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语文要素融入文本的故事情节之中

2020-06-23 03:24吕爱玲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0年5期

吕爱玲

【摘要】统编版语文教材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的。其中,单元要素不仅明确了语文学习的训练重点,更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抓手。但从教学的实践情况来看,很多教师都高举落实语文要素的大旗,生硬而粗暴地进行训练,将语文课堂异化成为机械生硬的训练场。要想真正扭转这一状态,就需要改变语文要素的落实方式,根植于文本内容和故事情境之中。

【关键词】梳理内容   紧扣细节   品味想象   回归融通

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所编排的内容包括音乐、曲艺、书画、戏曲等不同的艺术性,编者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是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极具人文气息的语文训练重点,如果硬要将课文中所涉及的艺术作品以纯粹艺术审美的角度来赏析,必然就会淡化语文课程的学科味。鉴于此,我们需要尝试将语文要素的落实融入文本的故事情节之中。本文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月光曲》一文的教学为例,谈一谈笔者利用这篇课文落实这一单元语文训练要素的实践方法和积极思考。

一、梳理内容,概括故事中的跌宕情节

对课文的感知与解读,最为基础的是要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叙事性文本来说,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概括并梳理故事的情节,概括课文所描写的主要内容。对于一篇介绍经典音乐作品诞生过程的课文来说,故事内容的提炼本身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师既要将其视为普通的叙事文,对文本中的故事情节进行提炼和梳理,同时也需要帮助学生紧扣作品诞生的必要元素,凸显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载体。

《月光曲》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经典钢琴曲《月光曲》的经过,其主要内容为:一次贝多芬在外演出时,遇到了一位懂事且对音乐充满了向往之情的盲姑娘。贝多芬被盲姑娘的言行和品质感动,借助皎洁柔和的月光即兴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對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概括故事情节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如果将这样的故事放置在创作音乐作品的整体情境之下,有一些关键性的核心情节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缺失了教师的点拨与引领,学生就会忽略这些重要的元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概括时就可以将教学的核心聚焦在这几点上:(1)关注盲姑娘的言行,了解贝多芬被盲姑娘的言行所感动的内心情感;(2)课文中有些背景元素看似与故事发展的情节关联不大,比如,故事中以一个自然段的篇幅描写皎洁的月光,看似与环境相关,与情节的关联并不紧密,但对于《月光曲》的诞生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让学生在概括提炼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语言。

梳理叙事文的情节虽然有基本的方法和原则,但最为关键的是学生要能够结合文本的具体特点,进行自主而有针对性地概括,为后续语文元素的落实奠定基础。

二、紧扣细节,感知故事中的人物特质

写事离不开人,写人也离不开事,人和事之间相互融通、彼此交融,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有机整体。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本时,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浮在表层,而需要逐步向事物的内蕴漫溯,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聚焦于文本描写人物的细节,从具体的言行中感知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

比如,《月光曲》虽然以贝多芬的经历为主线,但对于盲姑娘的描写却是非常丰富而细腻的。主要因为盲姑娘的一言一行是推动贝多芬情感发展的源动力,更是创作形成《月光曲》的重要支撑。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紧扣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和语言展开对话,如可以从“脸很清秀”看出盲姑娘的美丽和善良;可以从“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看出盲姑娘的懂事和明理;可以从“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看出盲姑娘对于音乐的向往和渴望。而对于贝多芬先生的解读,我们可以从“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来感受贝多芬的热情和善良;可以从“你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看出贝多芬内心充满了爱……

文中部分内容看似是对故事中两个人物形象和品质的探究,但对于这样一篇文本来说,这样的探究和解读其实拥有了众多的价值:首先,训练了学生阅读感知的言语思维能力,即能够从人物显性层面渗透出来的信息揣摩其所蕴藏的价值内涵;其次,从人物的视角进一步感知和解读这个细节所包括的重要内容,更好地训练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最后,从古诗到情感的维度,了解作品形成的过程,洞察经典作品诞生所具备的多样元素。

三、品味想象,再现故事中的优美景色

人物、事件和环境是构建叙事性文本的三个核心要素。相对于人物和事件这样的显性元素而言,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资源,貌似可有可无,尤其是将环境剔除,似乎并不会影响学生对整个故事的理解。但进入高年级之后,学生的理性思维开始萌芽,他们对于文本的感知就不仅仅局限在固有的层面上,而需要将环境与文本中具体的事例、具体的人物以及内在的真挚情感链接起来,就能让环境生发出全新的价值和意蕴。

对于这篇课文而言,有了事情作为载体,更有人物高贵的品质作为支撑,不少学生误以为这就是经典钢琴曲《月光曲》的原始动力。事实上,事件和人物是主体,但依然不能忽视在整个事件过程中起到点缀和催化性作用的环境。教师可以关注课文的第九自然段,针对这一自然段设置两个层面的教学:第一,关注文本语段,引导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将其作为一段纯粹的自然景观,紧扣“微波粼粼”“卷起巨浪”“雪亮的浪花”等关键性词语,来感受景色的优美,与文本中的人物一起走进故事,享受优美景色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享受;第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这段描写中感受环境与事件之间的联系,提炼出景色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关联,有的学生将“月光的皎洁幽静”与盲姑娘善良、可爱的品质相联系,形成了人与景之间的巧妙融合,有的学生从故事出发,在感受优美环境的同时,聆听音乐的柔美旋律,与故事中的人物一起“走进”经典的艺术作品之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紧扣课文第九自然段进行的品味和赏析,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景色的写作方法,同时也站立在文本的视角下,借助故事中人物的角色和心境来感知与体悟,从而有效地推动了这个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

四、回归融入,揣摩故事中的旋律韵味

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关注上述三个环节,教师的每一步教学对于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其实并不算多,但这些都是推进语文要素的重要基础。如果缺乏了这些步骤和基本的板块,直接贸然地要求学生感知和赏析艺术作品,就会给人一种突兀之感。为此,教师要在学生概括了内容,感知了人物,体察了环境之后,将教学的中心直指课文中的艺术作品,鼓励学生以统整的视角关注课文中的重要信息,梳理这些信息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联,从而借助故事来揣摩艺术作品中内在的旋律和韵味。

教学中,教师可以相机播放经典作品《月光曲》,让学生在柔和的音乐声中再次阅读文本,回归故事的情节之中,接着尝试从贝多芬是著名音乐家的身份入手,捕捉产生《月光曲》的每一个细节。比如,贝多芬悠闲地在外面散步,盲姑娘与哥哥之间的对话,盲姑娘对音乐的向往让他一下子就猜出了贝多芬的身份;再如,贝多芬不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本身也是一个极富善意的人,所以被盲姑娘的才华和对音乐的渴望之心所感染;再加上此时柔美月色的点缀……这所有的一切不仅让学生有了更为鲜明的认知,同时也将阅读元素与播放出来的柔美乐曲进行了对照与关联,在感性思维下感知了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

在這一案例中,学生走进课文、回归故事,并不是一种阅读量的堆积,更不是机械生硬地重复,而是对于文本中所有细节的再次关照和解读,其实是在捕捉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学生的身心在音乐的渲染下,内在的思维和情感都被充分激活,他们将音乐作品与文本中的文字形成了有机的融合,在整体性回归的状态中,通过揣摩和捕捉,感受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

语文要素是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关注的,但这种关注不应该以粗暴和生硬的形式出现,我们需要将语文要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来落实,让学生在整体融通的过程中巧妙对接,深入感知,从故事、人物、环境等看似外围的层面,以立体化、多渠道的方式介入到文本的过程中,真正为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生长服务。

【参考文献】

[1]汪淑琴.情:在体验中萌生,在朗读中流淌——我的一次磨课历程 [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1(9).

[2]陈小平.统编教材: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基[J].江苏教育,2019(73).

[3]陆允如.突破训练要素,夯实核心素养 [J].小学教学参考,2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