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地区冻融对地表沉降监测的影响分析

2020-06-22 02:56张存根
工程技术与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冻融监测点含水率

张存根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北京 100088

温度变化;冻胀融沉;含水率;沉降监测

1 引言

目前中国科研人员对土体冻融特性做了不少的研究。“冻土的力学性质及研究现状”[1]中采用融化固结大变形理论分析冻土的力学性质。“冻融循环对软土力学性质的影响分析”[2]中开展室内三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循环冻融过程中软土体积随着冻融次数增加而增大。“冻土蠕变的非线性模型研究”[3]中结合试验数据分析了冻土蠕变的非线性模型。针对寒冷地区季节性冻土对工程施工及运营影响的相关问题,工程技术人员做了大量关于季节性冻胀引起路基沉降、地表冻融变形的工程研究分析[4-11]。

哈尔滨市处于中国东北边疆,冬天漫长干燥寒冷,有历史记录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1.4℃,结冻期190d 左右。季节性冻土发育,冻结深度最大达到2.05m。哈尔滨地铁3 号线二期工程线路全长32.18km,沿线设置车站30 座。由于地铁施工工序复杂,建设周期长,一个车站、区间隧道建造往往会跨越多个冬季,地铁施工沉降监测点随着温度变化而发生上下波动,导致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异常。因此,分析研究冬季冻融对地表沉降监测的影响显得非常有必要。

2 项目概述

2.1 项目概况

哈尔滨地铁3 号线二期线路呈环形布设,线路东南环段地势较高,地下水位较深,西北环段靠近松花江流域,地下水位浅。查阅相关勘察设计资料,征仪路站区域地下水位埋深33.7m~37.9m,表层土体天然含水率约19%。太平桥站区域地下水位埋深1.9m~6.0m,表层土体天然含水率约30%。

2.2 监测点及基准点布置

(1)每个车站主体基坑周边的地表监测点埋设深度0.8m,测点埋设于原状土体中,埋设质量标准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12]相关技术要求。

(2)为防止雨水和冰雪融化的积水直接流进测点孔内,造成土体含水率局部差异较大,在测点顶端采用不透水材料进行封堵。

(3)基准点的稳定与否关系到沉降监测数据可靠性。每个车站场地设置3 个基准点,基准点选择布置在远离施工影响范围的高层建筑物承重柱上,高层建筑物桩基础深度大于10m,且建筑物自身沉降已稳定。

2.3 沉降监测要求

(1)监测周期:根据相关监测规范要求,自基坑开挖施工时开始观测,支护结构监测结束后,且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变形趋于稳定时,可结束监测工作。

(2)监测频率:施工开挖过程中监测频率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相关要求,开挖深度小于15m 时,监测频率为1 次/1d;开挖深度大于15m 时,监测频率为(1次~2 次)/1d。底板浇筑后可根据监测数据变化情况调整监测频率。

(3)观测精度:采用天宝dini03 电子水准仪进行数据采集,同时要求仪器检定合格,监测精度每公里往返中误差为0.3mm,满足监测规范要求。

(4)观测方法:利用项目现有的二等水准网成果,建立基准网,各监测点与水准基准点组成闭合环路,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并每3 个月定期复核基准点的稳定性。

3 冻融影响规律分析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时间段内征仪路站和太平桥站基坑周边502 个地表沉降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征仪路站地表沉降测点265 个,太平桥站地表沉降测点237 个。

3.1 哈市地区温度变化情况分析

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哈尔滨地区平均温度变化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2018年10月至11月,哈尔滨地区温度由零上降至零下。2018年12月初温度急剧下降,持续到2019年2月中旬,期间平均温度几乎都在零下10℃以下。2019年2月下旬至3月末期间温度出现了小幅度的波动,温度变化范围在-5℃~5℃。4月初起温度进一步升高。关于地层冻融发生的临界温度条件,可重点关注两个节点时间,一个是2018年10月到11月,另一个节点是3月到4月。

图1 哈尔滨地区温度变化曲线图

3.2 地表冻融影响因素分析

(1)沉降监测变化曲线汇总分析

以哈尔滨地铁3 号线二期工程在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期间现场实际观测数据为基础,来研究分析哈尔滨地区冬季冻融对地表沉降监测的影响。通过将征仪路站、太平桥站的地表沉降监测数据进行梳理归纳,选取部分测点地表沉降累计变化曲线图如2、图3所示,由此图可得出冻融影响下地表沉降的变化大小及趋势。

图2 征仪路站地表沉降累计变化曲线图

图3 太平桥站地表沉降累计变化曲线图

由图2、图3可发现,2018年9月到11月中旬,地表沉降监测数据是持续下降的,虽然11月初气温达到零下,但此时土体并没有发生冻结现象。2018年11月下旬开始,地表沉降监测点出现上浮的趋势,此时土体开始冻结变形导致监测点上浮,并一直延续到12月末,在此期间地表沉降监测点上升最为明显。2019年1月初至3月下旬,土体处于完全被冻结状态,土体不再随温度变化而继续胀大,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基本处于平稳状态。从2019年4月初,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地表沉降监测点出现显著的下降,可判定地表发生了融沉变化,并且发现地表的融沉量明显超过了其上浮量。

综上所述,并结合哈尔滨地区温度变化,可将地表冻胀融沉过程归纳为4 个阶段,分别为冻胀前阶段、冻胀发展阶段、冻胀稳定持续阶段、融沉回落阶段。

(2)监测点上浮变化量统计分析

依据定性分析得出的地表沉降冻融影响变化规律,计算得出在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期间征仪路站265 个地表沉降监测点和太平桥站237 个地表沉降监测点的上浮变化量,梳理统计了两个含水率不同车站监测点上浮量大小的分布范围,统计结果见表1、表2。

表1 征仪路站监测点上浮量分布范围

从表1可得出,征仪路站地表土体含水率为19%时,上浮量在0~5mm 区间内的监测点占比为13.96%;上浮量在5~10mm 区间内的监测点比例为82.89%,故可得出地表冻胀引起的监测点上浮量主要分布在5~10mm;部分监测点可能因封堵不密实导致雨水渗入,以致监测点上浮量较大,达到10~15mm。

表2 太平桥站监测点上浮量分布范围

从表2可得出,太平桥站地表土体含水率为30%时,上浮量在0~5mm 区间内的监测点占比为2.11%,存在局部地表含水率较低,导致上浮量偏小;上浮量在5~10mm 区间内的监测点比例为11.81%;上浮量在10~15mm 区间内的监测点比例为80.59%,可知地表冻胀引起的监测点上浮量主要分布在10~15mm;部分监测点上浮量达到20mm 以上,可能因雨水渗入导致上浮量过大。

综上对比分析含水率不同的两个车站地表沉降上浮量的分布特征,可得出哈尔滨地区土体含水率为19%时,冬季冻胀引起的地表监测点上浮量主要集中在5~10mm 范围;土体含水率为30%时,冬季冻胀引起的地表监测点上浮量主要集中在10~15mm 范围。

4 结语

(1)高东北寒地区冬季随着温度变化,引起地表产生冻胀融沉变化,且地表融沉量明显大于其上浮量。

(2)冬季地表冻胀融沉过程中呈现出4 个特征阶段,可归纳总结为冻胀前阶段、冻胀发展阶段、冻胀稳定持续阶段及融沉回落阶段。

(3)含水率较高区域的土体,其冬季冻胀效果更加显著。当土体含水率为30%时,冻胀引起的地表监测点上浮量主要分布在10~15mm 范围;而土体含水率为19%时,地表监测点上浮量主要分布在5~10mm 范围。

猜你喜欢
冻融监测点含水率
630MW机组石膏高含水率原因分析及处理
昆明森林可燃物燃烧机理研究
天津南港LNG接收站沉降监测点位布设
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监测布局优化
不同介质下油水两相流含水率测量模型构建与仿真
全站仪极坐标法监测点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湖区航道风速预警监测点布设研究
三种回生抗性淀粉对米淀粉的冻融与流变性质的影响
桥梁混凝土结构冻融耐久性无损检测评定
间苯三酚在冻融胚胎移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