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AM教育理念开发科普剧校本课程的意义

2020-06-27 14:06邵琳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科普理念艺术

邵琳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工作: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就业、技能和勞动力战略》报告指出,至2020年,就业市场对拥有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社交技能人才的需要远远高于对体力和专业技能人才的需要。STEAM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基于STEAM教育理念开发科普剧校本课程,旨在寻找一种新的STEAM教育方向。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基于STEAM教育理念开发科普剧校本课程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STEAM教育能有效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主动探索与创造的动力

好奇心不仅是孩子的天性,更是创造力的源泉。孩子的好奇心源于迫切认识事物的渴望,有了好奇心后进一步产生创造新事物的愿望。孩子天生具备好奇心,见到什么都喜欢问一个为什么。在STEAM教育理念下,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索。如学生对普通的笔产生了好奇,想要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深入了解之后会产生创造一种新的笔的想法。

(二)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力

STEAM教育强调动手,注重实践。但实践能力的提升不等同于创造力的提升。只有在创新意识下的动手实践和探索才能真正唤醒学生与生俱来的创造潜能。常见的STEAM教育——机器人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科普剧课程旨在开发另一个有效的模式。

(三)增强合作意识

人是社会型的动物,大多数工作是需要团队合作完成的。学生在进行探究、制作或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在自主思考和探究的同时,需要与小伙伴交换思想,尝试在群体协作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从而使这股创造生命力更好地持续发展。

二、科普剧校本课程体现了课标的理念

课标指出,不同的素养要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来培养。而科普剧在提高学生的艺术及科学修养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在科普剧创作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的过程,包括剧本的编写、人物形象的塑造、对话和旁白的设计等,能极大地提高学生搜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促进这方面核心素养的形成。此外,科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的关系密切,教师应多提供听、说、读、写的机会,并设法使之带有科学色彩,开发科普剧这门课程,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提供了平台。

《红番茄》是旧版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三年级的内容,与科普剧校本课程结合起来后,学生在学习了这一课后联想到群口相声《五官争功》,激发了创作科普剧《番茄六大器官争功劳》的灵感。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编自导自演参加了市科普剧大赛获得二等奖,还受到电视台的关注采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科普剧校本课程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科普剧校本课程贴近学生的生活

科普剧是基于科学问题情境,以剧情为依托,通过情境渲染实现表演者和观众的互动,让人们从剧中学习科学知识,领略科学与人文精神。在科普剧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积极转变,生活化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运用科学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科学,在科学中享受生活。

在科普剧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发现有的同学喜欢喝饮料、吃垃圾食品,导致个头瘦小、弱不禁风。为了倡导健康饮食,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写了科普剧《新拇指姑娘之食品添加剂》。原来爱喝饮料吃垃圾食品的学生参与了这次编写后开始关注健康饮食,身体也渐渐强壮起来,家长们都对这个活动表示了高度赞赏。

(二)科普剧校本课程增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生为升学而努力,教师和学校为升学率奋斗,而在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止步不前。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科普剧校本课程更注重体验、合作、探究,让学生自由发展。教书育人不仅是教知识,更应培养乐意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丰富多样的科普剧校本课程的学习会让学生产生共鸣,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唤起强烈的民族荣誉感。

学生在学习了“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这一单元后,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并对病毒的遭遇深感同情,塑造了机智、勇敢的病毒王国公主,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写了科普剧《病毒公主谈判记》,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四、科普剧的创、编、演能实现学科的有机融合

罗伯特·布克斯鲍姆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仅在科学和数学上的长期积累,不会启发聪明的孩子成为创新者。基础是重要的,但引入艺术教育是鼓励孩子学习和刺激他们好奇心的有效途径。”各个学习领域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与支撑、共同发展的关系。STEAM教育不能独立于任何领域,只有在交互运用与碰撞中,才能实现深层次的学习,也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各方面认知与技能的提升。

科普剧剧本的编写要融合科学知识与语文素养,科普剧的舞美和道具要用到艺术(美术)、工程与技术,科普剧的编排要用到艺术(音乐、舞蹈、语言艺术、表演艺术)。这些学科的运用都不是独立的,都是为了实现科普剧完美地创、编、演而相互影响、综合运用的。为了科普剧最后的效果能使人耳目一新,学生必定绞尽脑汁挖掘新的创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进行创新的,也是非常自然地将各科知识运用起来的。

科普剧校本课程开课几年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导了多个引人入胜的科普剧。不管是最开始的《番茄六大器官争功劳》,还是受到电视台儿童节目编导关注的《吃西瓜不吐西瓜籽儿》,都不只是语言的艺术,更是音乐的艺术、舞蹈的艺术、美术造型的艺术。其中《捉拿白纹伊蚊》对黄梅戏《天仙配》进行了幽默改编,还用圣诞球做了蚊子的眼球。

五、科普剧校本课程能弥补STEAM教育的不足

体现STEAM教育理念的课程在我国主要有创客教育和机器人教育。机器人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普及。很多创客教育追求智能化,也渐渐走上机器人课程的老路,有些走平民、简单路线的创客教育又在创新方面有所欠缺。

提到创新,现在很多人都会想到科技创新。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艺术的创新。黑格尔说,“艺术的使命在于使意识能和现实相协调”,艺术是心灵很好的抚慰剂与净化剂,艺术教育对于每个人的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注重造物的STEAM课程在学科融合方面不全面,比如在艺术方面只是考虑了美观,而忽视了艺术的创造性,对除了美术之外的其他艺术也几乎没有涉及。而科普剧的创、编、演过程中对艺术类学科综合应用的全面性、创新性要求则更高,正好弥补了注重造物的STEAM课程的不足。

学生在科普剧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编自导自演了科普剧《我的老师是天使》。这台科普剧完美地将充满傣族风情孔雀舞与未来感相结合。表演时用到的道具机械手也是师生共同制作的,充分发挥了师生的审美能力、工程与技术方面的能力以及天马行空的创造力。

STEAM教育专家曹伟勋博士曾表示,中国的创新时代已经到来,将来是属于拥有不同思维的人。基于STEAM教育理念开发的科普剧校本课程,体现了课标的理念,能更全面地实现学科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康生活,最终实现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底蕴、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科普理念艺术
科普达人养成记
纸的艺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