或器身出现。魏晋时期的鸡首壶则是禽类局部仿生的典范,具史料和实物可以看出鸡首壶的造型并不是唯一性的,鸡首造型各异,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装饰或实用。图二为西晋越窑提梁人物鸡首壶,将鸡的头部与尾部放置于壶身的中部;鸡颈粗壮、冠高、喙尖、羽毛丰满;鸡首造型精美、形象逼真、似在啼鸣。鸡首壶在西晋得到初步发展,大多鸡首为实心无实用功能,造型较为细小,只是象征性的装饰于壶身之上。而越窑提梁人物鸡首壶的鸡首为空心连通壶内具有实用功能,鸡颈较为粗高,器身有堆塑人物且雕刻多种动物装饰,成为西晋时期鸡首壶中的典范。

2.1.3 具象仿生

具象仿生是以禽类整体形态为参照物,将仿生对象的具体形态采用写实的手法进行仿造,造型辨识度较高。现藏于定州博物馆的北宋黄釉鹦鹉形壶(图三),属于低温彩铅陶器。壶身为体态肥硕的鹦鹉形,站立于底座之上,嘴部为出水口,背上有一圆口长颈用于注水,刻划线纹装饰图案表现羽毛,在圆口长颈和鹦鹉的背部之间连接了一个耳状把手,功能和美感兼具。整体造型形象生动、别具一格。

图5 陶鹰鼎

2.1.4 抽象仿生

抽象仿生造型是将禽类的基本形态通过实用功能的抽象与主观意识的抽象结合,以神为主其形次之,用夸张和巧妙的工艺手法,创造出主观与客观的共性之美。宋代瓷质鸡哨(图四),釉色一青一酱,相视站立,鸡哨完整成对,高和宽约为5厘米,厚度约为2厘米。只通过简单的捏造,用简约的刻线表示羽毛,没有对鸡的造型进行较为细致的刻划,但其形象生动有趣、古朴可爱。从鸡的顶部可看出是空心结构,头部有一小孔与右下角的圆孔相连,吹气时空气就会流入,与现在的哨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工艺简单,但其品相完整、造型巧妙,也反映了当时市民生活的愉悦性。

2.1.5 多种仿生手法结合

多种仿生手法结合是对一个拟仿对象采用两种及以上仿生手法造型,根据造型目的、生物特点和造物者个人思想创造出造型独特、别具一格的作品。多种仿生手法结合在禽类陶瓷仿生造型中也有大量作品留存,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陶鹰鼎(图五),出土于陕西华县太平庄。喙尖、双目炯炯有神,头部采用具象仿生手法刻划生动、细致入微;双腿粗壮有力,与其现实中纤细的双腿形成鲜明的对比,尾巴用扁块状陶片表示,双腿和尾巴成为了陶鼎的三足,这里则采用了抽象仿生手法;整个器型由鹰的身体为原型进行整体仿生,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器型与鹰的美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以及头部的写实、身体和腿部的夸张、尾巴的抽象等造型手法,塑造了一个集功能、审美于一体的实用工艺雕塑的典范。

2.2 审美影响

2.2.1 吉祥寓意的象征

“德禽”是古人对鸡单独的尊称,将它比作勇仁兼备的化身和值得信赖的动物。它是毒虫的天敌,拥有消灭毒虫的天性,并且鸡与“吉”有相似的读音,所以古人把鸡看做吉祥物。因此以鸡为题材的造型在历史上随处可见,以寓意国泰民安,驱邪除毒,阖家安康。其他禽类同样也有许多吉祥的寓意和象征,如鹤有松鹤延年象征长寿之意;喜鹊是吉祥喜庆的象征;蝙蝠有福到和福气的寓意;鹌鹑象征安居乐业、平安喜乐;鸳鸯象征夫妻恩爱、永不分离。这反映了当时仿生陶瓷造型的表现,也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2.2.2 就近取象的原则

造物者常以身边禽类形态为原型,直接或间接转化为造型元素。“道法自然”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自然原始形式到人文艺术形式的演变,将禽类原始形态以象征主义、美学和情感等方面肯定了仿生造型的价值与意义。仿生造型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进入陶瓷领域,这是一种植根于自然,唤起人性的情感和共鸣,满足人本质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慰藉的伟大创举。

3 禽类陶瓷仿生造型对现代仿生造型的启示

通过大量禽类陶瓷仿生作品可以看出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生命形态,为我们的仿生造型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生物形态的生命力、韵律和节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模仿自然生命形式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需要重新审视仿生造型设计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仿生造型包含文化元素和美学特征,不同题材的仿生造型反映了不同的审美思想和美学精神,我们研究传统陶瓷中禽类仿生造型,结合现代人类审美需求和生物材料是陶瓷作品与仿生造型设计之间新时代的碰撞。自然生物中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各种生命形态如何最大特点的运用到仿生造型设计中并具有时代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和真诚的思考。

注释

①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

猜你喜欢
禽类手法陶瓷
冬季禽类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措施
影响禽类养殖的不利因素及措施
禽类呼吸道疾病防治措施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解除美国禽类产品进口限制
七步洗手法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