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生活化实践探微

2020-06-27 14:06周新民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静电现象

周新民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我們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小学科学教育应当秉承从生活中走向教学的理论,有效地挖掘教材中存在的具有生活特色的教学资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热情,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知识,以体验促进理解,实现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

一、选择生活化内容,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要实现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教师就要努力寻找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并以此为切入点,设计生活化的导入方法,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提出相关的问题,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教学《声音的产生》这一课时,根据对学生原有经验的分析,先播放学生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接着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使保鲜袋发出声音、用自己的身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启发学生知道发声的方法很多,引发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研究课题,把课题研究的问题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提供生活化材料,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探究材料,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在探究中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进而转化成持久的学习动力。在教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做了最经典的静电实验: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飘起来了,以此引出静电现象。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静电现象。有的学生说冬天脱衣服的时候会有一些“火花”,并伴随“噼啪”的响声,属于静电现象;有的学生说用动物毛皮摩擦过的泡沫板能够吸在黑板上,属于静电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接触电视机屏幕有突然触电的感觉,属于静电现象。然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解释正电荷和负电荷及静电产生的原理,让他们更加清晰地理解“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以生活化情境为载体,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调动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参与生活化实践,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让学生走进生活,完成生活化作业,他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比如教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的一个食品,最大限度地获取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包括食品名称、保质期、配料表等等。我们通过多种有效形式的引导,让学生理解食品添加剂虽然能够改变食物的口感或者保质期,但是过多的食品添加剂对我们的身体不好。启发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探究食物,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用科学知识丰富生活经验。

学生参与生活化实践,有利于提升其动手能力,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如在教学《折形状》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动手做”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科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活动前,只向学生介绍纸的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以及基本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至于如何折,折成什么形状,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控制完成。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在这样的操作实践过程中得以提升。

生活中的知识是具有生命力的。只有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将科学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学生才会主动地接受、理解和探究,体会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静电现象
噼里啪啦,闹静电啦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奇妙的静电
猜谜语
静电致病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