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2020-06-27 05:58秦宝雅
农业工程 2020年5期
关键词:商洛市商洛深加工

段 凯,秦宝雅

(商洛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商洛726000)

0 引言

商洛以“核桃之乡”的美称享誉全国,种植的核桃被列入国内500个优良树种之一,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核桃产业的蓬勃生机。商洛核桃栽培历史悠久,具有2 000多年的历史,在近代时期,商洛核桃栽培大致经历3个发展过程。第1个发展过程是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口号,引发了农户种植核桃的潮流。第2个发展过程是商洛在20世纪80年代以“发展优势产业,重振核桃品牌”为方向,激发起人们种植核桃的热情。第3个发展过程是21世纪,为推动商洛核桃产业发展,商洛核桃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使得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商洛核桃产量和品次均处下滑状态,年产值仅占全省及全国的13和125,从全国第1级降到第5级,产业竞争力和市场竞争优势逐渐丧失。贾长安[1]通过文献综述分析法分析商洛核桃产业发展,研究发现,商洛核桃产业良种占有率低且产业层级低。贾长安等[2]分析得出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和国内外产业竞争加剧影响核桃产业的发展。刘艳珍[3]运用主层次分析法分析影响商洛市核桃产量的因素,得出气候(寒潮)和降水量是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商洛核桃产业发展现状,拟针对性地提出商洛市核桃产业发展对策。

1 产业发展现状

1.1产销量现状

从2012—2018年商洛核桃年产量(图1)可知,年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为商洛市区域经济GDP做出了贡献。商洛核桃因果实硕大、口感良好和口味香浓而闻名国内外,核桃产业已成为商洛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1.2种植情况

如图2所示,近7年内,商洛市核桃种植数量虽于2013年有所下滑,但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于2018年达到最高点,实现年3 589万株种植数。由此可见,商洛市核桃产业发展趋势良好。同时,商洛市政府作出规划,到2020年全市核桃产量将达到13.3万hm2,改良品种将达40%以上,优质产品产量将超过5万t。

2 产业发展SWOT分析

2.1优势

2.1.1地形及气候适宜

商洛属亚热带温带气候,位于秦岭东南方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商洛市在炎热的夏季气温不高于20 ℃,冬季气温保持在0~15 ℃。商洛市每年约700 mm的降水量使核桃产业可良好发展,加之秦岭独特的山脉地形使土壤享有良好的通透性。基于上述天然独特的地理环境,商洛核桃产品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

2.1.2营养价值丰富

核桃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水,因其营养价值高而被称为“长寿果”。秋天和冬天是食用核桃的最佳季节,核桃具有黑发、养颜、缓解失眠和延缓衰老等功效。

2.1.3种植技术成熟

商洛核桃以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使当地农民在种植核桃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从而大大提高核桃的成活率,嫁接核桃树的成活率高达85%,商洛核桃产业的栽培技术和推广水平在国内也遥遥领先,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商洛核桃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此外,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商洛市政府也给予农民核桃种植经济补贴,使商洛核桃产业获得合适的发展机遇并享受惠民政策,同时得到核桃基地建设和科研技术的支持,促进产业发展。

2.2劣势

2.2.1种植区域分散

商洛核桃基本处于分散种植状态,没有有效的商业合作组织;核桃基本上处于销售干果初级产品的状态,效益低。商洛种植核桃区域比较分散,在163个乡镇均有种植。在商洛核桃种植区域,全年共有81个乡镇年产25 t以上,大部分产于洛南、山阳、商州和丹凤。商洛市独特的地理位置,群山环绕,使得其种植区域分散,无法实现大面积规模化和产业化种植,从而制约商洛核桃产业发展[5]。

2.2.2产业增加值低

商洛核桃深加工企业情况汇总如表1所示。

表1 商洛市核桃深加工企业

Table.1 Walnut deep processing enterprises in Shangluo city

企业名称企业性质固定资产规模∕万元主要产品年消耗核桃∕t镇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合作企业2 800核桃乳、核桃粉9 000柞水亿升核桃发展有限公司私营股份合作企业820琥珀核桃、椒盐核桃4 300山阳金力金食品有限公司私营股份合作企业350核桃软糖、核桃酥糖、琥珀桃600洛南鹏飞生态食品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业3 010核桃冷榨油、炼核桃油、核桃软糖4 000陕西智源食品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业860核桃粉、核桃糖、核桃油5 200

由表1可知,商洛市核桃深加工企业数量极少,仅有5家企业可以完成对核桃的二次加工,其中3家为私营企业。深加工企业中,核桃年消耗数量有限,最高的仅为9 000 t。商洛市核桃产业于2017年实现12.85万t产量,而核桃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数量却不足3万t,深加工率较低。因此,充分挖掘商洛核桃产业增加值是发展核桃产业的重要途径。

2.3机遇

2.3.1产品需求量大

商洛市核桃月销量占比情况如图3所示,1月、2月、3月和12月消费占比相对较高,受节日影响较多,因此,商洛核桃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可以将节日和饮食习惯考虑在内。同时,也要充分挖掘商洛核桃产业发展“淡季”原因,可以借鉴现如今“网红经济”发展模式。

如图4所示,通过对商洛市核桃消费主体的调查统计可知,消费主体中家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在旅途中商洛核桃因其口感好也深受人们欢迎。随着商洛市核桃年产销量的不断增加,可以看出产品需求量大、发展空间大。

2.3.2土地资源丰富,产业发展空间大

商洛地形独特,山脉以中低山为主,土壤为pH值5.3~8.4的黄棕土壤。商洛市共计195.7万hm2,其中有20.4万hm2为可用耕地面积,再加上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商洛市增加2万hm2的发展空间。商洛市市政府通过对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也增加了3.3万hm2发展潜力,土地资源丰富,为发展商洛核桃产业提供优良土地资源[6]。

2.4挑战

我国核桃产地众多,国内核桃市场分散。我国核桃的主要产区分别为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我国2018年4大核桃产区产量汇总情况如图5和图6所示。

如图5和图6所示,我国核桃的主要产地来自于西南地区和大西北地区,与其他地区核桃产业相比,作为西北地区的商洛核桃产业仍面临巨大威胁,因此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并从营销方面进行战略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3 发展对策

3.1强化龙头企业建设,提升深加工技术

商洛市核桃产业深加工技术不成熟是制约该行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其现有的深加工企业数量过少,年消耗核桃数量有限,且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加之深加工技术不成熟,使商洛市深加工核桃产品及附产品无法及时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强化龙头企业建设,提升深加工核桃技术,扩大核桃加工企业规模是发展商洛核桃产业的重要任务[7]。

3.2完善种植体系,优化核桃品质

优化商洛核桃品质的第一要务是加强核桃优良品质培育体制建设,扩大核桃优良品质栽培规模,改善核桃树苗质量。商洛市林业局和市政府应积极开展优良育苗的挑选、引进和培育工作,加大良种树苗栽培和低效林的改造工作、应用技术推广、产品开发和标准化生产等研发力度,开展核桃种植技术的综合研究和管理。此外,应积极探究新型病虫杂草防治技术,注重栽培后对优质树苗的整形修缮和施肥工作,并积极推广核桃栽培新技术,来促进商洛核桃产量稳步增长,提升城市经济效益[8-9]。

商洛市核桃产业研发优化产品技术应从提高核桃使用价值、完善实体产品包装和提升销售服务3个方面展开,以此来满足顾客和市场消费需求。商洛市核桃品质的优化工作应做到以下3点。①积极培育新型核桃树苗,优化核桃繁育基因。②开发和引进优良品种,淘汰低产、低效和低质量品种老化核桃树苗。③加大对核桃收获中的采摘、剥皮、晾晒、储藏和保管工作的监管力度,确保不发生霉烂、变质和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品质降低及经济损失。

3.3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改善营销渠道

图7是商洛市核桃的主要销售渠道,从图中可知:便利店和超市是消费者购买核桃的主要场所,分别占比40.88%和31.12%;反之,消费者在专卖店购买核桃的占比仅为4%。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知,商洛市核桃经销商应提升专卖店的设立数量,以此来增加该销售渠道在整体的占比情况。同时,基于便利店和超市的占比情况,经销商应加大在这两处核桃的投放力度和数量,发挥这两者的优势。

在电商发展成熟的当今社会,消费者的购买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网购平台的出现,使物流行业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在商洛市核桃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建立现代化物流中心是降低物流成本,健全市场营销体系的一个重要措施。构建物流体系应做到以下3个方面。①结合当地特有的地理位置,选择最适宜的建设地点。②确定物流体系的建立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③收集信息,围绕核桃对物流中心的设施建设、功能效果和信息规划进行设计,最大程度借助核桃密集种植基地,保证建设的可行性[10-11]。

4 结束语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本文以商洛市核桃产业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法对商洛市核桃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周边区域地方产业发展具有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商洛市商洛深加工
《蚕桑产品深加工技术》简介
《蚕桑产品深加工技术》出版
陕西商洛商州区:抓早动快精心谋划产业
商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柞水县委书记崔孝栓专访——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
桃果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作品赏析6
商洛市检察院深入推进精准扶贫
我的是故乡商洛
商洛市检察院扎实贯彻落实“三项机制”
商洛加快培育千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