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的文明自信论析

2020-06-21 15:24齐承水朱春艳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

齐承水 朱春艳

〔摘要〕 文明自信是支撑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精神力量,需要在交往活动中不断得以彰显。文明自信既要立足于本民族文明的生存土壤,也要在世界文明的普遍交往中得以确立。为丰富文明自信的内涵意蕴,应坚持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内在统一;为增强文明自信的内生动力,应在辩证运用交往理性的基础上发挥交往实践的能动性;为走出全球现代性文明的发展困境,应自觉扬弃文明交往中的資本逻辑,从而塑造以人的逻辑为核心的文明自信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 马克思;交往理论;文明自信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3-0009-06

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深刻指出:“回顾历史、展望世界,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 〔1 〕 随着全球交往的深入推进,文明自信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是提升和扩大其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感召力的关键。具体看,文明自信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价值的本质体现,是基于本民族自身深厚的文明底蕴,在国内外文明交往中增进本民族文明身份认同的结果。从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深刻剖析文明自信,无疑对当代中国在全球交往中树立文明自信、提升文明影响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民族交往向世界交往的转向拓展了文明自信的理论视野

由于交往范围不同,交往可以分为民族交往和世界交往。在马克思看来,民族交往是一种狭隘的、落后的交往,是一个民族落后发展面貌的体现。此时人们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文化传承以及文明交流等,都局限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内。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在以往生活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需要,为了满足新的需要,人们就想着扩大自身的交往范围。在此基础上,人们进行商品贸易、文化交流以及人员往来,从而民族交往的狭隘关系被打破,落后地区的人们逐渐被卷入普遍的世界交往中来,不同国家的文明也在民族交往转向世界交往的过程中走向全球。

狭隘的民族交往限制了文明自信度的提升,而开放包容的世界交往为增强文明自信提供了巨大的实践空间。文明自信是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得以确立的,它既扎根于本民族文明的生存土壤之中,也得益于不同民族文明的交流碰撞。“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 〔2 〕尤其是在民族交往向世界交往转变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明才会相互交流、兼收并蓄,从而彰显本民族文明的自信力和传播力。换言之,高度的文明自信无法在狭隘的民族交往中实现,需要在跨时空、跨国度的普遍交往中拓展其理论视野。在此基础上,一个民族才会拥有强大的文明话语权,世界文明才会实现开放共融,从而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整体发展。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如果民族交往在民族发展过程中表现得不活跃,那么此时各民族文明的发展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正是由于民族交往的存在,各民族才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文化基因的优秀文明成果。“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 〔1 〕每一种文明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身智慧和精神追求的产物,都扎根于自身的土壤,最终都拥有自身独特的价值。从根本上看,这些古老而优秀的文明实际上是在民族历史和民族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民族形成的不同文明,本质上是该民族内在精神的真实写照,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民族的独特之处。因此,在谈及文明自信时,首先要做的就是传承和创新本民族的优秀文明,在文明自觉的基础上确立文明自信,从而为本民族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然而,基于民族交往基础上的文明自信具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此时的文明发展的地域范围狭窄,也就是说此时的文明传播只是局部性的,真正的文明自信的确立不应该局限于民族历史的发展,而应该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其二,此时的文明自信只是建立在单一的文明基础之上,而高度的文明自信应该在多元的文明交往中实现。其三,此时的优秀文明的惠及面只是民族交往发展中的一小部分人,而要让本民族的文明精神滋养更多的人,就需要在普遍交往中完成。其四,此时的文明缺乏创新发展的活力,只有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相互借鉴,才能推动本民族文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应看到,在文明的空间发展走向上,随着地域交往向普遍交往的转向,各民族的文明终将会成为世界整体文明的一部分。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改善,民族交往逐渐向世界交往转向,客观上推动了各民族文明间的交流借鉴。“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做好了准备,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 〔3 〕680很显然,生产力的发展势必会推动世界历史的形成,各民族的文明也必然会在世界交往中被推向全球范围。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民族文明的交流已势不可挡,我国也在积极推动自身文明走向世界。“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 〔1 〕总之,文明自信绝不会在自我封闭的孤岛中实现,而是在世界交往中通过文明的对话交流而逐步确立。

面对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正在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在同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中增强当代中国的文明自信。拥有底蕴深厚的文明历史是我国文明自信的基础,也是我国加强同其他文明交往的根基所在。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 〔4 〕,这种文明在世界交往中促进了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和相互支持。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动自身文明走向世界,从而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最重要的是,我们应秉承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精神,深刻领会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深刻内涵,将其同当代中国文明的传播相结合,从而为增强我国文明自信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拓展当代中国文明自信的理论视野,需要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思想,以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文明的认同。在与世界其他民族文明交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国文明在解决世界发展难题中的作用,彰显中国文明思想的深刻实践内涵。尤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理论飞跃,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文明形态 〔5 〕。从根本上看,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文明对话,有利于使中国文明在国际社会中得到普遍认同,从而为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交往贡献中国智慧。

二、以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统一丰富文明自信的内涵意蕴

在马克思看来,物质交往是人们最基本的交往方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物质交往以物质生产资料为载体,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交换,从而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生存得以保障的前提下,人们逐渐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交往活动,通过语言交流以及精神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不断提升自身的生活内涵和价值追求。马克思认为,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前提,没有物质交往的精神交往是不存在的,同时精神交往又为物质交往指明了方向。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物质交往向精神交往的转向丰富了文明自信的理论内涵。

文明自信并非人们思维中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它是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中得以体现的。“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 〔2 〕这些巨大文明成就的取得,既得益于物质交往的推动,也归功于精神交往的促进。“人们是受他们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他们的物质交往和这种交往在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中的进一步发展所制约的。” 〔3 〕524基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物质交往,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人们所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被销往全球各地。也就是说,文明的发展根本上是由生产力发展所推动的,物质交往又加速了文明发展成果的传播。

随着物质交往的深入推进,我国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在造福本国人民的同时,也惠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这充分彰显了中国高度的物质文明自信。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文明自信并没有沉醉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出的丰硕物质文明成果,而是在同世界其他国家的物质交往中坚持共享的原则。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6 〕。这些具体的实践表明,加强各国之间的物质交往能够促进彼此的经济发展,也为我国扩大和提升在全球的物质文明话语权创造了条件。

但同时也应看到,如果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势必会出现文明发展的异化。现代世界快速发展,物质交往更加频繁,建立在庞大的商品堆积基础上的文明是不持久的。诚如让·波德里亚所说:“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7 〕进一步讲,社会发展需要通过物质交往来推进,而丰富文明自信的理论内涵更重要的是通过精神交往来促进。在马克思看来,物质文明是其他一切文明的基础,但精神文明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更具持久力。物质交往使得文明的发展具有了坚实的物质条件支撑,而精神交往则为文明内涵的丰富注入了持久的动力。精神交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它通过精神文化产品的交流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在马克思看来,精神交往是基于人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现实社会就有什么样的精神交往。随着精神交往的扩大,世界各个民族的精神产品都活跃起来,它们在互补融合中丰富内涵,从而使得地域性的精神文明转变为世界性的精神文明。“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8 〕35马克思认为,精神交往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此基础上科学、艺术、道德等精神文明活动才会流传得更久。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形式而存在的精神产品是文明自信的核心要素,充分体现了该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了解这个民族优秀文明思想的价值支点。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网络媒体已成为精神交往的重要载体,网络交往对文明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数字媒体时代,精神交往呈现出快捷性、隐蔽性、时效性等特征,文明交往的传播面、受众面等更加广泛。因此,我国要在维护网络交往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多种途径传播中华文明,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文明话语权。

之所以说精神交往丰富了文明自信的理论内涵,就在于精神产品的输出为文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此基础上文明自信有了更深刻的价值内涵,体现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精神文明在总体人类文明中延续得更为持久。“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 〔9 〕换言之,工业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的体现,艺术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体现,只有两者紧密结合,真正的文明时代才会到来。在世界多极化的今天,我国要提升文明自信,就需要在充分利用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同世界各国的精神交往中,创新精神产品内容,丰富精神文明交流形式,坚持文明的共存和互鉴。

三、交往理性向交往实践的转向增强了文明自信的内生动力

促进不同民族文明的交流互鉴,需要借助语言交往的功能,同时也需要发挥交往实践的根本性作用,同样,文明自信的建构也需要在具体实践中通过主体间的交往来进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10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理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马克思则认为交往实践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毋庸置疑,交往理性和交往实践都是增强一个民族文明自信的重要动力,都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哈贝马斯看来,文明冲突的解决需要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他认为,互动参与者的行为立场是由交往范式所决定的,这些参与者通过事务沟通而达成的相互理解使得他们的行为能够协调起来 〔11 〕。哈贝马斯把商谈伦理的规则作为主体间交往的准则,臆想建立一个超阶级、超道德的世界公民社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他认为现代性是一项尚未完成的事业,现代性危机本质上体现了人与生活世界的分裂。其二,他认为当代文明的危机实质上是人的发展危机,他立足于主体间的交往,以主体的人为出发点来剖析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三,他认为应借助对话协商来解决社会冲突,这个观点无疑对当今国际社会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具有建设性意义。但是,由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试图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因而注定了其用交往理性破解当代社会困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对相互作用和劳动的联系并没有作出真正的说明,而是在社会實践的一般标题下把相互作用归之劳动,即把交往活动归之为工具活动” 〔12 〕。在哈贝马斯看来,马克思语境中的生产劳动是纯粹的工具理性的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已经不再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这本质上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读,在此基础上的交往理性并不能真正解决社会文明发展中的矛盾,哈贝马斯倡导的所谓“世界公民社会”的人类文明形态也只不过是乌托邦的虚构物而已。从根本上看,哈贝马斯的立场是维护资本主义的合法性统治,而不是要真正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他的交往思想本质上是一种改良主义。因此,面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危机,还是要回归到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交往实践,这才是增强文明自信的根本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并不否认语言交往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因为语言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实践。“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3 〕533语言交往是交往实践的体现,只有建立在交往实践基础上的人类文明才会有活力。在马克思看来,交往实践是现实的、感性的,是对现存不合理交往关系的变革。文明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由实践推动的,社会文明的对象和要素也都是在实践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以交往实践为根本推动力量。也就是说,离开了实践文明就无法存在,交往实践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动力,文明自信的内生动力也源于此。

具体而言,交往实践对增强文明自信内生动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交往实践的基础是现实的人,这是文明自信的根本性前提。文明自信是感性的人的价值活动的体现,离开了历史发展前提的人,文明发展就无从谈起,这是对资本主义异化文明中抽象虚幻的、语言生成的人的根本性超越。其二,交往实践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这是提升文明自信的关键所在。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文明发展的元动力,而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则有助于文明自身的新陈代谢。其三,交往实践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这是提升文明自信的价值旨趣所在。马克思认为,交往实践是人类文明传承和交流的根本动力,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标志着人类文明自信度的提升。

“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1 〕我国文明自信的确立是由和平的交往實践活动推动的,是在与世界不同文明的交融发展中不断塑造的。应在倡导文明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我国文明的内在价值,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增添精神动力,进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还应把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同我国和世界的文明发展结合起来,在丰富和创新交往思想的同时增强当代中国文明自信。

四、资本逻辑向人的逻辑的转向重塑了文明自信的价值导向

文明自信是人的精神价值诉求的本质体现,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在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交往体系中,资本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使得文明的发展出现了异化。究其原因,就在于资本既具有革命性和创新性,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和贪婪性 〔13 〕。马克思对现代文明的异化所进行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扬弃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交往是走出现代文明发展困境的关键,以人的逻辑为交往准则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的逻辑。

在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交往中,资本是推动所谓的资本主义文明自信的力量源泉。“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8 〕35正是由于资本的开拓性和革命性,交往使得农村从属于城市,东方从属于西方,狭隘的民族从属于文明的民族。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加速了交往的深入发展,由此人类文明的发展形态朝着更高级的方向迈进。相较于以前的社会发展形态,资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资本是集体力量,是文明” 〔14 〕。总体来看,资本主义的文明成就是不可否认的,它为更高人类交往和人类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因此,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资本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而是要坚持用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来剖析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交往的两面性。

随着资本家的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在交往活动中进一步增强,资本主义文明出现了异化。在马克思看来,所谓资本主义文明自信的确立,是资本逻辑通过异化交往所得到的极致结果。具体而言,资本成为文明发展的主体,现实的人却成了异化的存在物,交往变成了手段而不是目的。尤其是借助强大的工业文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军事交往,把自身的文明强加给其他落后民族地区,即以文明的野蛮打压文明的互融,以单一的文明取代多样性的文明。如今,资本主义国家仍然以资本逻辑作为行动逻辑,在世界交往中行使文明霸权。资本主义话语作为霸权话语的出现,一方面使那些一直相信资本主义优于其他可能的经济组织的人感到欣喜;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了那些提出并主张其他经济生活形式的人深感沮丧。 〔15 〕历史和实践启示我们,文明霸权势必会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大潮中消亡,文明的交流互鉴势必会超越文明的冲突隔阂。

因此,在不同文明的交往中,人的逻辑才是确立文明自信的正确价值取向。人的逻辑强调把现实的人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和力量,注重人在科学的交往中实现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这是对异化交往控制人的发展的积极扬弃。具体而言,人的逻辑对推动文明自信价值转向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其一,高度的文明自信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平等和谐。在马克思看来,文明进步彰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正常化,从而才会出现多元交往的和谐共生。其二,高度的文明自信一定是人们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其三,高度的文明自信体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重塑文明自信价值逻辑的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根本价值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需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新发展。“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 〔1 〕通过主体的人进行文明交往,可以提升人的素质,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挥文明交往的纽带作用,可以使人民群众共享世界文明成果,也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

面对全球现代性过程中的发展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是我国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坚持人的逻辑的具体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人类新的文明形态的生动体现,也是当代中国文明自信影响力扩大的真实写照。“我们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旗帜鲜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人类文明共同体,也是一个交往共同体,它不仅是中华文明价值观的本质体现,也是世界不同文明交往融合的产物。进一步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文明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也是中国文明影响力和号召力增强的必然结果。

总而言之,文明自信并非建立在对自身文明的因循守旧上,而是在普遍的文明交往中不断确立的。增强当代中国文明自信,需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精神内核,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推动当代中国文明的发展,提升中国文明在国际舞台上的自信力、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时,还要在文明和谐交往的基础上,不断激发人类文明的发展活力,从而创造出跨越时空、跨越种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建立在马克思交往理论基础上的文明自信,是对西方文明优越论和文明中心论的内在超越,必将助推人类文明交流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而开辟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9-05-16(02).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02).

〔5〕孙 民,齐承水.马克思交往理论视阈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9(02):61-67.

〔6〕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5-15(03).

〔7〕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

〔10〕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03).

〔11〕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47.

〔12〕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 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33.

〔13〕孙 民,齐承水.马克思现代性语境中的“交往”概念〔J〕.山东社会科学,2016(11):125-130.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45.

〔15〕Kalyan Sanyal.Rethinking Capitalist Development〔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7:1.

〔16〕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責任编辑 梁华林

〔收稿日期〕 2020-04-0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KS134);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L18BLW037);东北大学陈昌曙技术哲学发展基金(00000047103117)。

〔作者简介〕 齐承水(1989-),男,陕西商洛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

朱春艳(1969-),女,山东临沂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技术哲学。

猜你喜欢
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小老鼠马克思下动物园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和马克思差多远?
别开生面的描绘
《马克思的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