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共育:琴澳共建,促高層次人才互通發展

2020-06-21 15:08迅行
澳门月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橫琴大灣區資源

迅行

創新合作模式,磨合制度差異

眾所周知,澳門本身地域狹小,市場有限,產業結構單一,需要向外沿發展,大灣區規劃尤其是琴澳融合發展,等於給澳門敞開了龐大腹地,一下讓澳門獲得了非常大的空間。琴澳一體發展,不僅有助於解決長期以來澳門土地狹小以及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而且從經濟多元化的角度來看,琴澳融合能夠切實扭轉澳門經濟一向以博彩業為主的單一經濟產業形態,透過“比特區更特區”的優惠政策提升澳門經濟產業。

另一方面,從法治的觀點來看,借由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的區域隔離式管理與粵澳合作,逐步把橫琴建設成為“一國兩制”下的粵港澳合作新模式。未來,這類“一國兩制”下的創新合作模式將更加明顯,在今屆政府的首份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就提出,將加強與廣東、珠海合作,做好橫琴開發文章,做好頂層設計,秉持進一步解放思想、勇於變革創新的精神,用新思維、新方式在橫琴建設粵澳深度合作區,將澳門“一國兩制”和國際貿易自由港等優勢與橫琴的資源和空間等優勢結合起來,形成更高層次、更高水準的開放型經濟體制,建立粵澳雙方共商共建共用的體制機制,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結合“兩制”優勢的高水準開放區,成為“一國兩制”下區域合作的先行示範區,以及“一國兩制”實踐的新平臺。

這幾年間,從中央到廣東、珠海等各級政府釋放出越來越多政策,橫琴澳門之間合作將越來越緊密,通關模式創新並趨於更便利,各種澳門的政策、福利、社會保障服務,也將覆蓋同步到橫琴,解決內地與澳門存在的制度差異,推動澳門與橫琴協同發展,以及吸引澳門企業到橫琴投資營商和居民到當地居住生活,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澳門居民選擇到橫琴工作、生活。同時,橫琴與澳門在“硬件”上的融合不斷推進,取得顯著成效,包括澳門大學、創意產業園、中醫藥產業園、澳門新街坊等項目有序發展。兩地之間無論是制度的差異還是文化、觀念的差異都得到充分融合。

集智引才,助澳多元發展

無論是推進琴澳互利共贏發展,還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第一要素是人才。深化粵港澳大灣區人才交流,實現人才共認共用共育是進一步推動琴澳融合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同時,澳門自身也面臨人才瓶頸,本地人才培育不足,外部輸入不夠,與其未來產業發展願景及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定位之間尚存在很大差距。

本澳人才問題具體表現在,首先人才內生不足,儲備薄弱。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澳門總人口67.6萬人。由於人口基數有限,學生規模較小。澳門10 所高校中,外地生員比例45%左右。因此,澳門高校培養的澳門本地人才嚴重不足。其次,澳門產業結構單一,造成就業管道單一,進而又導致人才結構單一,長期以來形成惡性循環。我們可以看到,澳門主要的雇主分別為公職系統和博彩旅遊相關行業兩大類,兩者吸納了澳門大部分人才資源,在人才培養不足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劇了人才結構性矛盾。由於公職人員薪酬水準高、社會地位高、配套福利好、工作強度適度等優勢,進入公職系統是歷屆大學畢業生的第一選擇。可以說,公職系統吸收了澳門“最精銳的人才”,到其他產業就業的優秀人才鳳毛麟角。

此外,博彩業作為澳門的支柱產業,崗位需求大,薪資水準較高,也吸納了一定數量的人資。相比之下,金融、科技、文創等領域的人才就抓襟見肘了。其三是,人才引進政策保守審慎。本地人才培養不足,原本應該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但澳門人才引進政策極為審慎保守,且迫於社會壓力而難以改變。尤其當前,由於疫情導致經濟壓力沉重,本土人資和外雇兩者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事實上,任何一個地方的發展都需要人才,除了自身的培養,引入人才也是很重要的補充手段。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亦提出“優化人才政策,加強教青工作”,著力加強和提升教育,加快培養特區發展所需要的本地人才。與此同時,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和思維,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輸入和引進澳門所需要的各類人才,突破人力資源缺乏所形成的發展瓶頸。包括檢討和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和機制、培養高素質旅遊和中葡雙語人才、支持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等,提出了清晰的方針。相信在橫琴這一篇大好“文章”之下,特區政府堅持人才優先發展,不斷完善人才政策體系,緊緊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在加快引進港澳人才,聯合粵港澳大灣區內其他城市,消弭港澳人才流動機制體制壁壘,著力實現人才共認共用共育。

為突破人才“瓶頸”,加快向港澳集智引才,實現人才共認共用共育,補長粵港澳各城市高端人才“短板”,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優勢互補與資源共用,形成人才互動交流的良性發展。近年來,特區政府透過整合學術機構、政府部門、商界及企業的網路,充分發揮各自在資源整合、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優勢,培訓儲備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和提供高質量的科研技術。通過各類政策和措施,不遺餘力推動本澳青年融入國家發展,深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包括實施“千人計劃”、青年創業援助計劃、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等項目支持青年才幹自強不息,勇於創新,立足澳門,朝著橫琴乃至大灣區這個方向努力。

三地互利合作,人才共育共用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管是對澳門還是對香港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戰略部署。而大灣區一個目標是發展科技創新產業。科創產業需要高度的知識密集為支撐,核心是要吸引高端人才,特別是國際人才。實際上,近年來為吸引香港、澳門青年到灣區其他城市工作、創業,內地已經出臺了不少優惠措施,設立了不少面向香港、澳門青年的創業基地,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具體措施來助力港澳青年融合發展。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們期望以振興經濟、改善民生、培育人才為基礎,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高端人才資料庫,匯聚港澳各界青年領袖,培養國際精英人才,圍繞大灣區各方面發展進行研究及建言,為青年與政府以至社會各界之溝通橋樑,完善人才數據,搭建高層次崗位與高端人才精準匹配的有效平臺,讓人才資源供給和產業需求精准匹配,形成高端人才彙聚“強磁場”,推動人才與企業深度融合、人才與產業同頻共振,從而更有效地支撐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現階段,為鼓勵香港、澳門青年人主動融入大灣區發展、推進三地互利合作,基礎工作是要增撥資源拓展宣傳管道,建立面向香港、澳門青年的共同資訊平臺,提供一站式資訊和協助服務。建立粵港澳大灣區設立三地交流機制,鼓勵和推動港澳青少年到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間深入考察,以遊學是文化傳承、寓教於遊的典型形式,組織和加強這方面人才交流,讓港澳青年從交流中切入,瞭解和共用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對於港澳青年而言,來內地參觀學習、交流合作不僅僅開闊他們的視野,進入內地一些世界級的高端企業實習,而且還能夠增強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時下,因應疫情帶來的影響,讓大家更加思考發展的迫切期望,其中對於各地青年來說,就業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這種壓力在短期內也有所反映,尤其部分行業已經出現裁員的情況。但從長期及粵港澳大灣區整體趨勢來看,我們都可以保持樂觀的心態來應對。大家都知道,粵港澳大灣區這個涉及“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有著7000萬人口,經濟總量達到1.5萬億美元的龐大市場,透過灣區城市的融合發展,前景很大。青年一代應該與時並進,積極融入,尤其是面對琴澳合作,對整個大灣區是積極示範作用,對澳門年輕人可以培養國際視野參與發展的好機遇。

隨著5G、人工智能、區塊鏈、特色金融、雲計算等新型技術在澳門應用和普及,人才的需求量將越來越大,特區政府、澳門青年等社會各界尤應在現有人才政策、人才培養措施的基礎上,著眼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及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所需,因應新形勢、新任務和新挑戰,將“國家所需,澳門所長”和“澳門所需,國家所長”有機結合的經驗,充分發揮澳門“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作用,繼續採取切實有效的舉措,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培訓基地”、“世界旅遊教育及培訓中心”、“國際葡萄牙語培訓中心”和“中葡雙語人才培養基地”建設。以更加開放的思想,採取更多創新試點,透過政府協調和政策支持,為青年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在大灣區合作框架下,推動琴澳兩地建立人才聯盟,形成區域人才共用機制,為澳門持續繁榮發展提供充足穩定、機制化的人才保障。為澳門青年創造“走出去”的條件,同時,消除澳門本土居民對高端人才進入澳門發展的疑慮,打通高端人才在琴澳企業間的商務流動,令澳門在琴澳一體發展中朝著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發展,實現長期繁榮穩定。

猜你喜欢
橫琴大灣區資源
The Changes of the Climate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垃圾也是资源
林毅夫 資源國家如何擺脫「資源詛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