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山水泼彩工艺技法浅析

2020-06-20 01:57邵徽刚
陶瓷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坯体山体青花

邵徽刚

(景德镇诚德轩瓷业有限公司,景德镇,333000 )

每年,笔者都要去黄山写生,江南山水灵动秀美,随着天气的变化,时而晴空万里,一览众山小,时而云蒸霞蔚,变化万千,犹如龙隐,见首不见尾,如何突破传统山水绘画形式,在陶瓷绘画创作和技法中探寻出一种更加符合现代审美的优雅、飘逸、灵动的绘画风格,这个命题一直在笔者脑海里思索。

某天,笔者无意中欣赏到一幅张大千的《丹山春晓》墨泼山水作品,让笔者深受启发,想到了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泼墨山水技法,在陶瓷上运用新工艺、新技法,突破前人青花双勾分水的表现方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现代青花绘画表现形式,岂不美哉?怎么解决呢?这成了棘手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青花绘制是在干燥的泥坯上绘画的,泥坯的吸水性比宣纸要强的多,怎么让干燥的泥坯遇水不化,还能流畅的绘制,这种想法在传统工艺和历代瓷画中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因此,笔通过长时间的试验和反复的研究,开创性的研发了“水韵青花”泼彩这一全新的绘画形式,在继承历代传统青花勾勒,刷染,点染和分水的基础上,增加了泼、擦、流、拓、扒等独特技法,并借鉴中国画泼墨技法,将有型的山体通过墨色的有意泼洒,表象出明暗变化和对比,看似用笔墨泼洒,其实这也仅仅是完成了一小步,他还需要大处着眼,细处着手,精心收拾,需要画在心中,虚中有实,虚实结合,才能创造出一幅满意的山水作品,从而形成一种清新朦胧、晕染天成的山水绘画效果。此后再对画面进行适当、添景造物,最后落款喷釉一次性烧成。

该技法对绘画颜料料和水的掌握有很高的要求,在创作中要不急不徐,胸有成竹,反复静心绘制,最终才能形成一幅满意的作品。技法中山石采用泼彩,中国画添景造物,如按传统陶瓷绘画进行分类,应该属于“写意青花分水”技法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下面我们来解析一下青花山水泼彩技法的步骤:

1.色料加工。选择自己满意的青花发色颜料,倒入茶叶水置于碾料罐中顺反充分研磨,使水与色料充分融合达到稠糊状,目测或手指揉擦无颗粒感,研磨棒粘料后料水下滴不黏连,达到水乳交融的效果。此外通过加入茶叶水的多寡,分出三至五色。

2.选择用笔。尽量选择大中号斗笔或羊毫,通过笔中含料水量的变化,创作出湿、干、焦、皴擦的笔法,以满足不同的绘画效果。

3.选择瓷坯。瓷坯选择经过600-800℃素烧过的瓷板坯体,该素烧坯不含水分且质地相对坚硬,适合浸泡在清水中不会融化。

4.浸泡瓷坯。池中盛入一定量的清水,将坯体浸泡在水中,待坯体吸足水分后,将水排放至与瓷板齐平的位置,这时要保证瓷坯上有一层薄水既便于青花色料的泼洒与交融,又能与坯体良好的附着。

5.坯上作画。构思好画面布局,用大号斗笔蘸料绘制大体山形,控制笔墨浓淡和用笔急徐,让青花料色与水产生碰撞、交流。向一定角度倾斜瓷板使料色与水产生流动,通过流动的快慢和倾斜取势,使画面产生各种机理线条和块面,最终水流带着青花料的走势形成了画面山体的机理和皴法,浓淡色的流动产生山体的明暗层次,水渍边缘带有的较浅色料形成云雾或远山效果。

6.适当收拾。当画面效果大致出来后,将池水放空,放水的过程也是水料流动的过程,这时通过放水的快慢以及放水的方向配以素烧坯的吸水特性,可以产生更加丰富的机理层次效果,最后取出,在阴干的过程中用湿布擦出远山山体轮廓、近景水岸及留白。

7.添景造物。泼彩仅是山体大面积的表现形式,一副青花山水作品需要山体有实有虚,虚实相生,这时需要体现作者的绘画功底,对泼彩形成的不足和立意构思进行适当补充并添加亭台楼阁、飞瀑流泉、汀渚溪桥,树木花草、茅屋篱墙、飞鸟暮牛、行人舟船等具象表现形式,使画面生动并富有情趣。

图1 《行到水深处坐看云起时》

以上介绍的仅仅是青花山水泼彩作品的基础步骤,其形成的机理手法多种多样,也可以借鉴多种美术表现形式,如刻画、刮扒、拓印、渲染、擦拭、加入干扰介质等等方式,在泼彩创作的过程中不是一蹴而就,有时需要推倒重来,有时又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需要创作者多试多练、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悟出其中道理。创作方式上可以集中表现,也可以组合表现,其最大特点是因水和料色流动的随机性使每幅作品都具有唯一性,其体现的绘画效果是山色朦胧水润、清新典雅,一气呵成,配以青花的蓝色调和留白效果,更显宁静致远、韵味悠长。

以下是对两幅(组)釉下青花泼彩作品的赏析:

图1:青花山水泼彩作品《行到水深处坐看云起时》这件瓷板作品描绘的是雨后新山在雨雾中若隐若现,运用泼彩的正流、反流、侧流等技法反复取势,反映出山势的沟壑、云雾和线条变化,以及山石之间的明暗过度、阴阳关系,作品既没有生硬的笔触,也没有刻意的堆砌。此外,通过水与青花颜料在瓷板上滞留、凝集、交汇等技法创作出的云雾自然、飘逸,通过擦拭、刮扒留出灰白,显示云雾的蒸腾效果。最后需要手绘添加景物,比如画面远处的树木,近景的河水、舟船、人物等等,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人物的身体使用了高温釉里红,就这一点红色在整个青花蓝色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在观赏完整个青花作品的山势变化雨雾缭绕之后,这么一个动感十足的划船人物,使得整个画面生动活泼。

图2 《归隐谧行》

图2:青花山水泼彩作品《归隐谧行》该套作品创新运用青花泼彩的效果,给传统青花赋予了新的表现形式,运用泼彩技法表现出了挺拔、朦胧、变化的效果,现代感强且韵味悠远,这四幅作品表现的主题各不相同,技法也富于变化。

作品《归》运用造型美体现山石的奇俊,在山形的框架内运用泼彩技法小面积组成明暗关系,手法细腻、远近得当,浓淡相宜且富有整体感。技法上局部运用了拓印效果,即在平整的玻璃上绘制镜像山形,再将干燥的坯体反扣在玻璃上,运用坯体的吸水性,将玻璃上的色料吸附到坯体表面,在此过程中,因玻璃上料色的干湿不同和坯体表面的不平整性可以产生局部的外轮廓和不完整的留白,以达到画面右部山体的明暗层次关系,随后再进行其他泼彩技法的操作和添景。

作品《隐》采用横式构图,与前者的上下构图产生呼应,表现的是山石卧式块面结构,通过水料自然流动、沉积产生的层次变化,把山石的立体感表现的丰富多彩。技法上局部采取渲染的效果,反复运用,让近景的山体产生立体变化,体现了层次感和纵深感。作品在补景方面需要根据山形的起势和变化重新创作,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创作经验。

作品《谧》通过泼彩产生流变的效果形成近山的皴法,适当的留白和浓淡色彩变化,局部墨点形成的石块体现出了山体的构造和层次。技法方面局部采用了刻画的形式,将近景的山体就势补充刻画出沟壑和线条,既体现了山形的立体感有不失泼彩流动的效果。远景的山体运用了二次泼彩手法,即首次绘制前景,待墨色阴干后在进行第二次淡彩泼墨,使之呈现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远山效果。

作品《行》的画面布局采用左右对称的形式,大小形状各异产生了主次关系,山体细节适当添加介质(油或肥皂水)进行干扰,使水料在流动中产生停顿、快慢、干湿、渗裂等的细微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机理效果和结构变化,将大面积的山形适当破解,有的像树木,有的像明暗线条,细看结构复杂,变化多端。 以上作品综合介绍了青花山水泼彩的使用技法,他以水和青花为主要创作元素,用水去驾驭青花,让水和青花产生碰撞、交流、裂变、融合,青花颜料随着水的流动,在山形造势上形成层次与明暗关系以及一系列的机理效果,或融合交织或意境烘托或淡雅玲珑或韵味独特,然后再添景造物、适当收拾,最后形成一幅满意青花泼彩的作品。

创新的手法多种多样,我们在继承前人先辈优秀遗产的同时,应开拓思维,求新求变,才不会被时代抛弃,能为传统陶瓷绘画技艺带来一些思考和改变,也是我辈陶瓷人应尽的责任。

猜你喜欢
坯体山体青花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凝胶注模成型制备TiB2-C复合多孔坯体的研究
青花
一种陶瓷板的制造方法及陶瓷板
浅析超厚仿古砖在辊道窑干燥过程控制的注意事项
对山体滑坡的成因分析与治理
陶瓷坯体预干燥方法
山体别墅设计分析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