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顿《战争安魂曲》的曲式结构分析

2020-06-22 13:00陈明
大观 2020年4期
关键词:曲式结构

陈明

摘 要:布里顿是著名作曲家,其创作的作品备受人们欢迎。据了解,布里顿创作的作品除了歌剧、室内乐,还涉及舞剧、合唱等,音乐题材相当丰富,《战争安魂曲》是其代表作之一,影响力深远,作者借助作品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文章尝试分析该作品的曲式结构,进一步展现作品曲式结构的特征与原则,对大家了解该作品有所帮助。

关键词:布里顿;《战争安魂曲》;曲式结构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我国对欧洲音乐的研究多集中于德国作曲家的作品、法国作曲家的作品,很少涉及英国作曲家的作品。布里顿创作了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其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研究布里顿的作品有益于补充理论研究内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布里顿《战争安魂曲》曲式结构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布里頓《战争安魂曲》的创作背景

布里顿一直想创作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规模化合唱作品,以在合唱作品中占据重要位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1940年,布里顿暂住美国,受英国文化协会的邀请,针对庆典活动创作交响乐,正式创作过程中,布里顿逐步认识到该部交响乐的重要性,即纪念建国。受自身思想理念的影响,布里顿将该部交响乐命名为《安魂交响曲》,希望借助该作品纪念在侵略战争中牺牲的人们,由于日本政府反对,最终被撤回,后来该作品得到约翰·巴比洛里的欣赏并成功演出。随后二年,布里顿仍生活于美国,他与奥顿合作,共同创作歌曲来歌颂圣诞节,虽然后来布里顿回到英国,但他们之间的合作并未结束。直至1946年,由于奥顿个人因素,两人最终结束创作计划。1945年,布里顿和罗纳尔德·顿坎达成共识,共同创作了《卢克莱修受辱记》这一歌剧。1948年,布里顿受到甘地遇刺事件影响,决定创作以和平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但受相关因素的阻碍,该想法并非得到实践,同年创作了《春天交响曲》,该作品既融合了女高音、男高音,也涉及混声合唱等,一定程度上为《战争安魂曲》的创作铺垫奠定了基础。

受二战影响,考文垂大教堂音乐节逐步接受世界各国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其中布里顿的作品得到委员会的关注与重视,希望布里顿围绕新教堂的创建创作一部作品,得知该消息后布里顿感到极为荣幸,愉快地接受了委员会的邀请。1959年,布里顿正式与委员会签约,开始创作《战争安魂曲》,创作该作品的初衷是围绕独唱者与合唱队创作出具有足够长度的作品。将威尔弗雷德·欧文的诗篇融入作品,因而总谱封面是欧文诗篇的内容,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扉页记录着在战争中牺牲的好友的姓名。至此涵盖多样化音乐体裁的《战争安魂曲》诞生了。该作品首演时间为1962年,首演地址为考文垂圣·迈克尔大教堂。首演当晚布里顿扮演指挥者的角色,演出取得圆满成功。自此,《战争安魂曲》成为经典之作,备受英国公众关注。

二、布里顿《战争安魂曲》的曲式结构

第一,第一乐章“永世安息”曲式结构。结合歌词内容来看,该乐章主要由“永世安息”“厄运青年的颂歌”与“慈悲经”构成。结合材料组织来看,该乐章曲式为变体复二部曲式。变体复二部主要由一级曲式、次级曲式、排练号、中心音、调性、演唱形式、乐队编制、速度与节拍组成。一级曲式中的第一部分是再现单三部曲式,次级曲式中的第一部分仅使用了两种音调,而乐队声部有所不同,多借助音程拓展音乐。另外,一级曲式中的第一部分主要由三种次级曲式组成。中段曲式为恰空变奏曲,该恰空变奏曲不同于其他变奏曲,所展现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其中固定和声“主题”这一次级结构实施了两次以上变奏,尽管三和弦仍在和声中占据主要地位,但功能虚进内涵日益薄弱,逐步朝着十二音技术方向发展。结合演唱形式来看,该乐章较好地展现了再现与循环原则,在统一结构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第二乐章“愤怒的日子”曲式结构。该乐章与多首欧尔创作的诗相融合,相对较长,音乐情绪处于动态化状态,乐章曲式集中于多部再现曲式,该曲式内容相较于变体复二部曲式有所不同。该乐章虽然未对曲式内容作明确要求,表面相对自由,但材料组织极为严密,曲式结构极为严谨。再现时,无论是音乐材料还是演唱形式均表现出对称性特征,若围绕第四部分进行演唱,可将该乐章曲式视作集中对称变体曲式。同时,该乐章延续了组曲融合原则,体现了乐章的统一性。其中第一部分是伴奏曲式,由次级曲式、小节排练号与调性组成,以变奏手法再现。混声合唱为了增强效果添加了新材料,即女高音独唱材料与男高音独唱材料,材料日趋丰富,为动力再现铺垫了良好基础,可见,歌词复杂程度对乐章再现手法起到决定性作用。第三部分为单三部曲式,演唱形式不局限于混声合唱,还融合了女高音独唱与混声合唱,气势磅礴。

第三,第三乐章“奉献经”曲式结构。“奉献经”曲式为变体复三部,构成要素与第一章曲式相近。该乐章曲式为变体复三部的原因是第二部分中,无论是男中音还是室内乐队材料,都延续了第一部分使用的材料,直到接近最大排练号再添入新的材料,体现材料创新性的同时使音乐更加清晰,这就意味着中部所使用的音乐材料存在非对比音乐材料,从音乐作品实际情况来说,此种手法较少见,尤其在复三部曲式中更为少见。

第四,第四乐章“圣哉经”曲式结构。“圣哉经”歌词主要涉及两部分,即“圣哉”与“毁灭”。“圣哉”中不同歌词对应不同演唱形式,第一句歌词对应女高音独唱形式,第二句歌词对应混声合唱形式,考虑到演唱形式的差异性,可以将其视作引子,剩余歌词对应女高音独唱与混声四部合唱,这决定了曲式结构为单三部曲式。“毁灭”中涉及的男中音独唱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处于独立状态,无论是调性还是材料均表现出延续性特征,尾气相对长大。该乐章起始部分涵盖多种引子材料,第一部分为女高音独唱,主要针对钢琴伴奏而言,发挥着引子功能,第二部分为混声合唱,与合唱密切相连,所以该两部分属于引子部分。由于男中音独唱尾气相对长大,高乐章是以长大尾气与两部分引子为基础的再现单三部曲式。这一曲式使用了传统音乐形式,即应答圣歌,以多种演唱形式相呼应的方式烘托音乐气氛、活跃音乐旋律。

第五,第五乐章“羔羊经”曲式结构。该乐章属于短小乐章,所使用曲式为回归曲式,该曲式相对传统,混声合唱主要集中于叠歌部分,男高音独唱主要集中于欧文诗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该乐章延续了回归曲式,但具体使用过程中作者适当作出创新,相较于以往回归曲式有所不同,即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进行插部、疊歌安排,所以可以视作以再现因素为基础的差异化变体回归曲式。该乐章独特特征主要体现在以变体回归曲式表达交替圣歌方面,交替圣歌是传统音乐形式,要想有效表达需掌握一定变体回归曲式技巧,其中音乐材料视角下的男高音独唱部分可以分为三部分,不同部分对应不同排练号、小节、演唱形式与乐队编制。乐章材料以固定主题形式贯彻落实于乐章全过程,结合该形式可以将低音主题方式视作帕萨卡利亚,该方式区别于以往帕萨卡利亚方式,相对灵活,不局限于固有形式。事实上,该主题除了通过低音声部展现,还以多样化构成方式贯穿于其他声部。另外,从乐章原则角度来看乐章曲式亦是边缘曲式。

第六,第六乐章“拯救我”曲式结构。该乐章涉及三部分内容,一是“主拯救我”,二是“慈悲经”,三是“奇异的相遇”,前两部分内容是拉丁文。材料组织视角下的乐章延续了综合性写法,乐章曲式属于复合曲式,该曲式主要包括一级曲式、次级曲式、排练号、演唱形式、乐队编制等构成因素,其中第一、第二部分均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复三部曲式使用的材料既有新材料也有旧材料,并选择上述乐章部分材料加以应用,借助乐队声部相关材料进行叠置,有效表达个性化需求。第二部分的复三部曲式以宣叙调为主,深刻表达了战争的破坏性,音乐发挥了显著作用。第三部分多使用综合性材料,以更好地满足复杂的套曲需求,通过“复歌词”方式进行歌词处理,将诸多歌词进行交织,不同类型的歌词对应不同的旋律、伴奏音响,能够更好地宣泄情感,即渴望和平的情感。第四部分是套曲的结束,使用简短歌词给人思考的空间。

总而言之,《战争安魂曲》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巨作,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延续了传统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一般性原则,展现了和平理念。为了更好地彰显作品的魅力,布里顿在展现并列原则、再现原则的同时还将不同原则加以融合,创作出不同于一般音乐作品的曲式,即边缘曲式与变体曲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战争安魂曲》是一部具有复杂套曲的音乐作品,是集形式与内容于一体、技术与艺术于一体的音乐作品,值得我们欣赏与研究。

作者单位: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曲式结构
浅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浅析钢琴曲《百鸟朝凤》的风格特点及曲式结构
和声曲式分析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
手风琴协奏曲《献给母亲们》的音乐作品分析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2 第一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