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以水墨泼彩技法创作釉上山水瓷画的体会
——从泼墨技法的产生说起

2020-06-20 01:57何秀
陶瓷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泼墨张大千颜料

何秀

(景德镇市青少年宫陶艺中心,景德镇市,333000)

泼墨,是中国水墨技法之一。新华词典解:“即多用水墨,笔势奔放,墨如泼出。” 明·李日华在《竹嬾画媵》中解:“泼墨者用墨微妙,不见笔迹,如泼出耳。”清·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解:“墨曰泼墨,山色曰泼翠,草色曰泼绿,泼之为用,最足发画中气韵。” 泼墨技法始于唐人郑虔、项容、王洽一门。

郑虔是唐代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宋·宣和画谱·卷五·人物叙论》里,郑虔名列“自吴、晋以来,号为名手者,才得三十三人”之中。郑虔与泼墨技法的关联,无书明载,但可以从清·吴其贞在《书画记》卷四中评价郑虔的《渊明图》的一段话中推出,话曰:“画法精好,与梁楷所画无异,概楷祖此而然耶。”话中意思是说,梁楷之法承于郑虔,我们都知道,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可是泼墨人物画的标志。

项容是郑虔的门人,唐代画家。荆浩(五代后梁著名画家、北方山水画派之祖)在《笔法记》中对项容的画风有评论:“项容山人,树石顽涩,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荆浩非常推崇项容,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长。”

王洽与项容是师生关系。项容的“有墨无笔”之风,到他的学生王洽笔下变成了大泼墨法。《唐朝名画录》(唐·朱景玄撰)有载:“王墨(王洽)者,不知何许人,亦不知其名,善泼墨画山水,时人故谓之王墨。多游江湖间,常画山水松石杂树,性多疎野好酒。凡欲画图障,先饮醺酣之后,即以墨泼,或笑或吟,脚蹙手抹,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视不见其墨污之迹,皆谓奇异也。”《画鉴》(元·汤垕撰)也有载:“王洽泼墨成山水,烟云惨淡,脱云笔墨町畦。余少年见一幅,甚有意度。”明代画家董其昌对王洽的泼墨山水更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曰:“云山不始于米元章,盖自唐时王洽泼墨,便已有其意。”董其昌认为王洽的泼墨山水画才有云山真意。

王洽之后,泼墨技法独开一枝,人物、山水、花鸟画家多采用之,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泼彩,是“以泼墨技法为基础,借用工笔花鸟画的‘撞水’、‘撞色’二法,并从西画中吸取营养而创造出来的新技法”。

泼彩的始作俑者是张大千。张大千“在古人泼墨基础上增加了溶绘色彩的豪放画法”,让水墨与色彩在画面中互破互融,通过不同颜色的块面穿插来经营画面,形成了独特的水墨泼彩大写意山水画风格,创水墨泼彩之门。

张大千作水墨泼彩山水画,采用先泼墨为底,然后再泼彩的做法,他认为“色之有底,方显得凝重,且有旧气。是为古人之法。”

张大千的水墨泼彩山水画非常注重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要素,他常常利用这些传统要素为画点睛,或点人物、或点钓艇渔舟、或点树木、或点房舍草屋,虽只寥寥数笔,却点醒了画面中的那些泼染成片的墨与色,呈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神韵。

我一直在研究和效仿张大千之法。以水墨泼彩技法作山水画,强调胸有成竹,一气呵成。通常,作者需先根据自己的构思,在宣纸上浅浅地勾勒出隐约可见的大致的色彩区域,然后根据预设好的构图和整个画面的艺术效果,将调配好的颜料有的放矢地泼洒在宣纸上,并即时引导颜料在宣纸上流动,完成画面的主体大构图,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和利用浓淡不同、色彩不同的颜料相互渗透,使之能产生所需的肌理效果。当然,一气呵成,不是说不能补充,如果有些局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是可以采取补救措施的。比如,某些局部色彩的饱和度不够,就需要加泼第二次、第三次,使之达到所需的饱和度;比如,某些局部的色彩的浓度过了,就需要以水笔将其冲淡。补充需要注意的是,多次泼彩,要防止因颜料堆滞而造成对画面色彩效果的新的破坏;以水笔冲色,要注意控制水量,不能让其蔓延到邻区,破坏邻区已达到效果的部分。

图1

水墨泼彩山水画最精细的地方还是要用画笔来呈现的,比如画面中的点缀物——人物、茅舍、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比如山石的肌理不到位的时候,需要精细刻画的内容,还是需要动笔描绘的。

我是一位瓷画艺人,主攻釉上水墨泼彩山水。釉上,从字面上就能理解,是指在已成瓷的素瓷胎上施彩。

学习创作之初,我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方针,一方面努力学好国画的水墨泼彩技法,一方面努力掌握釉上彩工艺技能,因为我深知,釉上水墨泼彩山水画需要将这两方面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哪一方面的知识有欠缺都不能成就自己。当我能娴熟地在宣纸上创作自己满意的水墨泼彩山水画后,当我已熟谙釉上彩绘工艺技能后,我开始了釉上水墨泼彩山水画的探索。

我们都知道,瓷体是光滑的,没有一丝的吸水性,熟练的国画水墨泼彩技法,只能借鉴,不能袭用。釉上水墨泼彩与釉上彩绘的作画方式不同,熟谙的釉上彩绘工艺,只能借鉴,不能袭用。为了能掌控颜料在瓷面的流动性,为了掌控好颜料泼洒在瓷体上如何形成预设的色块形态,为了掌控好多种颜料相互渗入后的色彩变化,要自己摸索适合水墨泼彩艺术效果的颜料配制方法和操作方法。比如要针对不同的色彩效果反复实验颜料的色度、饱和度和密度;比如要想颜料能呈现自己预设的形态,要反复实验引导颜料在瓷面上流动的手法和力度;比如需要多色融合时,要反复实验各种颜料的比例配置,反复入窑试照子;比如在色块与色块的临界处,两种颜料相遇时,会出现怎样的色变,产生怎样的肌理,如何控制两种颜料相遇时相互渗透的量才能达到预期的色变和肌理效果,也需要反复实验。探索的过程有点苦、有点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坚持下来了,我成功了,我能创作出我想要的艺术作品了。

我摘取唐·寒山的《诗三百三首》中的“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谿长石磊磊,涧阔草濛濛。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创作了水墨泼彩瓷板画《浏览江南寻诗意》。

我学范宽《溪山行旅图》的构图方法,让崇山峻岭占据了画面三分之二,以呈山之气势;学张大千大胆泼彩、掌控留白,以营山、营水、营云、营雾;我以传统的釉上彩绘技法精细刻画不假风鸣之松,推开波浪之船,悠然观景之人,营画之声、营画之境。我在画中采用了宝石红、黄、蓝、绿四种颜料,按照我摸索出来的经验使之相互调合,冷暖之色自然过程,呈真山真水之貌。

水墨泼彩山水虽属写意,却需尽心经营。努力精湛技艺,应心作画,大胆泼墨泼彩,精心收拾,是我的创作体会。

猜你喜欢
泼墨张大千颜料
泼墨迎新
打翻了颜料瓶
传奇大师张大千
在颜料中乘风破浪
曾熙&张大千:得弟,吾门当大
小荷露笔尖 泼墨弄丹青
颜料抹在了脸上
我的最牛老爸
万世之功郑国渠
张自启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