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蹄疫病的病原学及综合防治措施

2020-06-22 23:20齐力格尔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2期
关键词:病原学

【摘 要】羊口蹄疫病是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发病较急,蔓延速度快,对养羊业的危害也比较大。本文介绍了羊口蹄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以及综合防治措施,以期帮助广大养羊户降低羊口蹄疫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羊;口蹄疫病;病原学;综合防治措施

口蹄疫也称为“口疮”、“辟癀”等,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易感动物的接触性传染病,患病羊只主要表现为黏膜、四肢远端以及乳房等的皮肤有水疱和烂斑。该病于1514年首次被意大利的学者发现,发病率高,死亡率约为2%至3%,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是我国的一类传染病[1]。近几年,随着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大,羊口蹄疫的发病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羊群患病后不仅仅影响饲料利用率,还会因羊只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死亡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应当对羊口蹄疫病进行科学的防控。

1.病原学

羊口蹄疫病的病原为口蹄疫病毒,该病毒是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的成员之一,外观呈圆形,直径约为20至25纳米,没有囊膜结构,其核酸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外部包裹蛋白质结构。目前已知的口蹄疫病毒可以分为7个血清型,分别为A型、O型、C型、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亚洲Ⅰ型,每一种血清型又可以分为多种亚型,已经发现的亚型约为65种[2],各个血清型之间的抗原性差异较大,没有交叉免疫作用,以上血清型中较为常见的为O型、A型以及亚洲Ⅰ型。口蹄疫病毒对环境的抵抗能力比较强,在干燥环境中能够存活一段时间,在饲料、水源、皮毛以及土壤中能够存活数日至数周,且存活的病毒仍具有感染能力。

2.流行病学

患病羊和感染羊是羊口蹄疫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粪便、尿液等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口蹄疫病毒,本病在发病初期的排毒量比较大,且排出的病毒毒力也比较强。这些排泄物能够污染水源、圈舍、饲料、用具等环境,当健康动物接触到患病羊或感染羊时可以经呼吸道、消化道被直接感染,也有可能在接触到被污染的环境、用具等时被间接感染。当羊只体表有伤口时,口蹄疫病毒也可以通过伤口进入动物体内,在体内生长、繁殖,引发疾病。由于口蹄疫病毒可以随气流扩散到较远的地区(10至60千米)[3],所以当口蹄疫疫情发生时常呈大面积流行。口蹄疫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寒冷的冬季发病率会较其他季节稍高,本病的宿主广泛、传染性强,是较为严重的羊病之一。

3.临床症状

羊口蹄疫病的潜伏期为7天,患病羊只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左右,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口腔内和舌头上有黄豆大小的水疱,水疱出现后一天左右破溃为红色的糜烂,进而感染、化脓、坏死,口角有白色泡沫状唾液。伴有较明显的全身症状,站立不稳,跛行,也有的喜趴卧,行走困难。怀孕母羊患病后出现流产,也有的病例出现心肌炎,有心肌炎症状的患病羊死亡率为20%至50%之间。本病的发生多为良性经过,没有其他病原微生物繼发感染的情况下通常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但耐过的患病羊仍能向环境排毒,称为传染源。

剖检患病动物可见,口腔、蹄部。乳房、气管、咽喉、胃粘膜等多处出现水疱、糜烂、溃疡或黑棕色的结痂。心包中有弥漫型点状出血,心肌苍白或有淡黄色斑点、条纹,俗称“虎斑心”。

4.诊断方法

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剖检特点结合其流行特点可以进行诊断,但由于口蹄疫病毒不同血清型引起的疾病在临床症状上会有一定的差异,且口蹄疫病与口炎在初期的症状比较类似,容易混淆,所以应当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确诊。实验室诊断方法可以分为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三种,病原学诊断是在舌面或体表有水疱处采集水疱液,在采集病料时应当选择没有破溃、腐败的水疱,采集过程要尽量避免污染,将采集到的水疱皮放入50%甘油生理盐水的消毒瓶内,瓶口用蜡固封,水疱液用注射器吸取后置于试管或小瓶内后用蜡固封,将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培养,电镜检验后可确诊为口蹄疫病,但由于病毒分离培养对于环境和操作人员的要求较为苛刻,所以在临床实践中很少使用。血清学诊断技术包括中和试验、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免疫荧光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4],其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敏感性高、操作便捷,且对试剂、环境的要求都不太高,适合临床诊断,现在广泛应用于口蹄疫病的诊断中。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酸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以及核酸序列分析技术等也均可以作为口蹄疫病的诊断依据。

5.综合防控措施

5.1治疗

虽然本病的死亡率较低,且多数病例能够经过一段时间而自愈,但由于本病的传播速度很快,波及范围交广,所以在养殖场发生口蹄疫病后通常不建议治疗而是应当直接进行扑杀,从而净化羊场,控制口蹄疫疫情。如果是经济性较高的羊只,需要进行治疗时,首先要进行隔离,避免其感染其他易感动物,同时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治疗,避免和控制继发疾病,降低死亡率。在患病动物的患病部位涂布0.1%高锰酸钾溶液、食醋溶液,对于已经破溃、糜烂的患病部位应当涂布1%至2%的明矾、碘甘油或冰硼酸,蹄部感染后,可以使用来苏尔、臭氧水尽心个冲洗,而后用鱼石脂软膏涂布,再用绷带包扎。除此之外,应当给予强心、补液治疗,避免心肌炎的发生。

当羊场出现口蹄疫后应当及时上报,按照规定进行隔离、封闭和消毒,消毒药品可以选择0.2%的过氧乙酸或2%的火碱,每日2次,对于病死动物应当进行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避免二次感染。

5.2预防

5.2.1免疫接种

对于口蹄疫病最为有效、便捷的方法就是进行免疫接种,根据各个地区当地口蹄疫疫情的发生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对口蹄疫的发生情况和类型进行记录后选择同一类型的疫苗免疫接种。选择疫苗时应当挑选大厂家生产的正规疫苗,不能贪图便宜选择质量较差的疫苗,那样起不到免疫的保护作用,在疫苗运输、使用和贮存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避免因保存不当而使疫苗失活,影响免疫效果。目前可用于预防羊口蹄疫病的疫苗有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合成肽疫苗、核酸疫苗、高免血清等,各个养殖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5.2.2消毒

在日常的饲养管理中应当重视消毒工作,良好的消毒程序可以杀灭大多数的病原微生物,不仅是对于羊口蹄疫病的防治,对于其他传染病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消毒药品可以选择5%的氨水、2%的火碱溶液、10%的石灰乳、0.2%的过氧乙酸以及环氧乙烷等,每周应当对圈舍进行至少一次消毒,消毒药品应定期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永和,王龙,李明福,等. 羊口蹄疫疫病免疫效果检测和分析[J]. 兽医导刊,2017(07):74-76.

[2]刘凤祥,郭亚利,张素娟. 牛羊口蹄疫的发生、鉴别诊断及防治[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01):138-140.

[3]赵丽琼,段娟,徐丽芬. 猪牛羊口蹄疫的发生、诊断及治疗措施[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210(12):129-129.

[4]仁欠端智,马延龙. 牛羊口蹄疫的诊断与治疗[J]. 山东畜牧兽医,2010,031(002):63-64.

作者简介:

齐力格尔,1990年8月,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通辽,技术员,研究方向:传染病学。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嘎达苏种畜场)

猜你喜欢
病原学
海丰县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症状、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分析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浙江省临海市2010~2016年2269例手足口病患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点分析
羊口疮病的诊断与防治对策分析
成人呼吸道病原九项临床应用初探
AECOPD致呼衰急诊气管插管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高危因素及病原学状况分析
老年糖尿病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与危险因素分析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病原菌分析
梅州地区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