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舞蹈滚龙连厢在学院派民间舞中的发展研究

2020-06-23 09:37卢精文
艺术评鉴 2020年10期

卢精文

摘要:土家族舞蹈滚龙连厢从民间进入“学院派”课堂,在动作整理、提炼过程中,重点对舞蹈动作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处理,挖掘了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对深入研究土家族民间舞蹈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土家族舞蹈   滚龙连厢   学院派民间舞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0-0083-03

土家族舞蹈滚龙连厢经过了几代传承人和表演者的挖掘、整理,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主干动作,例如:懒龙翻身、跑马射箭、幺妹扯鞋、地盘龙、仙女摘花、太公钓鱼、鲤鱼三板子、黄龙缠腰、雪花盖顶、蛟龙下海等,滚龙连厢在“学院派”民间舞的发展中,对这些主干动作进行元素化处理,以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滚龙连厢”教材为例,提炼出了基础性训练部分,风格性训练部分,技术性训练部分和表演训练部分这几个板块。在整个教材的整理、提炼过程中,重点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处理:一是舞蹈动作系统化和规范化,二是舞蹈文化内涵的挖掘。

一、舞蹈动作系统化和规范化

在“学院派”课堂中,对舞蹈主干动作进一步的提炼,以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土家族“滚龙连厢”教材为例,重点对动作的发力、动作的流畅性、形象性和技艺性这几个方面进行强化处理。

(一)强调动作的发力点

舞者的每一次舞动,都需要身体的多个部位、器官、肌肉相互协调配合产生“力”,所有的舞蹈动作都需要以“力”为运动原理。在“滚龙连厢”教材的整理和提炼过程中,尤其强调“力”的起点,“力”的傳导以及最终形成的“力效”。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某一处肌肉或者某一个关节都可以成为“力”的起点,教材中最基本的动作“颤连厢”,在骑马蹲裆的体态上,左手山膀位执板,右手握连厢垂直地面,由中段发力,带动膝盖颤动,形成一个重拍向下的一个“力”,“力”传导到右手带动连厢颤动。这个动作看似很简单,但是很容易做成右手手腕发力颤动连厢,或者是由膝盖做屈伸颤动连厢,这两种情况的出现都是因为没有找准正确的发力点,整个教材的整理提炼过程中,非常注重寻找舞蹈动作准确的发力点。肌肉在舞动中的发力也极为重要,有发力和没有发力所形成的“力效”是完全不一的,例如教材中“嫦娥奔月”的后两拍动作,先是左脚重心,经过大二位蹲平移至右脚弓箭步,随着重心的转换,右手横拉,使连厢棍头朝斜上方刺出。这个动作的发力点,一方面体现在脚下转换重心时大腿内侧肌肉的发力,最终形成右弓箭步。在弓箭步的形成过程中,大腿肌肉发力后形成的力效是完全不一样的;另一方面是上身运动并不是单一的由左到右的平移,而是后背肌肉发力,推动上身由左平拉至中间,形成一个“拉”的力效,最终传导到右手上刺出连厢。舞蹈动作拥有多个发力点,例如教材动作“鸭子步”,是一个非常具备形象性特点的动作,模仿鸭子走路时双脚左右摆动形象,需要找准胯部的旋拧的“力”和脚后跟外翻往地上刺出的“力”,如果只是简单的完成脚后跟外翻动作的话,是很难将动作的形象性展现出来的。在提炼教材过程中“力效”也是老师经常强调的一点,例如动作“古树盘根”,一个跳跃落地的动作,要注意身体下坠的重量感,从空中下落到地面后双腿要盘紧蹲实,寻找一种大树往地底下扎根的一种“力”,形成一种由高空间突然坠入低空间的一种“力效” 。

(二)注重动作“活”的特性

滚龙连厢的特色是将左手莲花落和右手连厢结合运用,击打身体各个部位舞动,形成独具一格的表演形式,“滚龙连厢”教材的提炼,始终遵循一个“活”的特性,一体现在连厢击打身体时的灵活性,二是身体运动时的流畅性。

在连厢击打身体各个部位时,身体也要有一定的反应,一方面身体会顺着击打的力运动,例如基本动作“腿部击打二拍花”,右手握连厢往左运动,击打右腿外侧时,双腿重心会随之移动到左腿上,反之亦然,身体呈现出一种随着连厢击打左右拍动的一种松弛状态;另一方面身体会与击打的力逆向而行,例如基本动作“肩部击打二拍花”,右手横握连厢于胸前,手肘保持不动,手腕左右拧动时,连厢击打肩膀外侧,连厢在击打左肩时,左肩是一个向前方运动的动势,形成一种迎着连厢击打的感觉,反之亦然。在“滚龙连厢”教材的提炼过程中,非常注重身体的运动,由身带棍,体现出舞动时的灵活性。

“活”的特性还体现在身体运动时的流畅性,即“力”的传导。例如“龙形绕棍”,是模仿龙形象的动作,龙的形象在民间舞中并不罕见,如今民间还保留了舞龙的习俗,“龙形绕棍”是通过身体的运动带动连厢的转动,动作流畅灵活,运动空间多变,模仿龙飞舞时上天入地、辗转扭动的形象。在做“龙形绕棍”动作时,要注意“力”在身体各个部位中的传导,要保持连续不断。先左脚单腿立稳,上身挺拔,然后右脚向前上步成弓箭步,重心落至右脚,身体顺势由上往下运动,含胸低头,再由后背发力带动胸腰运动,脊柱一节节往回卷,形成一个由下往上再往后卷的运动过程,同时回到双脚重心,最后往上挑腰将重心推到右脚上站立。随着身体的左右扭动,连厢始终保持一个画圆的运动状态。从整个“滚龙连厢”教材上来看,组合的编排以及动作短句的设计,都是由主干动作元素化处理后形成的多个动律组成,同时将动律进行复合多变的转换,同样呈现了连厢击打“活”的特性。

(三)捕捉动作形象性

舞蹈艺术是由人体的动作、姿态和造型所形成的舞蹈语言,塑造出生动、鲜明、具体的舞蹈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人物情感和思想的,形象性是舞蹈最重要的艺术特性。我国民间舞蹈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动植形象,可谓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在提炼“滚龙连厢”教材过程中,对主干动作的形象性捕捉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快的抓住动作特点,更加准确的呈现动作。在“滚龙连厢”教材的整理提炼中,老师在课堂中反复提到民间舞的学习离不开对舞蹈形象的分析,并指出“形象性分析教学法”在民间舞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舞蹈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人们的审美带有很大的情感性和形象性,舞蹈艺术并不是靠理性说教的“灌输”,而是靠人体形象的“感染”。对主干动作进行形象性分析有助于学生在大脑中生成一个清晰的形象,使学生在创造舞蹈形象过程中先完成感觉的转化,再经过老师的引导和反复的练习,最终达到形体的转换。例如教材动作“跑马射箭”,在练习时学生们脑中先想象马儿跑动时的形象,再分析这个形象的特点,一是马头自然的进行前后运动,二是马腿往后刨地。因此学生在练习动作时要强调脖子的前后运动,再配合脚下后撩,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跑马射箭”动作才会慢慢贴合马儿奔跑的形象。教材动作“鸡公打架”,是模仿两只公鸡互啄互斗的形象,一方“打”另一方“躲”,再反复循环,一“打”一“躲”的过程学生也要分析公鸡的形象,在“打”时上身要给出去并跳起来,形成一种从上往下压迫对方的一个状态,“躲”时要迅速,身体下压并收缩起来,和对方形成一个鲜明对比。通过对动作进行形象性分析,让学生心里生成一个舞蹈形象,会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动作的要点,更加清晰的呈现出动作所蕴含的独特的形象性。

(四)升华动作技艺性

土家族滚龙连厢具备高超的技艺性,其特色是左手快板,右手连厢,击打起舞。“滚龙连厢”教材在升华动作技艺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节奏上的处理,连厢与快板击打的节奏处理和复杂多变的多个动律的转换,如“嫦娥奔月”最后一拍,八哒一,右手連厢“二拍花”需要迅速抢拍才能接上下一个动作的节奏;二是低舞姿和地面滚动的空间变化,动作“地盘龙”要求一拍从高半脚尖落至大弓箭步,同时强调腿刺向地面的劲道,再借助反弹力完成之后在地面上的动作,动作“矮子步”也全是低舞姿的动作,教材技术技巧训练部分“滚龙组合”中,提炼了大量的快节奏,低舞姿,地面滚动的动作;三是快速的旋转,如“太公钓鱼”动作,舞步既要围绕地面画圆的同时,身体还需要快速旋转一周半,极大的加深了动作的难度;四是连厢的击打、抛接和绕,如动作“太公钓鱼”,连厢在击打身体各个部位时,身体需要随动绕八字圆,同时还需要在各个方位进行变化,“双人抛接”连厢,两人相对,将连厢往自己上方抛起,再蹭步向前接住对方的连厢,都需要长时间的配合练习才能达成,教材中还提炼了许多的“绕指花”“绕腕花”动作,“绕指花”时连厢在五个手指中快速转动,“绕腕花”时连厢随着手腕的转动棍头棍尾画圆等等,“滚龙连厢”教材动作的技术都是来自以前整理出来的主干动作中,经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处理后,动作的技艺性得到了提升。

二、挖掘舞蹈的文化内涵

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舞蹈同时也是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在提炼土家族舞蹈“滚龙连厢”时,深入分析其中文化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一)对土地的热爱

土家族大多聚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交通运输不便,人口少,资源丰富,大多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农耕文化在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表现出对土地的热爱。“滚龙连厢”中基本体态松肩含胸前倾屈膝,正是因为土家族常年生活在高山地带所形成的,基本动律重拍下沉,将力量投射到脚下的大地,以及舞蹈中大量的在地面上滚动的动作,表现出山地居民对自己生息相关的土地的一片深情。

(二)鲜明的民族气质

生活的磨练和特有的生活习性,造就了他们洒脱豪迈,豁达乐观,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在提炼“滚龙连厢”教材时,深入挖掘主干动作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加强土家族舞蹈文化的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寻找舞蹈动作应有的情感元素,使学生能更加生动形象的演绎出来。例如主干动作“鹦鹉寻食”,在学习这个动作的时候,不能只是单纯的学习脚下的步伐和上身的运动规律,而应该带着一种很诙谐幽默的情调去演绎鹦鹉找寻食物时那种情境,倘若内心没有饱满的情感,就算外形模仿得多么的相似,也会让观众觉得淡然无味。

土家族滚龙连厢从民间进入“学院派”课堂,舞蹈动作进行了元素化的处理后,变得更加系统和规范,同时还对舞蹈中的民族文化进行研究挖掘,将土家族人对土地的热爱以及鲜明的民族气质融入到舞蹈动作中,最终整理提炼出了一套具备规范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滚龙连厢”教材,为深入研究土家族民间舞蹈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赵新哲.土家族滚龙连厢的形态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2]金浩.试论“学院派”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时代际遇[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