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等待中打开孩子语言的魔盒

2020-06-23 09:31姜红梅
文理导航 2020年21期
关键词:试卷妈妈课堂教学

姜红梅

笔者在2019年通州湾示范区骨干教师培训中有幸聆听了南通市教育科学院冯卫东教授的讲座———在“好课”中打开“美篇”的魔盒。其中谈及课堂时间的分配、课堂等待的话题引发了我的思考。审视自己的课堂,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很少,担心等待会浪费时间,等待就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把曾经读到过马克思的“一切的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这句话记在心中。时隔多年,笔者再次翻阅《资本论》,细细品读,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深意。因为对商品的生产或者是对物品的生产都消耗了人们的时间,都凝聚了人们的智慧。商品之所以有价值都是因为它消耗了时间、劳动。世间的万事都是在时间中体现价值,都是时间的体现,所以节约就是节约时间。原来马克思所说的节约时间是指在工人创造剩余价值中,时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的道理,时间在师生之间智慧的启迪与创造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的话,就不难理解教育名家窦桂梅说过的话:“教育是慢的艺术,课堂需要等待。”

一、何为课堂等待

“等待”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里的解释是:不采取行动,直到所期望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而“课堂等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等待,它不是不采取任何行动的等待,这里的课堂等待指的是具有教学意义的等待,其等待主体是教师,等待客体是学生,是教师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时空环境,暂时等待学生认知、理解或生成一种积极意义的、饱含着教师对学生希望的等待。课堂等待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节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树立学生的自信,它对优化、控制教学程序和提高教学效率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堂为什么需要等待

(一)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这一成长规律,用等待来更多地给予学生认识和发展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同化、重构新的知识,最后体会到的将是更深入的、更具体验性的知识、能力和情感。

(二)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需要

课堂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教师应着眼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与已有旧知的异同与联系,给足时间,“等待”学生动脑、动手或动口。教师要给学生留下一个静心思考的时空,以有效等待来成全学生的学习能力。之所以值得花费课堂时间去等,是因为它是学生智慧生成的需要。学习知识重在思想与方法的运用,更是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不是教师的讲授能够替代的,应该是靠学生自主理解与内化完成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适时等待,静待花开

课堂中的等待,就像国画中的留白。郭熙在他的画论中说:“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如此“高”与“远”之境,由留白之法予以实现。同样道理,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的不讲,教师的等待,往往能收到“以静制动,以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以前我常常认为,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静悄悄的,就会被认为课堂氛围不活跃,教学是失败的。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在平时的语文课甚至一些公开课上,多给孩子一些时间思考时间,在课堂上满怀期望地等待,让我收获了不少惊喜。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一课时,用幻灯出示以下对话:过了几天,父亲对我说:“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为什么?”我惊愕地问。

父亲说:“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在课堂上我问: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通过这段对话,你读懂了什么?

一向活泼踊跃的范阳阳马上举手回答:“父亲不是猎人,就不会打鸟了,鸟儿安全了,所以作者很高兴。”

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的回答,这应该是我想要的答案,我满意地点了点头。但我发现课堂并非是我设想的那样轻松。有几个孩子眉心紧锁。于是我又问:“其他同学还读懂了什么?”我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们。虽然马上就要敲响下课的铃声。所有听课老师都只等着我的课堂总结,就大功告成了。我微笑地注视着他们,大概过了30秒,一向沉稳的宋柯坚毅地举起他的小手,我示意他回答。他不紧不慢地站起来回答道:“文中的父亲善于观察,对鸟的习性非常了解,却不伤害鸟儿,那么喜欢鸟儿,作者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孩子的发言太精彩了,出乎我的意料。

再如,笔者在区语文信息化能手赛课活动中,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时,在分析了作者叶至善有关描写他自己扮演老虎时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后,设计话题:生活中你有很多难忘的事,請试着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手法,说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情。

孩子们进入沉思,我观察到有的孩子在脸上轻轻泛过一丝微笑,有的孩子嘴角轻轻扬起,还有的眯着眼……

不一会儿,有一个女孩子举手发言,她和大家分享了她第一次做菜时的喜悦。我再问:“还有其他同学有难忘的事要和大家分享的吗?”底下一片沉寂,或许是因为紧张,或许是他们不够自信,或许还没有想好,没有一人举手。听课老师都焦急地巡视着孩子们,多么希望有小手举起。我故作镇静,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们,继续启发:“你的生活中一定有许多难忘的事,或喜、或悲、或感动……请你在说这件事时用上今天学习的能反映一个人特点的描写方法。”片刻的等待后,一个男孩举手发言:终于要发数学期中检测试卷了。我端端正正地坐着,面带微笑,满怀期待地注视着老师,希望自己能考一个满意的成绩。可是结果却让我很失望,我的试卷等地是“良好”。当时领试卷时多么希望有一个地洞,让我躲一躲。在座位上细细看试卷,发现错的都是计算题,我好难过,我低着头,沉默不语。好不容易挨到了放学,路上,我跟我妈妈说:“妈妈,今天我们比一比。”“比什么?”妈妈一脸诧异地问。我低声地说:“今天比谁不生气。”我们回到家,妈妈问:“期中试卷发下来了吗?考了多少分?”我慢吞吞地把试卷拿给妈妈,妈妈一看不禁皱起了眉头。我心想妈妈一定要大发雷霆了。可没想到妈妈看了我一眼,并没有批评我,而是安慰我说:“这次没考好不要紧,自己找找原因,争取下次进步!”听了妈妈的话,我泪水像掉了线的珍珠,啪塔啪塔顺着脸颊,落在我的书桌上。这是后悔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课堂上沉默了片刻后想起了大家发自内心的掌声。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每一节课都是师生的激情与智慧互动生成的过程。为了实现互动生成的教学,教师要通过“等一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空间,自主探究、充分交流。有时学生的想法可能是“灵光一闪”,教师要注意等一等,引导学生将这种“灵光一闪”变成“阳光普照”。课堂教学原本就是“即席创作”,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课堂互动的信息,生成充满活力和智慧的课堂,让在课堂在等待中成就精彩。

【参考文献】

[1]冯卫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北兴桥小学,江苏南通226300)

猜你喜欢
试卷妈妈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