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拉贡诺夫百年诞辰纪念:踏实做枪老实做人(二)

2020-06-22 13:08卓伟嘉
轻兵器 2020年5期
关键词:狙击步枪竞标诺夫

卓伟嘉

德拉贡诺夫在伊热夫斯克机械制造厂工作40年有余,从普通技术员、武器设计师再到总设计师。在这40年中带队设计超过27种不同的枪械,其中有10款投入量产,如果加上他以技术顾问的身份参与的工作,武器的数量甚至高达50多种,其中39种曾投入量产。

进入伊热夫斯克机械制造厂

1946年,德拉贡诺夫进入伊热夫斯克机械制造厂,第一个工作并不是设计枪械,而是改进莫辛纳甘M1891/30狙击型步枪。莫辛纳甘步枪因枪管射击基线较长导致精度可观,再加上储备量巨大,在卫国战争时期经常被加装光学瞄准镜作为狙击步枪使用。另一方面,由于卫国战争前期苏联西线战场的迅速溃败,导致苏军原本准备的SVT-38狙击步枪在战争初期大量丢失,苏军不得不利用其他步枪将就。

斯大林格勒战残垣断壁中的苏联狙击手,使用的就是狙击型莫辛-纳甘步枪

卫国战争期间使用狙击型莫辛-纳甘步枪的苏联狙击手

MS-74狙击步枪

MS-74步枪分解状态

对于苏军而言,莫辛-纳甘虽然射击精度合适,但装填速度较慢。主要由光学瞄准镜座的设计位置不合理导致:光学瞄准镜座位于抛壳窗正上方,射光枪弹后只能一发发单独装填(卫国战争苏联兵源素质下降,因此莫辛纳甘狙击型的瞄准镜在战场上是禁止战士私自拆卸或者归零的),远没有常规莫辛纳甘步枪采用桥夹一次装填来得快。在快节奏射击时,装填速度直接影响战机。

这个问题对于德拉贡诺夫来说很好解决,他重新设计了一种新的光学瞄准镜座,位置偏到抛壳窗左侧,避开了正上方,射手在打光弹仓中的枪弹之后,无需拆卸光学瞄具即可采用弹夹装填,从而提高了装填速度。

德拉贡诺夫还以射手的直觉,在提高精度和射击舒适性方面做了大量改进,例如:减轻了瞄准镜座的质量,同时降低瞄准镜座的高度,以提高射手射击时的舒适度;瞄准镜可更方便拆卸维护;在枪托内首次增加了附件仓;根据射手射击时的普遍力度重新调校了扳机力;更换重枪管增重500g以提高射击精度,而由于其他方面的减重,实际上整枪和瞄准镜系统还减重100g。

经过德拉贡诺夫改进过的莫辛纳甘步枪被命名为MS-74狙击步枪,其实际射击表现在测试中极其优异:3支样枪的测试精度R100为4~5cm、R50为1.5~2cm,对比1942年改装的莫辛纳甘M1891/30狙击步枪,精度提升2.7倍。

优秀民用武器设计不胜枚举

德拉贡诺夫真正设计的第一支步枪实际上是1949年推出的S-49运动步枪。

莫辛-纳甘狙击型瞄准镜座设置,不方便桥夹装填

经过现代化改装的MS-74狙击步枪

S-49运动步枪

S-49运动步枪觇孔式照门可调

S-49運动步枪觇孔式照门可调

时间追溯到1944年,随着德国节节败退,苏联开始从战时体制向和平体制过渡,军用武器的生产放缓。相应地,战时为提高产能而增设的生产线在此时却成为一种浪费,因此苏联官方封存不少军用武器生产线,同时重启狩猎和运动武器等民用领域枪械的生产。此时,苏联急需在国际舞台上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因此积极筹措1952年芬兰的赫尔辛基奥运会准备工作。S-49运动步枪就是专门为奥运会而设计。

1949年4月,在伊热夫斯克厂副总设计师卡莫佐罗夫的引荐下,德拉贡诺夫与马克西姆·康斯坦丁诺维奇·巴里诺夫会面,后者当时的身份是斯巴达克射击队的运动员,是正在筹备中的苏联国家射击队的成员之一。由于两人都是射击好手,所以一见如故。在交谈中,巴里诺夫谈到自己作为苏联体育委员会与国防工业部的代表,正寻找一位擅长射击的设计师,为将来奥运会专门设计一种全新的运动步枪。

德拉贡诺夫接手了这项工作,根据巴里诺夫的要求,德拉贡诺夫设计的这种步枪至少能达到100m距离R100为3cm的成绩,即在100m射程,所有弹着点必须百分百落在直径3cm的圆内。

1950年代,拿着S-49步枪摆拍的德拉贡诺夫

设计S-49步枪时的德拉贡诺夫(右)

尽管是重新设計,但德拉贡诺夫依旧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莫辛纳甘步枪进行深度改造,不过除莫辛纳甘传统的枪机和闭锁机构之外已没有多少结构是原版莫辛-纳甘的。为保证射击精度,S-49的枪管改为整体切削的重枪管,枪管壁极厚,配合一种特殊的固定装置,让枪管半悬空在护手上,避免枪管本身射击颤动对精度产生的不利影响。此外,S-49去掉了不必要的弹仓,瞄准具也改为一种可调的觇孔式瞄具,以提高机械瞄准的精度。握把和枪托的形状也作出了方便操作的改进。

1949年12月,巴里诺夫来找德拉贡诺夫验收枪支时,德拉贡诺夫共做出11支样枪,其中挑选2支连续射击10发后精度都能达到在一个俄罗斯戈比硬币大小范围内(直径2.2cm),大获成功。随后苏联军方与苏联国家队、各迪纳摩射击俱乐部都与伊热夫斯克机械制造厂合作,共计采购S-49运动步枪约150支。其中苏联射击运动员瓦西里·鲍里索夫更是在1950年8月保加利亚的一次国际比赛中,用S-49运动步枪创下了1149分的世界纪录。

图为1954年手持S-49的鲍里索夫,鲍里索夫后来在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上用S-49步枪夺得300m距离7.62mm步枪射击项目的金牌

S-49步枪设计成功之后,德拉贡诺夫先是作为苏联国家射击队的御用武器设计师,继续设计了一段时间竞赛用的运动步枪。它们绝大多数以德拉贡诺夫最熟悉的莫辛纳甘步枪为基础设计,例如大名鼎鼎的MTs-50、MTsV-50、Zenith、Strela、Taiga、SM、冬季两项-7-2、冬季两项-7-3、冬季两项-7-4等等,其中大多数都获得量产,成为苏联射击运动员的专用器材,苏联运动员用他设计的武器多次在奥运会等国际体育竞赛中获奖。

纵观历史,苏联射击运动员开始在国际赛事上涉足射击项目,绕不开德拉贡诺夫设计的步枪,可以说德拉贡诺夫就是战后苏联高精度运动步枪领域的奠基人。

而德拉贡诺夫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果,除与设计能力有关外,很大程度上也缘于德拉贡诺夫本人作为一名射击教练对步枪射击的理解,这种理解需要长时间的感悟和思考才能获得。在之后的设计当中,作为射击运动员的思维也帮助他击败了很多强劲对手。

SVD狙击步枪研发背景

由于苏联代表队在使用德拉贡诺夫设计的运动步枪在国际射击赛事中取得突出成绩,因而受到苏联国防工业部和伊热夫斯克厂的共同关注。

1958年,苏联开始了半自动狙击步枪的竞标项目。

此时的苏联已经完成AK47突击步枪、PK系列通用机枪在一线作战连队的普及,步兵连排的机动性和火力都实现了巨大提升。但作为高精度的远距离延伸火力来说,狙击步枪领域却一直是个空白,苏联甚至还在采用卫国战争时期的PE型狙击步枪,其本质上仍是莫辛纳甘步枪的狙击型,更像是将二战火力延续到了冷战时期。对于苏联陆军来说,这种慢速定点高精度射击策略已然该被淘汰,他们需要一种新的狙击步枪来服务于机械化大兵团的作战模式。而这就相当于给未来的狙击作战限定了一个全新的战术定位:根据二战苏联成功的狙击战经验和冷战实际情况,苏军认为,未来狙击手应该下放至连排一级,最好能够随步兵机动快速转移,是作为步兵火力在中远距离的定点补充而非以往狙击作战的定点伏击;即便有伏击的战术需求,也最好不要在同一个位置长时间埋伏狙击,以降低暴露和被反狙击的概率;最重要的就是射击的节奏,速度要快,能够实现在各种恶劣环境下快节奏的精准射击。

这一设计理念由苏联国防部炮兵装备总局(GRAU)提出,作为项目的启动方和招标方,GRAU为要竞标的新式狙击步枪提出了很高的技术指标:必须半自动方式,满足快节奏的狙击需求;可感后坐要稳定,方便射手迅速补射;高精度自然必不可少,对于有效射程也有一定的要求;除此之外,新步枪还必须足够轻便、紧凑、灵活、可靠,能够在单兵携行、搭乘各种载具(例如车辆、舰艇甚至直升机)以及各种恶劣环境(高温、严寒、雨雪天气、泥泞以及沙漠环境)下射击。

其实苏联在战前也曾研究过半自动狙击步枪,但苏联前期的半自动狙击步枪研究带有很强的时代印记:这些狙击步枪基本上都是在1930年代所研发,大都是从已经投产的托卡列夫SVT-38/SVT-40半自动步枪和西蒙诺夫AVS-36自动步枪里面挑出精度好的,再加上俄国自产的PU型光学瞄准镜搭配使用,精度只能说勉强够用。而且在卫国战争初期,由于纳粹军队在苏联西部高速推进,苏军节节败退的同时,绝大多数半自动狙击步枪也一并丢失,不得已只好重新使用莫辛纳甘步枪作为狙击步枪使用,甚至在产能下降时还会征用民间的竞赛用运动步枪作为狙击步枪。

二战时使用SVT-40训练的苏联狙击手,图中也有使用莫辛-纳甘步枪的射手

再一方面,当时作为苏联半自动狙击步枪的SVT和AVS步枪都属于早期自动步枪,结构复杂、生产繁琐,战场维护困难,同时由于操作不善故障率也奇高。所以说苏联陆军在卫国战争当中对于半自动狙击步枪乃至普通半自动步枪的使用体验上较差,更多的还是用莫辛纳甘步枪和PPSh冲锋枪。而苏联当时的设计师例如西蒙诺夫,甚至当时已经高寿的托卡列夫都发现了自己设计的自动步枪存在诸多问题,从战争伊始就对原有自动步枪改进,但最终多半因为“生产让位于作战”的缘故未被采纳。到二战后,由于西蒙诺夫SKS半自动步枪的迅速普及,苏联也曾尝试以SKS为基础,开发新式的半自动步枪,结果并不成功,这也就导致了一直到1950年代末期苏联依旧使用狙击型莫辛纳甘步枪。

说句题外话,关于苏联对于连排级狙击步枪的需求充斥在1940~1950年代,但在1940年代末与1950年代初爆發的冷战第一次高潮,对于苏联来说也是极具压制性的(核威胁伴随着朝鲜战争,当时苏军认为随时有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因此很多枪械匆匆上马列装,而随着世界局势的改变,又在1950年代中后期迅速撤装。例如SKS半自动步枪、RPD轻机枪等等,这些枪大多诞生在二战晚期,甚至有的可以说“列装即过时”,它们的列装更像是对当时二战后苏军火力的一次小修小补,但是否满足部队在冷战环境下的实际需求,苏军自己心中有数。直到1950年代后期,苏军认为在短期内没有爆发战争的可能之后才开始对未来武器需求的思考,诸如AK突击步枪和PK通用机枪在苏联步兵班组的普及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而作为连排火力在远距离的精度延伸需求也才被重视。

回到招标本身,我们可能认为苏联作为中央集权国家,其武器设计通常由指派的设计局所完成,但实际上苏联的军工行业在体制上与现代国家的采购模式极为相似:国家秘密对军工设计单位下发技术指标,设计单位之间各自采用招投标的方式统一竞标,真正在政治层面的干预极少。这里并不是说苏联竞标体制之下不存在政治影响,实际上由于国家系统的整体政治化,苏联军工在一些特殊领域有着明确的政治指向,例如航空航天和一些重武器领域,苏联领导层会通过施加政治影响改变军工项目的走势,另一方面,反过来一些功成名就的设计师以及某些在政治上比较强势的设计局也会通过各自的影响来改变领导层的观念,例如著名的米格29项目等等。但对于日趋边缘化的轻武器领域影响并没有那么大,苏联轻武器实际上在很长时间内还是沿着自己的速度和倾向性持续发展的。在这种招投标模式之下,苏联军工行业并不是想象中的官僚化和模式化,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活力,这也就为优秀武器的出现提供了便利条件。

投身研制SVD狙击步枪

1958年,作为当年最重要的轻武器设计项目,苏联大型轻武器设计局和轻武器生产厂家几乎都参与了新型半自动狙击步枪的设计。伊热夫斯克机械制造厂的代表就选择了具有十年竞赛运动步枪研发经验的德拉贡诺夫。从1958年开始,德拉贡诺夫就带领自己的设计小组开始了半自动狙击步枪的研发。

当年他就意识到,如果要实现陆军严格的要求,必须做到基于现行条件下的优化和妥协:为了提高射击精度,必须首先要减少零件的制造公差;适当加长枪管以延长射击基线;降低武器各子系统和部件对于枪管的影响;要尽可能降低自动供弹所需要的动能,使步枪在射击时供弹动作轻柔;同时最好要增加质量,以减轻后坐力引起的枪口上跳对次发弹射击产生瞄准和精度上的影响。

但还要兼顾武器苛刻的战时使用需求,必须保证武器能够在各种恶劣环境下(温度、湿度、高灰尘暴露的情况)可靠地工作,而且步枪必须轻巧紧凑,方便携带和维护。

要保证可靠性就必须在精度上有所取舍,适度增加自动装填循环的动能以提高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这是摆在德拉贡诺夫设计团队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德拉贡诺夫的设计理念是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狙击步枪的精度,使之实现可靠性与精度上的平衡。

出于这一设计理念,德拉贡诺夫并没有从头开始独立设计新步枪,而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当时苏军已经列装的AK47突击步枪作为参考。整体理念就是在AK的基础上保留必备的可靠性组件,然后将其他零部件换成自研的高精度零部件,并使之相互协调。

装备AK47突击步枪的苏军士兵

AK系列的双凸笋机头便于生产,对钢材的强度要求也更低,但对于精度来说不利

为了采用更大更长、能量更强的7.62×54mmR步枪弹,德拉贡诺夫在新式AK基础上做出一系列改进。从外观上看,新狙击步枪的机匣被适度延长,以容纳更长的复进簧,而且强度也在原有AK机匣的基础上进行了强化,保证在枪机后坐长度足够的情况下,动作轻柔,降低射击后枪机后坐撞击机匣对精度产生的影响。

德拉贡诺夫也对AK系列的枪机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动。AK47突击步枪的枪机采用两侧对称的双凸笋机头结构,属易于生产的一种回转闭锁类枪机。但这种机头结构也有自身的问题,首先就是单个凸笋的受力力矩不同,枪机闭锁后在凸笋各方向产生的力矩并不平衡;再就是双凸笋的开闭锁需要机头至少旋转90°,对能量的消耗较大,旋转所产生的惯性也容易产生一定的偏转力矩。这两个问题都或多或少对射击精度产生不良影响。

为此,德拉贡诺夫使用自己之前在TsV-55运动步枪上研发的三凸笋枪机结构,使开闭锁旋转角度减小,并减小了动能消耗和旋转对操控带来的细微影响,而三凸笋从3个方向的力矩又会平衡掉双凸笋力矩产生的偏差,尽可能在方便生产的情况下将枪机对精度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新狙击步枪的枪管采用热锻工艺,成型后再进行精细机加工的方式一体成型,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兼顾轻便。由于苏联当时仍在采用腐蚀性发射药,因此在枪管的加工工艺方面,德拉贡诺夫将自己团队设计的半自动狙击步枪通过在煤油中电镀的方式,在枪管和导气孔的内表面还原产生了一层镀铬防锈层。这一点很明显不符合高精度步枪的设计理念,因为镀层的高低不平会对射击精度产生一定影响,只能说是在当时技术条件限制下的妥协。

另外,为进一步保证精度和可靠性,德拉贡诺夫并没有照搬AK系列招牌的长行程活塞导气式原理,而改为动作更为轻柔、可靠性也能有保证的短行程活塞导气式设计。导气活塞位于导气管中,在火药燃气驱动下向后运动,撞击枪机框使其后坐。此外还将导气孔的位置向枪管中后部移动,尽可能避免活塞与活塞杆联动后坐产生的质心偏移,提高了射击精度。

其他方面,德拉贡诺夫对于AK的改动就没有那么大了,例如AK的击发结构被基本保留下来,但做出了半自动射击的简化;手枪式握把与枪托相连,在兼顾美感的情况下提高了射手瞄准和射击时的人机工效性。

1958年,德拉贡诺夫团队就已经完成了SVD的基础设计,并提交GRAU,由GRAU与陆军专门组建的一个招标小组对各厂家和设计师提交的样枪进行审核。

实力派选手争相竞标

德拉贡诺夫的SSV-58试验型狙击步枪

西蒙诺夫最初提交的基于SKS设计的AO-47试验型狙击步枪,拍摄于1968年,据说在测试中发生了难以预料的炸膛事故而提前退赛

关于1958年的狙击步枪竞标,苏联各厂家都有专门团队参与,甚至是同一厂家也会派出几个不同的设计师团队参加竞标以增加本厂中标的几率。例如伊热夫斯克机械制造厂就不止派出德拉贡诺夫设计团队,同时还有当时因研发AK47突击步枪而声名鹊起的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团队,此外,已知参加本次竞标活动的还有中央精密机械研究院的谢尔盖·西蒙诺夫团队、科夫罗夫机械制造厂的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夫团队、费奥多尔·巴里诺夫团队等等。

最早退出竞标项目的是卡拉什尼科夫团队。当年的卡拉什尼科夫团队是在研发PKM通用机枪和改进AKM突击步枪的前提下抽时间参加狙击步枪的竞标,而卡拉什尼科夫本人并不是很懂高精度武器设计。因此他设计的原型枪本身带有浓浓的后期AKM风格。例如为了方便生产,直接在AKM冲压焊接机匣的基础上整体拉长、延长枪管以提高精度,同样采用了AKM的长行程活塞导气式原理,枪机也是在AKM的基础上整体放大,甚至连机械瞄具都照搬AK的。严格说起来这只能算是在AK基础上的半自动简化和简单拉长,称不上是狙击步枪。导致卡拉什尼科夫的样枪在初测时精度表现很差,基本上达不到设计要求。而卡拉什尼科夫也自知不敌,果断退出了半自动狙击步枪的竞标,转头继续在PK系列机枪上进行改进。

而对于已经是德拉贡诺夫老前辈的西蒙诺夫来说,历史上并没有太多的关于西蒙诺夫团队样枪在第一阶段的测试记录,只知道西蒙诺夫最初提交的AO-47试验型狙击步枪并没有给竞标委员们留下好印象(据说当时曾经出现过发射强装药步枪弹时炸膛的情况,根据后续的测试结论也可以推测出初期精度不佳),最终不得不早早退赛,西蒙诺夫本人也只得更换设计方案重新参与竞标。

蘇联4位枪械设计师于1971年在图拉纪念托卡列夫诞辰100周年时的合影,从左至右分别为康斯坦丁诺夫、德拉贡诺夫、卡拉什尼科夫、西蒙诺夫,这4位设计师都参与了1958年半自动狙击步枪的竞标

康斯坦丁诺夫在狙击步枪射击方面最重要的技术指导就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狙杀225名德军的苏联王牌狙击手扎伊采夫,也就是电影《兵临城下》人物的历史原型

关于1959年的中期竞标,目前已知的资料更为稀少,只知道巴里诺夫团队在中期竞标中退赛,但枪的素质如何同样不得而知。后来加入的西蒙诺夫SVS试验型狙击步枪凭借西蒙诺夫本人的影响力,在发射了800发测试弹之后便被宣布直接进入到最终竞标当中,而康斯坦丁诺夫的OKB-575与德拉贡诺夫的SSV-58都是经过了4.8万发弹射击之后才进入最终竞标阶段,因此对于德拉贡诺夫来说,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康斯坦丁诺夫的设计。

康斯坦丁诺夫也是一名很优秀的枪械设计师,他本人直接师从科夫罗夫厂的总设计师什帕金,是从技术员一直做到团队主设计师的实力派。面对狙击步枪的设计需求,实际上康斯坦丁诺夫本人缺乏足够的理解,导致他在1958~1959年的设计当中,提交的武器在精度上达不到既定指标(既定指标为百米散布0.51cm),在大规模生产时很容易因为生产工艺问题导致实际精度逊于莫辛-纳甘步枪,因此被委员会评价为精度不合格。

但康斯坦丁诺夫的人脉很广,在设计过程当中得到了很多其他设计师和射击运动员的帮助,再加上由于关系网过硬,他甚至通过基辅军区司令员丘伊科夫元帅引荐,找到了当时苏联的王牌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来做射击方面的指导工作,扎伊采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共狙击225名德军。根据扎伊采夫的建议和指导完成了OKB-575试验狙击步枪的后续调整。根据扎伊采夫的建议,康斯坦丁诺夫在未对枪械本身结构进行大幅度调整的前提下,改为将枪管内膛作相应修改实现了精度上的提升(根据记载,与康斯坦丁诺夫为竞争关系的西蒙诺夫SVS原型枪也对枪管内壁做出了一系列调整,收窄了0.02~0.03mm的枪管内径,但不确定二者的修改工艺和原理是否相同)。也正是按照王牌狙击手的一系列修改建议进行调整,康斯坦丁诺夫的设计才有了与德拉贡诺夫一较高下的实力。(待续)

编辑/高燕燕

猜你喜欢
狙击步枪竞标诺夫
市场化条件下武器装备竞标策略分析
机械图鉴——TAC-50狙击步枪
枪械图鉴——VKS狙击步枪
武器装备项目竞标组织管理研究与应用
岁末年初的竞标秀
幽默与漫画
幽默与漫画
幽默·漫画
网上竞标在采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